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和大家講了《社交中的最高技巧是什么》,有讀者反饋說看完之后感覺人生原來不用那么復雜,簡單輕松也一樣可以過得美好。不過這篇文章其實并沒有寫完整,還需要補充一些重點。如果你能理解并做到今天的內容,你便會發現:人是可以在輕松有趣的狀態下實現富足人生的。(注:此處的富足是指物質精神雙富足,簡單的來說就是快樂的有錢。)
相信大多數人的一生追求都是成為“人生贏家”,但估計許多人并不明白什么“人生贏家”,只會以為有錢了就是人生贏家了。就像前幾天寫的《也許你會迷茫,但這中間也藏著“財富”》那篇提到的朋友那樣,即使自己毫不缺錢可以肆意消費,也一樣會迷茫和不快樂。這篇文章里面把迷茫期(覺察節點)分為了三個階段,正常情況下來說大多都是按步驟經歷這三個階段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人生之路并無常態,不一定所有的事情都是得按照步驟來進行。就比如今天的文章就可以讓你跳出脫離這三個階段,直接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成為“人生贏家”。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一生離不開賺錢這個事,因為錢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大約90%的問題,而剩下的10%也需要錢來緩解,所以許多人都會以為有錢了就算是人生贏家了。但是許多人都還會發現一件事情:賺錢很難,而且這個過程會很累,甚至是痛苦。畢竟有句話叫“錢難掙,屎難吃”。話糙理不糙,雖然聽起來很惡心,但很多人認同。那有沒有可以“輕松快樂掙大錢”的方法?我想說:巧了不是?顯明要教你的就是這種方法。
在《錢的真相》這篇文章中我曾告訴過大家:“其實你喜歡的并不是錢,而是喜歡金錢所交換來的事物。”貪財的人有很多,想賺錢的人也有很多,但大多數人都只是看到金錢,卻不注意到錢的本質是利益的交換。于是許多人總是對工作不滿,不是想著辭職就是在換工作的路上,一方面羨慕他人的人生,另一方面又沒決心成為他人。于是迷茫便成為當今人的常態。
有人估計會問:“喜歡錢有什么錯?誰不想成為更有錢的人?”那你可曾想過,別人是如何賺到錢的?賺錢是不是要別人口袋里把錢掏出來進行消費買單?那大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愿意掏錢買東西呢?答:對自己有用且自己難以或不想創造的東西。就像稻盛和夫說的那樣:“賺錢其實就是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后的回報。”
我們會發現用金錢這種貨幣單位來交換對方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才是賺錢的本質。所以說想要賺到錢就必須為對方提供同等價值的事物,并且這個事物雖對他人來說難以創造,但對你來說卻是輕而易舉,于是你便有了賺錢的機會。
顯明是個愛學習的人,之前參加過各種課程。記得在商業課程上有個老師講過這么一句話:“別人有的我免費送,別人沒的我高價賣。”我對這句話感觸不深,但我從中悟到另個意思:“用自己獨有的優勢更容易賺錢。”這叫“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可是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彼”太多了,我該與誰比啊,該怎么比啊?好在我是個比較“懶”的人,既然不知道和誰比,也不一定比得過,那我就和自己比吧。但是該如何和自己比?從哪入手?和自己比有什么好處?這又是個問題。不過好在我從中發現了機遇。
從某方面來說,我是個很“貪心”的人,因為我最放不下自己的快樂,同時竟然還想要賺錢。既然如此,我得思考下什么是既能讓我快樂,同時又能滋養我的本領的事情。恰巧,我喜歡學習和讀書,想到查理·芒格曾說過“不要去兜售你自己都不愿意購買的產品”這句話。于是這讓我更堅定一件事:如果想去賺更多的錢,就必須先滿足自己的要求,自己覺得滿意后才會有更多人覺得滿意,而后才會有更多的人需求你的產品。
于是我發現,能滿足我的要求的前提是我對這個事物感興趣,而后才會不斷精益求精的修改、創作出更完美的產品。有了更完美的產品才會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所以可以得出一個公式:賺錢的機會=更好的產品=我的熱愛。也就是說,如果我愿意為自己的熱愛持續不斷的提升,那么我的產品會更加優質,而后就會給自己帶來更多賺錢的機會。
假如我把賺錢放為了第一目標,我的欲望很容易促使我有投機取巧的心理,而一旦有了這樣的心理,那么產品的品質便難以得到提升,甚至反而是下滑。漸漸地不僅會損失更多客戶,而且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尋找客戶。還不如用自己的品質當作口碑讓客戶多次復購和轉介紹更省時省力些。所以,賺錢不如做更好的自己來得更實在些。也就是當你能真正做自己喜歡的、熱愛的事情,你會發現你不知不覺地、自然而然地會吸引到更多的人和機會,于是便能快快樂樂地掙大錢了。
PS:今天不知不覺又寫到了近兩千字,文章還是沒有寫完整。下期會和大家分享“如何找到自己最適合、最熱愛的賺錢方式”,以及“為何只有找到‘真我’才算不負此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