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圖蟲創意
制圖|李馨宇
離開松潘的川主寺向西,我們的車經過一段長長的冰川U形谷翻上尕力臺。
上了尕力臺,便擺脫了群山和峽谷的束縛,天地空闊而高遠,廣袤的若爾蓋大草原綠茵茵地沐浴在太陽的金光中,恬靜而壯美。
車上的人紛紛俯身窗外,看撒落在草地上,蘑菇一樣的羊群。而我的心中卻惦念著黃河在這里形成的曲流。
若爾蓋大草原▲
攝影 \王炘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很多人熟悉北方的黃河,卻不知道黃河也流經四川。
黃河干流在四川境內只有短短的174公里,流域面積也僅為1.87萬平方公里,但她將四川版圖西北角的石渠、阿壩、紅原、若爾蓋、松潘等地攬入懷抱。
尤其是流入若爾蓋大草原,更是幻化成黃河上游最美的曲流,一路上河道曲折宛轉,逶迤直達天際,形成最美的“黃河曲線”。
所以,欲說黃河上游的曲流,但不得不先說若爾蓋。
黃河流經四川的區域▲
若爾蓋草原位于四川境內的阿壩州,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塊十分特殊的區域。它的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間,也被稱為松潘高原。
若爾蓋雖為高原,但相對于東邊的岷山、南面的邛崍山、西邊的果洛山、阿尼瑪卿山、西傾山以及北面的西秦嶺等山嶺,卻是群山環抱的高原盆地。
黃河干流從峽谷段進入若爾蓋盆地,在這片廣闊平坦的草地蜿蜒出最美的曲線后,在甘肅省瑪曲縣再次進入峽谷,然后一路奔涌向東,進入黃土高原,從此河水混沌,浪奔濤涌,截然另一個模樣。
黃河把最清澈、最柔美的倩影留在了若爾蓋。
長江與黃河在若爾蓋交織纏繞▲
若爾蓋的黃河之所以如此柔美,是因為她在這一段為曲流。
曲流,又稱河曲或者蛇曲河,是一種既受地形條件控制又最不受約束的自由段落,也是河流中最為優雅和柔美的部分。
曲流形態多姿柔美,但形成原理十分簡單。當河流流經平緩空闊地段時,河床坡度減小,向下侵蝕的作用減弱,而向兩側河岸的侵蝕作用加強,河流因此便不斷地侵蝕河岸,致使河道發生彎曲。
請橫屏觀看
黃河支流白河形成的曲流▲
攝影/王治
我們將彎曲河岸凹入的部分稱為凹岸,凸出的部分稱為凸岸。當河水行至拐彎處,由于慣性和離心力的作用使水流不斷地向凹岸沖蝕,凹岸不斷退縮,越來越凹。
與此同時,河底的泥沙不斷堆積在凸岸,形成邊灘。在此作用下,河道變得越來越彎曲,最終形成千回百折的曲流。而曲流繼續發展,相鄰兩個凹岸越來越靠近,最終直接連通,這便是曲流中常見的截彎取直。
截彎取直后的新河段,又會在慣性和離心力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曲流,周而復始,最終在大地上不斷留下新、舊河道漂移擺動的痕跡以及大量的河跡湖。
曲流及牛軛湖形示動圖▲
細究曲流形成,其實主要需具備兩個自然條件。首先地形既要相對平坦,還要有不大不小,恰到好處的落差。落差太大,河流下切速度大于側向侵蝕,就會形成峽谷,而無法形成河曲。
落差太小,河流就會潴淤形成湖泊,而無法在河床流動,失去侵蝕能力。其次河流經過的地表也要軟硬恰好、松散適度。若地表太硬,河水則無法下切,只會形成灘流、紊流。地表太軟或太松散,優美的蛇曲形態則不易被保留。
若爾蓋大草原地形平闊,是最易形成曲流的地方,而草原上根系發育的地表植物恰好又能很好地“保存”河曲的形態,黃河在這里一步三回頭,蜿蜒如蛇行就不奇怪了。
若爾蓋曲流▲
攝影/王治
黑河與白河是黃河在若爾蓋盆地的主要支流,它們皆發源于若爾蓋盆地的東部,因為流經若爾蓋盆地,因而具有發育自由河曲的地形條件,河道也因此高度蜿蜒曲折。
