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
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
雨水驚蟄,根基不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風郁內生。
谷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
小滿芒種,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
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
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
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
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
冬至小寒,陰盛陽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分別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道家傳統根據不同時令,選擇不同的食補養生,筑基修行方式,會達到事半功倍,天人合一的效果。以下是道教秘法各節氣養生大全,一起學習一下吧~
【立春】
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陽歷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蘇的春季的開始?!奥苫貧q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于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歷習俗開始“迎春”,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端貑枴げ貧夥〞r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泵鞔_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雨水】
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時值公歷2月18日前后。
公歷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為雨水節氣。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币荒曛嬙谟诖?,春季如何看雨水。對農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系到養生篇中我著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的重要性。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于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梢?,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于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峨y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并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F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蛇x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凈,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后,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鐘即好。)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鄙俪陨湔畴s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驚蟄】
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每年陽歷3月6日左右時二十四節氣的驚蟄。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農歷書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彼^斗即斗綱,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顆星。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陽歷中,斗指丁時,太陽黃經為345度。
驚蟄,是“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但真正使冬眠動物蘇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于人體稟賦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于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后天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于體質。
我國早期的醫學著作《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強弱、性格靜燥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又根據經絡氣血在頭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將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靈樞所稱的“陰陽二十五人”。
《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西南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癥,因此治法隨之而異。”朱丹溪的《格致余論》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多濕,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黑者腎不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也”。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后篇》中又有:“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老傷者,中氣必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取決于體質的不同,也就是說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態,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這里我要說的是,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同一環境中,只要我們本著積極的生活態度,采取積極的養生措施,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頗,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驚蟄節氣中向大家重點介紹常見的四種體質的養生方法。
一、陰虛體質: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2.環境調攝: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所以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游,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其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4.體育鍛煉: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二、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環境調攝: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溫,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做到“無厭于日”,即在春夏季多曬太陽,每次不得少于十五至二十分鐘。這樣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體育鍛煉: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4.飲食調養: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鐘,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鐘,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燉至熟加適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三、血瘀體質: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干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瘀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多做有益于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2.精神調養:血瘀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證,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利于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瘀傾向。
3.飲食調養: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藥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
四、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征。
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在陰雨季節,避免濕邪侵襲;不宜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里。
2.飲食調節: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 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3.體育鍛煉: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松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致密的肌肉。
總之,無論你屬于何種體質的人,只要堅持有目的的保健養生,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延長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健康長壽的人。
【春分】
斗指壬為春分,行約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陽歷3月21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
3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p>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地溫已穩定通過10度,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而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各地農諺對春分有不同的說法:山東有諺語“春分日植樹木,是日晴,則萬物不成”;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廣東有諺語“春分在前,斗米斗錢”。歐陽修對春分也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無論南方北方,春分節氣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我國的臺灣省更是蘭花盛開的時候。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我們在養生中如何運用陰陽平衡規律,協調機體功能,達到機體內外的平衡狀態,使人體這一有機的整體始終保持一種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供銷”關系的平衡。避免不適當運動的出現而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加速人體某些器官的損傷和生理功能的失調,進而引起疾病的發生,縮短人的生命。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由于新陳代謝的不協調,可導致體內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的出現,即有些元素的積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發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與人體元素平衡失調有關。如當前在世界上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癥的產生,都與體內物質交換平衡失調密切相關,究其原因,無一不是陰陽失調之故。平衡保健理論研究認為,在人生不同的年齡段里,根據不同的生理特點,調整相應的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將會有益于我們人類健康。
