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最近又沖上熱搜了,這次并不是因為她自己出了什么事,而是因為她的兒子小海綿。
不知不覺原來小海綿已經7歲了,這次的事情就是小海綿用了媽媽的大號來看直播,刷禮物,還成了榜一的大哥。
剛開始大家都不以為然,后來看著頭像覺得有點眼熟,誰知點進去一看,居然是楊穎的賬號,這可把大家給樂壞了。
紛紛在下面留言說:別玩你媽手機了!
沒想到小海綿還沒注意到,還給主播發評論:撤離時間啊,我好擔心。
大家紛紛用小海綿視角寫出來的評論
小海綿:完了,忘記切號,沒想到看個直播都能被抓包。
小海綿:他們怎么發現的?
不知道當晚楊穎知道后,會怎么教育小海綿了。
其實不僅僅是楊穎的孩子,現在新聞也曾多次報道很多孩子用父母的手機看直播,刷禮物,沒一陣子手機幾萬塊,甚至十幾萬就被刷沒了。
這個事情,真的不得不引起父母們的關注。
父母給孩子看手機的理由,無非就是讓想孩子靜靜,不要纏著自己,如果自己不想花時間花精力去陪伴,那手機和電子產品,就像一瓶萬金油一樣,只要給他們玩就瞬間安靜了。
美國兒科學會對兒童“熒屏時間”的指導意見,這個“熒屏時間”就是看手機、電腦和電視等各種電子屏幕的時間,他們把兒童使用電子設備的最小年齡,放寬到了一歲半。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孩子過了一歲半就能放心給他們玩手機了,當然不是!首先,電子設備傷害寶寶視力。因為小孩子的視覺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對顏色的處理雖然在一歲前就發育得差不多了,但追蹤物體、深度視覺等能力,還遠遠沒有成熟。如果這時候你放縱孩子玩各種電子設備,對他們的視覺影響很大。
其次,兩歲的孩子,是要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比如聽覺、嗅覺、觸覺、視覺、味覺等來一步步感知這個世界的。電子設備只有一個平面,孩子跟屏幕的互動很有限。當孩子只能被動接收信息時,他們能“吸收”和“反饋”的東西都十分有限。當他的大腦接受到的刺激不夠時,也就不能充分發展,這就是我在前面反復講過的神經可塑性原理。
很多家長肯定會說:現在的電子游戲都很先進,不再是以前的單向輸出,可以實現越累越多的互動。
但要知道的是,這種互動并不是面對面的交流,孩子無法從中手機上學習到識別別人的情緒和意圖,這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社會交往的能力。
所以能不玩就盡量不讓他們玩,哪怕真的要玩,也一定要根據以下幾點建議。
1、限制時間
大原則就是越短越好,年齡越小,看的時間應該更短,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增長稍微增加看的時間。時間一到,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家長就應該堅決關掉電視,沒收手機,不要讓孩子覺得這個規定形同虛設。
2、限制地點
例如在吃飯的時候,睡覺前是不允許看手機,我看到很多家長都是吃飯一邊讓孩子玩手機,一邊喂飯,一來養成不良的喂養習慣,二來在吃飯時看手機就很不禮貌,特別跟其他人一起的時候。
吃飯就應該一起聊聊天,如果養成了大家出來吃飯見面都是玩手機,那還不如在家呆著。
睡覺前也是,因為電子屏幕發出來的光線,跟自然的太陽光不一樣,會抑制人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是可以幫助人睡眠的,所以,孩子晚上接觸過電子設備的話,睡眠時間就會變短,對孩子睡眠質量會有嚴重的影響。
3、找替代品
這方法很有效,不想孩子玩手機,就是幫他們找到比手機更好玩的事情做,例如可以帶他們去爬山、博物館、游樂場、戶外運動等等,這個的確需要家長自己行動起來。
總結
孩子既然時我們覺得生下來就要對他們負責,陪伴孩子的過程,不能完全指望其他工具,我們需要做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自己先要在孩子面前要少使用電子設備,其次也可以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
別等到孩子檢查眼睛時發現近視了,等發現自己手機的錢被孩子刷走了,才知道后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