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報道,看完之后,不免讓人唏噓不已!
這個報道的標題是這樣的:
這是前幾天青島檢察院最新辦理的一起案件,一個電商公司的運營,因為對前公司不滿,惡意刪除前公司的暢銷產品鏈接,最后被判了刑。
這件事情發生在去年的年末,這家位于青島的電商公司,為了某款熱銷鏈接的打造,前后投入了大批的資金和資源,這個鏈接也可以說是這個公司的核心鏈接。
其實核心不核心,看銷量就知道,這個鏈接在上線后,已經成功售出了13.8萬單。
但是這個時候公司把主推這個鏈接的運營給開除了,開除的原因不清楚,但是開除的這個行為,讓這個運營產生了深深的不滿。
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該運營做了一個讓他自己后悔一生的決定。
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公司店鋪的賬號密碼的便利,偷偷登錄公司的店鋪,把這款暢銷的鏈接給直接刪除了,他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結果,公司報警,該運營直接被抓。
目前青島法院已經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判處該運營兩年的有期徒刑。
這可不是緩刑,是實打實的兩年的實刑。
這位運營因為自己對法律的無知,要去監獄里進行兩年的反思和改造了。
當然,這個公司并不是跨境公司,這個運營也不是亞馬遜運營,但是這個事件已經給那些想要惡搞別人鏈接或者公司的人,敲響了警鐘。
這個事件讓我想起了今年年初深圳市場監管部門發布的一起案例。
這一起案例是發生在跨境公司里的犯罪行為,犯罪者也正是該公司的亞馬遜運營。
深圳的這家跨境電商公司,是做家居家電類產品的,其運營負責人張某彼時掌握著這家公司的供應商信息、銷售策略、財務資料、倉儲物流等等各種內部信息。
而張某在任職期間,卻通過微信多次將自己掌握的內部信息披露給其妹,并私下與其妹妹專門成立了一家跨境電商公司,其目的就是為了撬公司的“墻角”。
這家“特殊”的公司成立后,只抄襲銷售張某所就職的這家公司的銷量大且利潤率高的熱門產品,他將自己店鋪銷售的產品定價低于原公司的價,以此獲取競爭優勢。
那換來的結局是什么?
結局是公司報了案,然后深圳市場監管部門以張某違反保密義務為理由,判定其行為構成了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對張某處罰款175萬元。
而且更嚴重的是,對張某涉嫌犯罪的行為,已經移送公安機關處理。之前聽說該運營負責人已經被判了刑,目前也應該正在監獄服刑中。
以上兩起最近發生的案例,也給喜歡惡搞別人的賣家和運營,敲響了警鐘。
之前總是聽說某某的店鋪被惡搞導致損失慘重的故事,而上面這類案例的發生,就說明以后這種惡搞行為就有了法律指導判例在那里了,只要再發生類似的案例,那惡搞者可能真的就會因為這種違法的行為被送進去。
希望跨境圈永遠不會再有惡搞的發生。
全文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