暌違近兩年,愛奇藝的自制綜藝《喜劇之王單口季》,率先讓脫口秀在線上回歸大眾視野。
和觀眾過往印象里的脫口秀競演不同,節目名稱啟用了“單口喜劇”這一稱呼;與周星馳合作,將綜藝置于“喜劇之王”這一經典IP開發的大框架下;且從參賽演員到氣氛組組長,覆蓋了相聲、stand-up comedy在粵語文化區的衍變形態“棟篤笑”等多元的“單口喜劇”形態。
新名稱、新面孔、新賽制……《喜劇之王單口季》在豐富“脫口秀”內涵的同時,也在一個新的時間節點,幫助整個單口喜劇行業重新建立用戶心智,厘清行業賽道上的人才與資源。
線上綜藝對脫口秀等喜劇行業來說,在幫助作品與演員出圈、培育受眾市場等方面,有難以替代的價值。但也容易陷入創作與流量固化等瓶頸。
保持創作源頭活性,用更可持續的方式將作品與作品背后的演員價值最大化,突破更多用戶圈層;尤其在喜劇打通線上線下的產業邏輯下,形成更全面的雙向反哺生態。
這是單口喜劇走得更遠的關鍵。
也是愛奇藝在《喜劇之王單口季》里,看得見的思考與突破。
最合適的時機,
換一種姿態重新上
《喜劇之王單口季》從40多個喜劇俱樂部與社團的上千名演員中,選拔出44組選手,以“從小人物到喜劇之王”為口號,展開一系列角逐,選出最終的“喜劇之王”。
自8月16日開播以來,首播熱度值就破8500,并貢獻了諸多爆梗與熱搜話題。
比如小鹿#我的婚姻可以失敗婚禮不可以#,立足婚姻主題,擊中婚禮籌備中女性付出的痛點;以炸場演出雙雙擊敗“魔王”,貢獻戲劇性場面的#付航劉旸 既生瑜何生亮#等等。
脫口秀以單口喜劇之名,重回大眾視野。
過往脫口秀行業經歷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反向印證了一個常識:文化產業想要健康發展,無論是保持創作的活力、人才的持續,還是提升行業抗風險能力等等,需要更多元與開放的生態。
就像楊笠在喜單舞臺上說的:“對一個行業來說,只有一個壟斷地位的節目總是不好的,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尤其在現階段,集中力量用出圈的品牌效應帶動市場快速認知,與多元的審美和參與者,并不違背,且可以兼容。
而這需要從平臺到整個行業的參與者一致努力。《喜劇之王單口季》的上線,就恰逢其時。
站在脫口秀行業復蘇的時間點,愛奇藝在有意識地拓展行業賽道空間與用戶心智。
從節目名稱來看,追溯到“脫口秀”這一舶來形式的本源“stand-up comedy”,以“單口喜劇”之名,承載該類喜劇更具開放性的內涵。
已經上線的節目中,就能看到不同類型單口喜劇之間的碰撞。
比如擔任氣氛組組長的吳鎮宇,在點評環節分享自己參與粵語區“棟篤笑”的經歷,對比和脫口秀在主題、表演方式等區別。
德云社相聲演員閻鶴祥用精彩現掛表達相聲演員為什么站在這個舞臺,并為“相聲技法”正名。相聲與脫口秀融合的可能性,也帶給其他演員啟發,直言“真誠在舞臺上的力量”“還可以這樣講脫口秀”。
這些碰撞發生在單口喜劇表演場景中,無疑是創作層面的有益交流,也讓觀眾意識到單口喜劇還有很多可能性,對未來發展更有期待。
相應的,作為主體的參賽演員,同樣顯示出多元性,帶給觀眾新鮮感。
44組選手里有不少已活躍在線下,作為新面孔首次出現在線上。
其中,除了喜劇行業內部“跨界”,還呈現出對短視頻喜劇的兼容互補。如門腔、付航等演員,此前已在短視頻平臺爆火,也恰好需要一個能更好沉淀作品、觸達更多圈層用戶的機會。
此外,選手的職業背景也很豐富。法醫王耀繁、物業工作人員史妍等等,從工作見聞破題,讓內容更有現實主義的落點,與觀眾情緒共振。
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單口喜劇行業人才的重新梳理,為源頭注入活水。
愛奇藝的經驗沉淀與進化
喜劇綜藝當下受到關注,除了匹配年輕人情緒消費的剛需,也因為對仍在謀求內容創新、受眾拓展、人才生態健康發展的喜劇行業來說,提供了能幫助解決諸多痛點的平臺。
洞察年輕用戶對喜劇內容消費的趨勢,圍繞年輕用戶關注議題,打造與他們更貼近的“新喜劇”,并讓更多喜劇創作者被看到,有良性上升通道等層面,愛奇藝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此前《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經典作品,也幫助許多來自各細分領域的喜劇人走上更大舞臺。
在脫口秀領域,愛奇藝從2017年就曾推出定位為將脫口秀和情景喜劇結合的新型綜藝節目《冒犯家族》。
