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這是道德經第六十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用兵之道,也叫無敵之道。用兵的關鍵就在于不輕敵,乃至于無敵人,乃至于無敵于天下。
什么是“不敢”?
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并不是完全不為天下先;而是指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寧愿隱于人后,而不顯現于人前。
與其聽天由命地搶先、著急、胡亂地選擇,不如謀定而后動。
“不敢”二字在老子看來并不是真的不為、不敢為、害怕為,而是指不優先選擇。當然,在需要自己為先、為主、進攻的時候,自然也可以當仁不讓。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高超的軍事指揮家在他們運用兵馬的時候,有這樣的原則: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用兵之道不可不察。然而應該怎么察呢?趙括、項羽、韓信等,誰更懂得怎么體察軍情呢?
兩軍交戰,要么為主,要么為客;要么前進,要么后退。
為主,就是做主人,就是掌握主動,就是首先行動,就是首先進攻;
為客,就是做客人,就是隨機應變,就是后發制人,就是謀定而后動。
在老子看來,用兵之人應該優先選擇做戰場上的客人,而不是做戰場上的主人。因為,喜歡做主人的人,很容易就會剛愎自用,也很容易變得急功近利,也會最快暴露自己的弱點。
以客人的心態進入戰場,軍情與我有利則戰,與我不利則走。而主人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在戰場上,在面對進退兩難的情景的時候,與其進寸不如退尺。
趙括、項羽等人,皆是在戰場上喜歡進攻、喜歡當主人、喜歡掌握主動的人,最終他們都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弱點,最后都被白起、韓信等人所敗。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
正所謂:一切行動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無跡可尋;攘臂以攻擊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都不需要揮動自己的手臂;執掌天下兵馬的最高境界,就是都不需要自己親自訓練一個士兵。如此便可以做到天下無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意思就是說:在戰場之上,最大的禍事、最大的災禍,必然產生于自己的輕敵;輕敵、輕視敵人、不重視敵人、不了解敵人,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災禍,甚至是失敗。
輕敵幾乎就喪失了我所認為的最寶貴最重要的用兵原則。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假如交戰雙方的實力相當,各方面的實力相比都差不多,那么有哀傷之念加身的一方可勝。
其實,本章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不輕敵,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能夠在戰場上實現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乃至于不戰而屈人之兵。
用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勝利,勝利的充分條件,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強弱,也取決于對方的強弱。以自身的強項去攻擊對方的弱項,便是用兵的最高原則。
用兵之人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都只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隱藏和保護自身的弱項。
行無行,攘無臂,不輕敵,則是為了盡最大可能尋找對方的弱項。
以自身之強攻擊對方之弱,并最大可能地保護自身之弱,便可無敵于天下。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強一弱也是道。
凡事皆有強弱兩面。萬事萬物往往不是亡于其至強的一面,而是亡于其至弱的一面。攻其強不如攻其弱。強弱相互依存,當其弱的一面消亡,其強也難以為繼。
歷史上所謂的以弱勝強,其實都是以自身之強去攻擊對方之弱。強弱本是一體兩面,其弱亡,其強必散。強弱猶如陰陽。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用兵之道,其實就是盡最大可能尋找避實擊虛的機會罷了。
尋找避實擊虛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以及不輕敵。
倘若雙方勢均力敵,誰都找不到避實擊虛的機會,則哀兵必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