黑河又稱墨曲、麥曲、洞亞恰、若爾蓋河,由于流經沼澤草甸泥炭層,兩岸黑色泥炭被流水沖刷而暴露,水色亦被染成灰黑,因而得名“黑河”。
黑河發源于岷山西麓哲波山的洞亞恰,一路往西北穿過若爾蓋大草原,于瑪曲東匯入黃河。黑河流域丘緩谷寬,曲流發育,多牛軛湖。
據統計,黑河全長為445公里,牛軛湖多達237個,平均2公里便有一個。黑河的下游段多湖沼,泥炭儲量相當豐富,水草也十分豐美,我國三大名馬的河曲馬,便產于此地。
黑河曲流▲
攝影/楊建
白河,又稱嗄曲、安曲,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東端的查勒肯,由南往北流經紅原縣,至唐克鎮索克寺以西匯入黃河。
白河進入紅原大草原后流速減緩,河道彎曲加劇,留下一連串的牛軛湖和廢棄河道。
據統計,白河從龍日壩流出峽谷到唐克匯入黃河直線距離120多公里,蜿蜒出150多個半封閉的圓圈,10余個Ω形完美河灣,形成82個牛軛湖。白河在若爾蓋蜿蜒盤旋,形成從多的新月形河灣,其中便包括紅原縣城西側的月亮灣和若爾蓋的唐克。
白河曲流▲
攝影/王治
除黑河和白河,黃河右岸還有一條短促的支流名為賈曲。
其發源于阿壩縣與紅原縣交界處山嶺,曲折向北,河長僅136公里,流經草地沼澤區,在曼扎塘留下最為繁復的改道曲流遺跡以及最為密集的河跡湖群,然后向北匯入黃河。
在衛星圖上看,寬展的河谷內新舊河曲交織纏繞,亂如麻。
請橫屏觀看
賈曲在曼扎塘留下大量曲流及河跡湖群
攝影/王治▲
趕天趕地,我們終于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唐克。
黃河自古就有“九曲十八灣”之說,而“第一灣”便位于若爾蓋縣的唐克鎮,這里恰好也是白河與黃河相匯之處。
黃河自西款款而來,白河則從南蜿蜒而至,兩條河像兩條長蛇在索克藏寺前相互纏繞,終于合二為一,然后180°折轉,向西北蜿蜒迂回,留下S形的黃河第一灣在這里。
黃河第一灣▲
攝影/圖蟲創意
夕陽中的若爾草原彌漫著溫潤的氤氳之氣。雙腳踏著河岸萋萋芳草而行,野花的芬芳與泥土的清香包圍浸潤著我們。
登上觀景臺,夕陽斜暉中,黃河象蛇一樣蜿蜒向北游動,水面泛著的粼粼波光隨著夕陽西斜,由金黃色變成深紅,柔美極了。
黃河第一灣▲
攝影/楊建
有人將黃河在若爾蓋的曲流比喻成華爾茲舞步,因為華爾茲的舞步就是用一個個方向相反的旋轉向前滑行。
在這里,黃河以及它的一條條支流就像一對對的舞伴,它們以若爾蓋草原為舞池,不斷地跳著旋轉舞步向北而行,將動人的身影和柔美的曲線留在這里,形成無比壯美的地質奇觀,令人嘆為觀止。
紅原月亮灣▲
攝影/王炘
其實黃河之水無論是壺口段,亦或唐克段,就河水的物性而言有什么區別呢?無非是河水流淌的環境不同而已。
但大山當道,她便劈巖越障、開山鑿嶺,以磅礴之勢,堅韌之軀尋找出路。當地勢平緩,河水在科里奧利力和地球旋轉離心力的作用下形成若爾蓋這樣千回百轉的曲流,像浴血后的斗士,或者歷經蒼桑的老人在夕陽中回望人生。
黃河第一灣▲
攝影/王炘
天色愈來愈來暗,天際處,那一抹紅霞久久不舍離去。我們開始起身,踩著濕漉漉的軟草朝來時的方向轉去。
“看,落日”。就在一剎那,我們被眼前景色驚住了。天際間,一輪圓日象一個紅色氣球輕飄飄地擱在水面,黃河一片血色,直達天際。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撰文|李忠東
攝影 | 王治 王炘 楊建等
編輯 | 李馨宇
部分圖源|圖蟲創意
海報圖源|圖蟲創意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