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白露節氣悄然降臨于揚州城,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披上了一層淡雅的秋意紗幔。在青蓮巷的深處,一家古樸的旅舍成為了26歲青年才俊李白暫避秋涼、寄托滿腹思鄉之情的溫馨港灣。
隨著秋意漸濃,揚州城在白露的點綴下更顯風姿綽約。大自然的調色盤輕輕揮灑,金黃的梧桐葉與火紅的景致交織成一幅絢爛的秋日畫卷。
街道兩旁,落葉隨風輕舞,緩緩鋪滿石板路,宛如一條金色的地毯延伸至遠方。遠處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低垂,預示著豐收的季節即將來臨。城內小橋流水潺潺,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在秋陽的溫柔照耀下,更顯古樸與雅致,每一磚一瓦都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夜幕降臨,揚州城換上了迷人的月光外衣。青蓮巷內的旅舍,被柔和的月光輕輕籠罩,顯得格外寧靜祥和。
李白立于窗前,凝視著這秋夜的景致,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思鄉之情。或許正是在這樣靜謐的月夜,他靈感迸發,完成了那首傳頌千古的《靜夜思》,其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句尤為動人。而今,白露之夜的景致再次觸動他的心弦,激發了他創作《秋夕旅懷》的深切情感。
在《秋夕旅懷》中,李白以“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開篇,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秋風送爽、思鄉情深的動人畫面。隨后,“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表達了他對遠方家鄉的深切思念與歸期難定的惆悵;“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則借浮云與明月寄托了他對過往的追憶與現實的感慨。
而“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細膩地描繪了白露時節的景致變化,透露出季節更迭的哀愁與時光流逝的無奈。“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展現了他夢中尋覓歸途、醒來卻面對孤寂星空的復雜心境;“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則是他內心深處對故鄉深情厚誼的直接抒發,情感真摯,令人動容。
隨著詩句的緩緩流淌,李白的情感也如潮水般起伏不定。他時而沉浸在深深的思鄉之情中,淚水模糊了雙眼;時而又被秋夜的寧靜與美麗所打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當全詩終章落下,他已是淚流滿面,但臉上卻洋溢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與釋然。
情感的共鳴,宛如悠揚的古箏弦音,穿越了千年的時光長河,在歷史的長廊中回響不息,觸動著每一個角落的靈魂。時間流轉至2024年,一個特定的瞬間——9月7日11時11分06秒,正值農歷八月初五,白露再次輕降,為大地披上一層淡雅的秋霜。
如今揚州的青蓮巷依舊保持著它獨有的靜謐與古樸。青磚黛瓦,古樸而深邃,仿佛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木窗格扇輕輕搖曳,透露出歲月的痕跡與秘密;石砌門墻斑駁陸離,低語著時光的故事,與周圍景致和諧共生,共同見證了揚州古城從往昔的繁華到今日的寧靜,那一段段滄桑變遷。
我輕輕翻開李白的《秋夕旅懷》,思緒隨之飄入那條形狀宛若英文字母“Y”的幽深青蓮巷,僅僅三百米的距離,卻如同穿越了一道時空的裂縫,瞬間將我引領至那個古韻悠長、風華絕代的揚州。我仿佛與千年前的詩仙李白并肩而行,在月光的沐浴下,共同品味那份跨越時空的思鄉之情。
涼風習習,秋海遼闊,連山綿延,流水潺潺,浮云悠悠,明月皎潔,芳草萋萋,白露點點,銀漢橫斜,天星閃爍……這些熟悉的意象在李白的詩中交織成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面,讓我仿佛置身于那個秋夜的揚州,親眼見證了李白內心世界的波瀾壯闊,感受到了他對故土的深深眷戀與對自然的無限向往。
那情感,如同秋風中緩緩飄落的梧桐葉,雖歷經千年,卻依舊能溫柔地觸碰心底最柔軟的部分。祝大家白露節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