《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清明】
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清潔而明凈,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秋,故名也。陽歷4月5日或6日。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農歷書曰:“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清明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度,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度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凋零枯萎隨風過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現。清明時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作為中國人更是重視“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宋代高菊澗的《清明》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墓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各地清明雖都有祭祖之習俗,但其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北方地區常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豬狗”的說法,而且從人們把清明稱為“鬼節”的意義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作用,所以,民間還把清明稱為“寒食節”。也就是在清明這一天,有不動灶火,忌食熱食,否則要遭到神的懲罰的說法。我國臺灣地區的祭祖方式更顯不同,臺灣縣志記載:“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必邀親友同行;婦女駕車到山,祭畢,席地而飲,薄暮而還”。這些古代舊時的遺風保留至今,說明人們對清明的重視。
在農業生產中,清明作為重要的節氣,更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說法;在我們城市里也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由此可見,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清明都是一個讓人們值得重視的日子。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在這個節氣中,因為是高血壓的易發期,我們圍繞此病講講如何養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高血壓?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內,動脈壓持續增高而言,并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器官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該病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壓患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也較正常血壓者高出3—5倍。中醫對本病的辨證要點,除觀察血壓變化外,還要對病人眩暈、頭痛等全身癥狀進行分析。病因多見年老體虛、情志失調、勞倦久病、飲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為陰陽失調,本虛標實。常見證型有:陰虛陽亢證(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時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證(頭暈眼花,目澀而干,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證(頭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華,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有水腫)。患有高血壓的人在進行養生時,應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大法,采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如情志調攝。因為本病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過之時,常常影響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養。
現代醫學研究亦表明,外界的不良刺激,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焦慮和煩躁等情緒波動,都可導致和加重高血壓病的癥狀。因此,在調攝過程中的情志方面,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反應,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谷雨】
斗指癸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時必雨不降,百谷滋長之意。陽歷4月20號前后。
谷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5度。公歷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為谷雨節氣。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里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后開始采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采茶,茶農家里忙著制茶,飄香四溢的茶香彌漫著山野村莊。谷雨后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后收成至關重要。
谷雨節氣后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于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谷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谷雨節氣以后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這里提醒朋友們一旦發病不要緊張,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癥治療。
就肋間神經痛而言,多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睆牟∫虿C上講,肝位于脅部,其脈分布于兩脅,故肝臟受病,往往出現脅痛的癥狀。且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喜調達,惡抑郁。如遇情志郁結,肝氣失于疏泄,絡脈受阻,經氣運行不暢,均可發為脅痛。若肝氣郁結日久,氣滯產生血瘀或因跌撲閃挫,引起絡脈停瘀,也可導致血瘀脅痛。不論屬于何種病因,其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的疼痛而言。多表現在臀部、大腿后側、小腿踝關節后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者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祖國醫學的“痹證”范疇,痹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氣血痹阻不暢所致。根據臨床癥狀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感受風邪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稱為行痹;感受寒邪為主的,疼痛劇烈者,稱為痛痹;感受濕邪為主,表現酸楚、麻木、困重者,稱為著;發病急劇,伴有發熱癥狀者,稱為熱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經痛者,都應根據上述四型,辨證施治,以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祛風、散寒、化濕使營衛調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本病多發生于面部一側的額部、上頜或下頜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該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較多。其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寒之邪,客于面部經絡,致使經絡拘急收引,氣血運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端貑枴づe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绷碛懈螝庥艚Y,郁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上沖于面以及素體陰虛,房勞傷精,致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病癥。對感受風寒者,要以疏通氣血為主;肝胃郁火者,以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針刺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谷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
谷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尤其對患有上述病癥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
【立夏】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每年5月5日或6日。
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贝藭r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后收成關系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薄傲⑾臒o雨,碓頭無米?!泵耖g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闭f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于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忙種、夏至、小暑、大署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后,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夺t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夺t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p>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主血脈包括了主血、主脈兩方面。血指血液,脈指脈管,又稱經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不停地跳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而血液運載的營養物質能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個全身都得到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出現血流不暢,脈管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或促、澀。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稱心藏神。所謂的神,中醫學對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它涵概了人體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的姿態等;而狹義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學中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在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神依賴于后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正如《靈樞·平人絕谷》中所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毙闹魃裰镜蒙砉σ舶藘蓚€方面。一,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其二,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臟六腑皆在心的統一指揮之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顒印?/p>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小滿】