從《喜劇之王單口季》,能看到愛奇藝理念的延續,以“人”為核心,為喜劇行業搭建舞臺——不僅對喜劇綜藝本身的不斷創新,呈現給觀眾更好的內容產品,更有對背后的喜劇從業者與整個行業的托舉。
這一舞臺的頂層設計,源于愛奇藝與“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合作。對喜劇從業者來說,周星馳無疑是如同精神圖騰般的行業符號。此前“二喜”舞臺上,就不乏致敬《大話西游》的作品。
近年來更多隱于幕后的周星馳,并不止于為喜單增加情懷要素。從已播出的節目來看,盡管在臺前露面不多,但發揮了很多更重要的作用,在與創作者的交流中帶來實打實的啟發。
比如龐博、王建國、楊笠、周奇墨等喜劇老友,就分享了去香港與周星馳交流的心得,后者也在從這些更年輕的喜劇人身上,了解本土脫口秀的創作和發展。
《喜劇之王單口季》創新的賽制設計,也提供了平等競爭,幫助行業新老接力的良性機制。
在第一階段的“魔王挑戰賽”上,出現罕見的四位魔王“團滅”的戰況。隨之而來的并不是新老對立的劍拔弩張。作為從業經驗更豐富的前輩,“魔王”用自我調侃的方式消解觀眾對近兩年單口喜劇行業動蕩的擔憂情緒,且直言選手展現出的實力是“新人賞飯”。
并且,在喜單的設計里,相比“守擂魔王”的身份,王建國、楊笠、周奇墨等魔王作為總編劇的角色其實更被突出——比如面對新人選手臨場發揮失常等情況,第一反應是自責沒有給到足夠的幫助。
而在話題設置方面,《喜劇之王單口季》也延續了聚焦 “現實主義”的基調,注重把握與年輕人同頻共振的時代情緒。
有些少有線上演出經驗的演員,盡管表演上還有些生澀,但勝在內容足夠真誠。比如南瓜在略顯緊張的節奏下,表達了送外賣的經歷;陳述作為00后演員,文本總能抓住時下年輕人常見的情緒痛點。
這些話題通常具有很強的普世性,避免內容陷入“內部梗”泛濫的窠臼,也更有助于做出差異化,拓寬用戶基本盤。
正如愛奇藝副總裁、節目監制姜濱所說,《喜劇之王單口季》的創作初衷是挖掘更多優秀喜劇人才,鼓勵更多人勇敢站上舞臺,展現自我、發現平凡生活中的歡樂。而愛奇藝作為擁有喜劇基因的平臺,也希望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為觀眾帶來純粹的歡樂與放松,展現單口喜劇的獨特魅力。
讓喜綜與單口喜劇行業
走得更遠
對單口喜劇行業來說,《喜劇之王單口季》也釋放了行業復蘇,謀求下一階段發展的新信號。
過去兩年,大量單口喜劇從業者蟄伏在線下土壤,呈現出較為分散的狀態。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了內容與人才沉淀、線下體驗創新、地方品牌與市場成長的又一輪周期。亟需找回線上支點,重新打通線上與線下的雙向反哺通道。
這與愛奇藝的戰略發展不謀而合。
一方面,根植于線下的單口喜劇內容,在呼應時代情緒,回應用戶情感上有天然優勢,匹配愛奇藝長期堅持的注重精神屬性和價值屬性的內容創作方向與審美調性。
另一方面,愛奇藝正在加強對線下業務的布局。近日愛奇藝在財報電話會議就透露,希望線下體驗業務成為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
發展方向與目標的匹配,將促使平臺與單口喜劇行業更好形成合力。
如果說打通線上與線下是單口喜劇行業在新階段重拾的經典命題,那么貫徹“一魚多吃”,在IP化框架下注重長尾效應,全面挖掘單口喜劇潛力,則是愛奇藝為單口喜劇行業打開的新想象空間。
早在《一年一度喜劇大會》,愛奇藝就實現影劇綜全面聯動,在IP統領下,依托平臺資源,持續盤活人與作品,今年以來還通過《一年一度喜樂會》小逗劇場,推出《少爺和我》《大王別慌張》兩部衍生喜劇內容,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喜劇之王單口季》,則將“IP化”進一步前置。
此前愛奇藝在2024世界大會上宣布,將與周星馳公司進行戰略性合作,未來將在劇集、電影、綜藝、動漫和IP衍生品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計劃開發十余部經典IP。
《喜劇之王單口季》,則是開發“喜劇之王”IP宇宙的重要一環。據了解,也在同步探索劇集等形態的開發,并與喜綜形成演員、品牌傳播與商業變現等多維度的聯動。
這不僅是情懷上的降維打擊,也意味著商業模式上的前瞻性布局。隨著《喜劇之王單口季》的熱度持續走高,有望為喜劇產業與生態帶來運營和商業層面的更多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