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2602字5圖,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在我小時候玩過一款游戲叫做《文明》系列,算是策略游戲中最有名的存在。
大致玩法就是玩家扮演一個統治者,通過發展自己的國家,最終征服其他國家并獲得勝利。
這個游戲可選擇的統治者基本上也是人類歷史上各個文明的代表人物,比如中國就有秦始皇,等等。
另外基本上你能運用所有現代知識在里面進行操作,包括外交、軍事、科技、城市管理等等,所以整體游戲的擬真性非常強。
為什么要說這個游戲呢?因為這個游戲每一局勝利的條件其實并不只有征服對手,一共有6個,分別是:統治勝利、?科技勝利、?文化勝利、?宗教勝利、外交勝利和分數勝利。
說實話除開分數勝利之外,剩下的幾個大多數都很好理解,基本上我們用現代的國際關系來看,也都能說得通,唯獨在我小的時候對文化勝利不是那么理解。
因為這個文化勝利是要求玩家旅游積累值帶來的游客數量大于其他任何一個文明的國內游客數。
說簡單點就是要大量的建造“奇觀”,獲得更多的偉人制作的“藝術創作”,還有就是建造大量游客設施等等。
這個就比較奇怪,為什么你的文化實力越高,對一個文明來說,算是一種獲勝的條件呢?
這個問題等我慢慢長大后,逐漸才變得明白,當全世界都喜歡你的文化,想要學習你的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就能得到非常多的便利。
比如“自有大儒為我辯經”,甚至有無數“公知”能舔著臉編故事也要為你說好話,自然你就能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以及在國際關系中占據主動地位。
上面說了這么一大堆,我想表達什么呢?
正如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我國綜合國力目前來說正穩步提升,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能做到傲視群雄的地步。
但是我們的綜合國力并沒有轉化成合理的在國際舞臺上的民間話語權,這里面雖然有美西方國家故意抹黑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化產業其實一直沒有跟上國家發展的角度。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實力匹配不上國家實力。
其實這里面邏輯也好理解,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一輩子是不可能真正出國到線下去了解你的,最終他們了解你這個國家,只有可能通過文化媒介、新聞媒介。
那如果你這個國家,說自己國力強盛,但我們幾乎不能在電影、電視劇、音樂、游戲、文學等等途徑看到你們的作品,那憑什么讓我相信你確實是一個文明強國?
而且現實中確實有例子啊,大家看到的電影、書籍、游戲等等,絕大多數都來自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那不恰恰也是說明文化強勢等同于國家強大嗎?
所以這就成為了中國在國際民間形象一直有錯位的重要原因。
我們空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但我們在文化傳播上是缺失的,所以才會有到現在,還有很多外國人會認為我們用不起電、買不起車,甚至吃不起飯,停留在上個世紀。
那這個局怎么破呢?靠幾個孔子學院?
還是那句話,我都說過無數次了:流行文化才是文化輸出的主力軍。
一定是當下年輕人喜歡、愿意接受的文化載體,最終才會成為文化輸出的核心途徑。
而這里面——游戲,恰恰是重要的一環。
在我上一篇文章說了《黑神話:悟空》后,留言內容還是有很多人對“一個游戲有那么重要?”保持了疑慮。
我直接拋開個人娛樂的需求,以及游戲產業對其他行業發展的促進,等優點。
我直接從一個宏大敘事的角度,來聊一下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想過,當我們文化內容出口越發繁榮的時候,說不定臺灣問題在當下就不見得是個問題。
臺灣問題當下緊急的根源在哪?本質上是民進黨胎獨勢力在有意識地抹掉中國以及中華文明這一系列的概念。
臺灣的年輕人從小得到的教育和宣傳上,失去了中國這個概念,自然就對中國缺少了文明一體的向往,最終當然就走向了“天然獨”的路徑。
包括我之前觀察到的結果也是如此,他們越來越將自身脫離中華文化的范疇,所以我是感覺到非常緊迫。
但這次《黑神話:悟空》的巨大成功,給我帶來了一些新的觀察。
了解我的小伙伴,應該還記得,我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有對接臺灣的合作商,所以我是經常會和臺灣人一起交流的。
當黑神話爆火的這段時間,平時和我對接的這個同事,時不時就跑來和我聊這個游戲。
甚至上次我通關后,還發表了一小段感想,我也單獨給他看了看。
我甚至驚奇的發現,他居然還看過《流浪地球》,其實也不止,之前還有很多聊天記錄,因為飛書截屏有很多水印,清除起來太麻煩了我就沒有截圖。
包括我們還聊到《原神》,也是上一個文化出海非常成功的游戲,但我和他也是同樣的感覺,現在的原神確實沒有以前做得好。
反正和他聊天的過程中,我是真的很驚喜的發現,至少他這樣的年輕人,對我們中國文化內容是一直保持著接受和興趣的。
但前提是,你真的能提供《黑神話:悟空》、《原神》、《流浪地球》等這類體現我們的文化內容、體現我們的技術水平、體現我們民眾整體精神富足的產品出來。
說簡單點,當你一個國家精神文明都如此富足,那物資基礎又怎么可能缺乏?這直接就打破了不管是美西方也好,還是民進黨當局對民眾的污蔑化宣傳。
包括我還在網上看到比如臺灣有個網紅叫做“館長”,也在積極直播黑神話,然后痛罵那些黑子,痛罵臺灣做不出這么好的作品,自己玩了后感到“與有榮焉”。
要知道,1年前我看到過這個人的言論,還是十足的“胎獨”路徑,他曾經非常強硬的叫囂過,要臺灣年輕人要強硬起來,到時候跟我們打仗要上前線。
結果現在已經變成“我們中國”,你說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改變?
這就是文化產品的力量,我們能輸出好的文化,所有與之有關的人都會感到臉上有光。
不然你以為為什么韓國、越南甚至印度人都要跑來“搶”《西游記》或者孫悟空的“起源”?
當對岸的年輕人,喜歡和認同我們的文化,都來使用我們常用的軟件,比如小紅書、抖音、微博,那他們和我們的聯系就不可能輕易切斷。
當你對孫悟空、對《西游記》感到這是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財富時,甚至感到光耀和自豪時,你又怎么可能割舍得掉“你是一個中國人”?
回到標題,其實近些年,我們在文化產業上的進步還是有目共睹,只不過和工業能力的發展相比,稍許慢了,但也并不是毫無長處。
從網絡小說到科幻小說(三體),從電視劇到微劇,從電影到短視頻,從動漫到游戲,不同行業每一次的成長和進步,都在為我們文化勝利打下基礎。
帝國的衰退從文化產品的衰退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好萊塢電影在國內越來越不賣座;但同樣道理,文明的復興同樣從文化產品的繁榮獲得征兆。
這是一個好兆頭,希望我們國內的文化屆繼續努力,科技勝利、?文化勝利、?外交勝利,誰說我們只能選其一,我,全都要!
我是Marx乖巧,為您送上時政熱點的思考。
如果您覺得寫得還行的話,那就請點個關注點個贊吧,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