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小滿時值公歷5月21日前后。
“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這是說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太陽黃經為60度。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志,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現象叫做物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學的國家,《詩經》記載:“四月秀羅、五月鳴蜩、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是我國最早的物候專著,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后,《呂氏春秋》、《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物候的內容,并逐漸發展成一年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后,三后為一節氣。冬去春來,從小寒到谷雨這八個節氣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 (意思是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法。為了準確形容,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將其稱之為這一候的花信風。
二十四番的花信風是:小寒三候梅山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三候瑞蘭礬(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帆);立春三候春桃望(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三候菜杏李(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三候桃棣微(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三候海梨蘭(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三候桐麥柳(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三候丹糜棟(一候牡丹花、二候酴糜花、三候棟花)。從中我們可知在一年的花信風中,梅花最先見,棟花最后開。經過二十四番花信風后,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反映物候的諺語,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畈”。在此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自然界的植物開始茂盛、豐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長的旺盛期。南方地區平均氣溫一般高于22度以上,處處呈現的是夏日夏景。正可謂“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癥、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在未病先防的養生中仍然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觀。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并提出人類必須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學還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面的因素。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況下的主導作用。因此,“治未病”應該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由于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按未病先防的養生觀,我們重點講講“風疹” 的防治?!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篇》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古代醫家對此病早已有所認識。“風疹”的病因病機不外乎三點:一,濕郁肌膚,復感風熱或風寒,與濕相博,郁于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二,由于腸胃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來;三,與身體素質有關,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郁于肌膚發為本病。風疹可發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膚異常瘙癢,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當我們了解了發病的機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三型:(一)風熱證 其疹色紅赤,癢甚,遇熱加重,脈見浮數,此為感受風熱之邪;(二)風濕證 皮疹色白或微紅,兼有身重,脈見浮緩,身受風濕之邪郁于肌膚:(三)胃腸積熱證 疹色紅赤,兼見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脈多見數風疹色紅為熱,腹痛便秘為腑氣不通,胃腸積熱之征。在治療上應以疏風祛濕,清瀉血熱為原則。
飲食調養上對各種類似的皮膚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各種海鮮發物、牛、羊、狗、鵝肉類等。
【芒種】
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芒種時值陽歷6月6日前后。
芒種,六月六日,太陽黃經為75度。農歷書記載:“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就是說,芒種節氣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于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同一節氣的氣候特征也有差異。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黃梅天”。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后,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御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在我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反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里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間管理,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郁不可有,這樣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
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于健康。芒種過后,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后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于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p>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須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對老年朋友來說,多吃瓜果蔬菜,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還能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這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預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宜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癥,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后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
【夏至】
斗指乙為夏至,萬物與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夏至大約在陽歷6月22日前后。
6月21日為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抖Y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闭f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飲食調養,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咸柔軟也。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毙耐I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臟與臟之間的關系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系。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小暑】
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于極點,故名也。每年陽歷7月7日左右為小暑。
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由于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署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則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素問·保命全行論》亦云:“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道教經典《太平經》也反復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叭俗钌普?,莫若常欲樂生”為此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學說,即“人欲去兇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兇害也”。說明,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積極鍛煉,才能得到長壽之軀。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鹅`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 “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端貑枴け哉撈吩唬骸帮嬍匙员?,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咸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干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發易脫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癥和癭瘤等疾病。所以我建議大家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欲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
上述論點都說明了飲食有節,飲食清潔,飲食豐富的重要意義。
【大暑】
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時值每年的陽歷7月23日左右。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贝笫钫抵蟹昂螅谖覈芏嗟貐^,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于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暑天,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于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饵S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夺t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梢娭囵B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立秋】
