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揭秘躺平背后的真相
很多時候你是不是想躺平,把現在進行的所有的事情都暫停?;蛘呤侨ヒ粋€人煙稀少的小島,在那里只有藍天白云、樹木河流、月光和星辰,遠離城市的喧囂,你只想安安靜靜的做自己。
當手機刷出來的除了空虛還是空虛,當很多事情無力改變卻也不想改變時,當我們持續地保持悲傷或者情緒低落,這種低電量的時刻,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
那么為什么我們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呢?今天我給大家揭秘這種隨處可見持續狀態后的真相。
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的心理知識。
想躺平,身體和心靈疲憊背后的真相是因為對生活倦怠。
倦怠這個詞是美國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馬斯拉奇教授所言,倦怠是指一種筋疲力竭、憤世嫉俗和自我效能感喪失的狀態。
不只有工作倦怠,還有婚姻倦怠和學業倦怠、養育倦怠。
倦怠有以下表現,大家不妨對號入座一下。看看說的是不是自己?
1:時常感到空虛,養成了某種有癮行為,比如購物、喝酒等。
2:每天大量刷手機,刷完以后仍然感到空虛。
3:與他人失去了聯結,感覺自己無力改變狀態,于是放棄了嘗試。
4:看誰都煩,就想一個人待著。
5:不想再努力了,任由事情往壞的方向一路狂奔。
這樣一看,大多數人都處于倦怠的狀態吧。那么怎樣緩解呢?
在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心理概念叫“個體能動性”。
個體能動性是指我們完成任務的實際能力,不僅衡量我們完成任務所用的時間,也衡量我們用于完成事情的生理和情緒能力。
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把鐵鍬,他擁有大把的時間。那么他是不是能夠鏟平一個土堆?
另一個人呢,他有一輛挖土機,他雖然用了很少的時間,但他也能把土堆鏟平。
心理學家把生活中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叫“個體能動性”。
當我們倦怠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的這個能力被耗盡了。實際上這是對能力認知有著很大的偏差。
其實我們也可以給自己補充一些能力。個體能動性它不只是消耗,還可以填充。心理學家把這個消耗和填充的模式稱為“浴缸模式”。同時指出解決倦怠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利用好浴缸模式。
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想要緩解倦怠情緒,就要獲取個體能動性中的填充能力。如何獲取呢?有三個來源,分別是感知結果、獲得支持和自我關懷。
感知結果是指培養自己對付出行為背后帶來什么結果的掌控力。
獲得支持是指有些事情不要單打獨斗,也可以去求助朋友。
自我關懷是要學會為自己做一些事情,讓自己擁有身體和心靈的恢復力。
綜上所述,想要緩解生活中的倦怠狀態,對內不要對自己要求太多,對外可以尋求一些支持幫助。
看完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心理常識,讓我們一起開啟一場情緒自救吧。
自救之前一定要進行一下反思,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在什么時候已經感覺到自己仿佛已經付出了所有呢?
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會讓你感到精力充沛,做什么事情會讓你感到厭倦疲憊呢?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你想好了,通過做什么事情來補充自己的個體能動性嗎?
在生活中有哪些要求會消耗你的個體能動性呢?
希望大家休息過后都能能量滿滿的繼續上路,去到更多的遠方,看到更多美麗的風景。
以上的知識點來源于書籍《倦怠心理學》
書中提到了幫助數以萬計的人消除倦怠,提升人生滿意度和工作效率的硬核方法。
內卷之下,感覺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內心都被卡住了。當我們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和熱情的時候,請來這本書中尋找應對方法吧。
如果你此刻身心有點疲憊,不妨花一點時間讀讀這本小書,它一定會幫助你養足精神,讓你的人生能夠永遠處在續航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