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禾,谷熟也。立秋時值公歷8月7日前后。
大暑之后,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边@時太陽黃經為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區仍處于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痹谇锛攫B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贝四斯湃藢λ臅r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五聲(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見,秋內應于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讹嬌耪氛f:“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傊?,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里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腭,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處暑】
斗指戎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處暑節氣時值每年陽歷8月23日前后。
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对铝钍狻吩唬骸捌咴轮校帲挂?,暑氣至此而止矣?!边@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于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著有《清嘉錄》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土俗以處暑后,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币馑际沁€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這時太陽黃經為150度,歷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p>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對睡眠養生的重視就很少有人通曉,其實,科學的攝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
中醫的睡眠理論從唯物的形神統一出發,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寤與寐之間陰陽動靜統一的功能狀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包括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晝夜陰陽消長決定人體寤寐。由于天體日月的運轉,自然界處于陰陽消長變化之中,其表現為晝夜的交替出現,晝為陽,夜為陰。而人體的陰陽之氣也隨著消長而變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屬陽為陽氣所主,寐屬陰為陰氣所主??梢哉f,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靈樞·營衛生會》言:“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读銟小た趩枴穼Υ擞诌M一步解釋為: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礎是營衛運行;人的寤寐變化是以人體營氣(營氣是行于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氣)、衛氣(衛氣是行于脈外,具有保衛功能的氣)的運行為基礎,其中以衛氣運行最為相關?!鹅`樞·衛氣行》曰:“衛氣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而《靈樞·營衛生會》也有相同得說法:“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這里說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見,當衛氣行于陰時則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形靜而入寐(人體進入相對靜止狀態而欲睡);行于陽,則陰氣盡而陽氣盛,故形動而寤起(人體進入動態而睡醒)。所以說人體的睡眠與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靜則寐,神動則寤;情志過極則難寐。
現代醫學研究將睡眠分為四期:①入睡期,②淺睡期,③中等深度睡眠期,④深度睡眠期。當你進入①和②期時是在朦朧狀態,易被喚醒,③與④期則處于熟睡狀態,一般地說熟睡時不易被叫醒。
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書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粛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故一昔(夕)不臥,百日不復”,可見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也就是說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個方面:
一、消除疲勞
睡眠時,人提的精氣神皆內守于五臟,若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體溫、血壓、心率均相對下降,呼吸及內分泌也明顯減少,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二、保護大腦
大腦在睡眠狀態中的耗氧量大大減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腦細胞能量的儲存,幫助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三、增強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體力的再創造過程,還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現代醫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治療頑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進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兒童的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所以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是兒童身高增長的條件之一;
五、利于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由于在睡眠的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使得皮膚因勞累過度所造成的顏面憔悴、皮膚出現的細碎皺紋在睡眠中得以恢復。所以說,睡眠也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
在這里要特別提醒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養生學的觀點的。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F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如果能正常地進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腦將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證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狀態,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白露】
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凝而為露,故名白露。白露時值每年陽歷9月8日左右。
每年的陽歷9月7至9日為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歷言:“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贝藭r太陽黃經為165度,由于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抖Y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笔钦f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梢姲茁秾嶋H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很多人在調養身體時一味地強調海鮮肉類等營養品的進補,而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給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機體的損傷,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
在秋季養生中特別是節氣的變更時,我們不但要體現飲食的全面調理和有針對性地加強某些營養食物用來預防疾病,還應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預防。如用蔥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甜菜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卜、鮮橄欖煎汁可預防白喉;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癥;紅蘿卜煮粥可預防頭暈等。當我們國人越來越追求生活質量的時候,國際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食物對疾病的預防作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并證實了很多食物都能預防和協助治療各種疾病。如發現苦瓜、蘆筍、馬齒莧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另外,飲食習慣和飲食方法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
《難經》記載:“人賴飲食以生,五谷之味,薰膚(滋養皮膚),充身,澤毛?!边@是兩千年前古人對飲食營養作用的評述??梢婏嬍车淖甜B不但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當食物中的營養素(中醫稱之為“水谷精微”)轉化為人體的組織和能量時,更是滿足生命運動的物質保證。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安身之本必資于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了食物屬性是因人而異。
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干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
【秋分】
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時節時值9月23日前后。
“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碧桙S經為180度,陽歷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歷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洞呵锓变洝分杏涊d:“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痹谔煳膶W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
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歷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于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于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肴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數千年來的飲食文化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是在素食的基礎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所謂全面膳食就是要求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盡量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飲和食之間的合理搭配。主張食而不偏,量不可過。對于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過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李時珍曾講:“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這是告訴我們要想延年益壽,就應該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飲食的作用。
古代醫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把食物的性能歸納為三大類,即寒涼類、平性類、溫熱類。其中以常見的三百多中食物統計數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
就其作用而言,寒涼性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這類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蘋果、梨、柿子、荸薺、菱角、桑葚、番茄、黃瓜、苦瓜、冬瓜、白蘿卜、絲瓜、蓮藕、茭白、竹筍、慈姑、厥菜、馬齒莧、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帶、螃蟹等等。
溫熱性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鱒魚等為熱性食物,櫻桃、荔枝、龍眼、杏、石榴、栗子、大棗、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蔥、姜、韭菜、小茴香、鱔魚、鰱魚、淡菜、蝦、海參、雞肉、羊肉、鹿肉、火腿、鵝蛋等為溫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無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蓮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黃花菜、洋蔥、土豆、黑、赤、黃豆、扁豆、豇豆、圓白菜、芋頭、胡蘿卜、白菜、香椿、青蒿、大頭菜、海蜇、黃魚、鯉魚、豬肉、豬蹄、牛肉、甲魚、鵝肉、鵪鶉、雞蛋、鵪鶉蛋、鴿蛋、蜂蜜、牛奶等等。
我們在平日的飲食搭配上應根據食物的性質和作用合理調配,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的辨證用膳,這也是避免機體早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的重要條件之一。歷代醫家和養生家之所以重視養護正氣,是將其視為機體強壯的根本所在。
【寒露】
斗指甲為寒露,斯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也。寒露時值每年陽歷的10月8號前后。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史書記載“斗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庇捎诤兜牡絹?,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祖國醫學在四時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秋季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之陽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也就時說,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贝藭r,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由于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易于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涼爽之時,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作相應的調整。我在多年的臨床診療中發現,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易于形成血栓?!端貑査臍庹{神大論》明確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痹缗P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議大家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霜降】
斗指巳為霜降,氣肅,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霜降節氣在每年的陽歷10月23日左右。
霜降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從每年的陽歷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開始。此時天氣漸冷、開始降霜?!对铝钇呤蚣狻分杏涊d:“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每當霜降時,我國南方地區就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而黃河流域一般多出現初霜。民間常有“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在我國少數民族居集地云南更有“霜降無霜,碓頭無糠”的說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總結了氣候對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在不同的季節又該如何使自身這一有機的整體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使人與自然界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
這種動態平衡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點。其一,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而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在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關系,由此維持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人體生理的協調平衡。
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人體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系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在飲食進補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
【立冬】
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立冬節氣時值每年陽歷的11月1日左右。
立冬,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绷⒍馕吨镜膩砼R。早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確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它清晰準確地標志了四季轉換的過程。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于10度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經文精辟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并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
起居調養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币虼?,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于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于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小雪】
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小雪在每年的陽歷11月22日前后。
小雪,望文生義,表示降雪開始的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民間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漲,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這時的黃河以北地區已到了北風吹,雪花飄的孟冬,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提示我們到了御寒保暖的季節。小雪節氣的前后,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郁癥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這個節氣里我要著重和患有抑郁癥的朋友們講講如何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學會調養自己。
用中醫病因學的觀點“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也就是說,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種:即內因(七情過激所傷)、外因(六淫侵襲所傷)、不內外因(房室、金刀、跌撲損傷、中毒)。抑郁癥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七情變化,這種變化是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也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并不會致病。只有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生理,使臟腑氣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正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人的精神狀態反映和體現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而精神心理活動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也可以說是產生精神疾病的關鍵。因此,中醫認為精神活動與抑郁癥的關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癥的病因歸結為七情所致不無道理,那么調神養生對患有抑郁癥的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古人從內外兩個方面說明,對外,要順應自然界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要謹守虛無,心神寧靜。即思想清凈,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失散,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也是“靜者壽,躁者夭”的最好說明。
另外,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季節變化對抑郁癥患者有直接影響,因為與抑郁癥相關的神經遞質中,腦內5-羥色胺系統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春夏季,5-羥色胺系統功能最強,秋冬季節最弱,當日照時間減少,引起了抑郁癥患者腦內5-羥色胺的缺少,隨之出現失眠、煩躁、悲觀、厭世等一系列癥狀。
綜觀中西醫學的觀點,為避免冬季給抑郁癥朋友帶來的不利因素,我建議大家變被動為主動,不妨用管子的愉悅調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制怒,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以保持腦內5-羥色胺的穩定,多聽音樂讓那美妙的旋律為你增添生活中的樂趣。清代醫學家吳尚說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也?!背酥獾娘嬍痴{養也不容忽視,醫學大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
【大雪】
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于小雪,故名大雪也。大雪時節時值每年陽歷的12月7日前后。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里十一月是指農歷),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有句農諺:“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積肥”,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認為所謂的“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的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兩點:
1.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不可不及。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狀態,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不但有損健康,更無法“盡終天年”。
2.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作養,于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惟一;此外,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范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愿違。
所以,在進行調養時應采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供養的方法,力求“……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
【冬至】
斗指戎,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冬至時節時值每年陽歷12月22或23日。
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它的由來和歷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古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日短”、“日短至”之說,這段經文從陰陽學觀點闡述了冬至的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從天文學角度說明了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明確指出: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后,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
如此重要的節氣,我想把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 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使人經常處于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若不注意保養自己,必然影響身心健康。《靈樞·天年》云:“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如此并不可怕,《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的關鍵:
一、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余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三、節欲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鼙3质冀K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那么老年朋友的生理變化又是怎樣的呢?!鹅`樞·天年》篇:“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這種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也會影響到心理的變化,表現出常有的孤獨垂暮、憂郁多疑、煩躁宜怒等心態,正是這種生理、心理上的穩定性、自控性降低,使老年朋友更容易發生疾病且不易恢復。所以,保健養生方面應提倡精神攝養、飲食 調養為主;順時奉養、起居護養、藥物相助為輔的方法。
一、精神攝養(知足謙和,老而不?。?/p>
保持“謙和辭讓,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態,即處世要豁達寬宏、謙讓和善,生活知足無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熱愛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腦。宋代醫家陳直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載詩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詩中告誡我們,只有進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絕情志疾病。
二、飲食調養(審慎調食)
1.食宜多樣 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2.食宜清淡 針對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特點,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咸食品。用現代營養學觀點,老年人的飲食應“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3.食宜溫熱熟軟 老年人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由于年老齒松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熟軟之品。
4.食宜少緩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谷氣長存”。主張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
三、順時奉養(順四時而適寒暑)
告誡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也就是說,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只有這樣才能老當益壯,益壽延年。
四、起居護養(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
五、藥物相助(固先天之本,護后天之氣)
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是先天稟賦的強盛和后天營養的充足。由于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除進行其他方面得調養外,有些藥物是可以幫助其強身健身的。藥物養生應以固先天之本,護后天之氣為主。所謂“先天之本”即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氣充盛,機體代謝能力強,人的衰老速度緩慢;所謂“后天之氣”指脾胃為后天之氣,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都靠脾胃供給。所以,老年人的藥物養生應以固護脾、腎為重點。用藥原則應遵循:多補少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分類論補,調整陰陽;掌握時令,觀察規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湯劑;藥食并舉,因勢利導。如此用藥方能補偏救弊,防病延年。
【小寒】
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寒,故名小寒。小寒時節時值每年陽歷的1月5日前后。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每年的一月五日前后是小寒節氣。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如今各種藥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肴。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特別是青年人,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饑飽寒熱無度,最終引來無窮后患。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我提醒諸位在進補時不要被 “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來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于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并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藥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學名痤瘡,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這里向年輕朋友簡單談幾句痤瘡的病因和預防。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內分泌功能障礙有關,而皮脂腺活動是受內分泌和精神因素影響的。青少年時期由于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皮脂淤積,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時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瘡。為避免痛苦發生,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溫水洗臉常洗澡,少吃油膩辛辣寒涼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秘發生,禁止用手擠捏,否則痤瘡消退疤痕依在。在治療上中醫將其分為四型:肺經風熱,脾胃濕熱,沖任不調,熱結血瘀型。方藥分別用[枇杷清肺飲]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加味逍遙散]加減,[四物湯]加減??傊?,得了痤瘡要及時請大夫診治,切不可自行處理。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大寒】
斗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已極,故名大寒也。每年陽歷的1月20日前后。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在氣象記錄中雖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間那樣酷冷,但仍處于寒冷時期。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清代《真州竹枝詞引》記載:“腌肉雞魚鴨,曰,年肴,煮以迎歲……”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進入了“冬三月”的農閑季節,而隨著大寒的到來冬季農閑接近尾聲,在準備腌魚、臘肉之時,已經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們的身、心狀態也應隨著節氣的變化而加以調整。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辯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并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借此之節氣,重筆女士調養之法。
《素問·上古天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苯浳年U述了女子生長、發育、衰老的規律,并認識到腎氣、天癸在性功能的成熟與衰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前人認為,女子其特殊的生理特點, 如月經、妊娠、產育、哺乳都與血的關系十分密切,《校注婦人良方》曰:“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梢娕印耙匝獮楸?,以血為用”不無道理。而血的充盈主要取決于肝、脾、腎的功能旺盛,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血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為“月經之本”,而精血充足,經、孕、產、乳才會正常。婦女的另一特點是情緒易于波動,每遇思、戀、憎、愛、妒、憂情緒往往不能自制?!缎WD人良方》指出:“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w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經先閉?!粑迮K傷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由此可見,情志因素對婦女的影響極大。這里告戒大家在“經前”和“經期”都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度。否則,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逆亂,加重“經期”不適,導致月經失調、閉經等癥。另外,月經期應適當活動有利于氣血條暢。
更年期的婦女(45~50歲進入更年期)生理機能由旺盛轉為衰退乃至喪失,按中醫理論,由于腎氣漸衰,沖任二脈虛憊,導致陰陽失調而癥見頭昏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或抑郁焦慮,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等癥狀,輕重因人而異。如果調攝適當,就能避免或減輕癥狀,縮短反應時間。所以,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變化,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排除緊張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障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選擇適當的方式怡情養性,保持樂觀情是平安度過更年期的關鍵。這也是歷代醫家對婦女養生所提出“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的”的原因。
對婦女養生中飲食調養的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