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館的顯要位置都擺放著這樣的三彩羅漢坐像,其藝術價值絲毫不亞于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杰作,它們均來自于中國,雕像燒造于遼宋之際,原本被秘藏于河北易縣的一個山洞中,卻在短短幾天之內不翼而飛,被盜賣一空。
《Von Chinas G?ttern: Reisen in China》(神佛在中國:中國行記)是德國人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nsk,1877-1965)關于中國佛像研究的代表作品。內含北京、河北、廣州、杭州、熱河等地(涉及圓明園、睒子洞、易縣三彩羅漢、石窟造像等)約八十幅老照片及版畫圖版,此德文本出版于1920年。
此書首次明確提及:河北易縣的遼三彩羅漢坐像
在北京某古玩店內,帕金斯基見到了一尊令他頗為驚嘆的三彩羅漢像,如真人般大小,平靜的面容,結禪定印的雙手,無不流露出羅漢內心的祥和與禪意。
羅漢身上的袈裟紋理自然飄逸,露出的手腳似乎可以讓人感受到肌膚的彈性,栩栩如生的藝術風格堪比他在歐洲見到的任何一尊佛像。
以他對中國佛像多年的了解,像古希臘羅馬雕塑那樣嚴格按照人體比例創作的中國佛像很難見到,更不用提如這尊三彩羅漢像般高度寫實了。帕金斯基當即提出購買,但店主卻說:“這尊羅漢是日本人買的,放在我這里修復的,我賣不了,只能賣消息。”
經過多方打探,帕金斯基得知這尊三彩羅漢像來自河北省易縣的一個山洞,且洞中羅漢的數量不止一尊。但究竟是哪座山,哪個山洞,帕金斯基一時也無從所知,他決定親自前往易縣,打聽羅漢像的藏身之地……
幾番輾轉探察后的一天清晨,在翻譯和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帕金斯基一行人經過艱難攀爬,終于來到位于半山腰的睒子洞,傳說中羅漢像的棲身之所。
此洞最早于明正德年開始存放佛像,既非戰爭所致,也非僧人貯藏,可能是民間的一種宗教行為。睒子洞在當時可能被認為是一座寺廟,洞內曾有僧人修行,也曾修建佛堂。康熙六年當地百姓集資重修洞內所藏的佛像,雍正時此洞納入陵寢管轄區域內。
而據山下寺廟乾隆年間所立石碑碑文中未見關于睒子洞的記載,推測或因所題碑文的國子監官員未必知曉,或是清皇陵的管理嚴格,洞內的宗教活動已減少殆盡。處在皇陵內相對封閉的睒子洞因此不再被世人所干擾。
然而洞中的景象卻令帕金斯基大失所望,從當時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洞中一切破敗不堪,他所向往的三彩羅漢像蹤影全無,就連當地的向導也非常吃驚,就在幾天前,他還在洞中看到幾尊三彩羅漢,短短時間內卻不翼而飛了。
原來,就在帕金斯基來到易縣的幾天前,一些外國古董商也聞風而至,偷偷向當地人高價收購了那些三彩羅漢像。利益的驅使下,村民趁天黑借著星光冒險爬進睒子洞,偷運羅漢下山。
山高路陡,一些羅漢像在運輸途中不幸摔碎,另一些則成功運下山,賣給外國商人換成了鈔票。原本唾手可得的羅漢像被盜搶一空,帕金斯基不甘就這樣空手而歸,他讓向導繼續探聽這些羅漢像的消息。兩天之后,向導傳來新的情報,兩尊被偷運下山的羅漢像,被當地衙門沒收。
但事后證明,地方官員不過是眼紅羅漢像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他們監守自盜,上述舉措是擔心利益外流的故作姿態罷了。虛與委蛇的官員,一方面聲稱要將羅漢安置供奉于某一廟宇,另一方面則巧妙暗示帕金斯基,造像尤可善賈而沽。
這筆交易是否做成,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書中關于此事的記載到此戛然而止,此后只字未提。然而在后來的調查中發現,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三彩羅漢像有8尊是經由帕金斯基之手,轉賣到世界各地。
目前已知,河北省易縣羅漢像總計16尊,20世紀初在盜運出境過程中至少毀棄3尊,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攻打柏林過程中,舊藏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一尊三彩羅漢不幸毀于戰火(曾被認為毀于二戰戰火,但也有說法認為是被蘇聯紅軍帶回國,如今藏于俄羅斯艾米塔什博物館)。
迄今為止已知的仍存世間者僅9處計10尊: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1尊(頭部補塑)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1尊(殘)、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尊、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1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1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尊、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有1尊、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館1尊、俄羅斯圣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1尊(僅存胸像)
大英博物館
這尊真人大小的塑像為陶胎上敷三彩釉,表現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雙手結禪定印,靜坐在巖石形態的底座上。底座與羅漢像是可以分離的。
這組羅漢像的特別之處在于其臉部,手部以及皮膚的處理中所反映出的極為罕見的寫實主義。他們仿佛如真人一般,表情平靜祥和,巍巍然深具禪意。
海內外專家、學者認為這尊羅漢像燒制于北京郊外西山龍泉窯,制作年代約金代末期。窯工首先在980度至1010度的溫度下燒制素胎,然后施三彩釉,并以黑色和紅色釉裝飾眼睛和嘴唇,最后二次入窯低溫燒制。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世紀30年代由紹興人壽鵬飛總纂成書的《易縣志稿》載:“八佛洼在峨眉寺溝底之東北支,亦稱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臉山……山半有洞名百佛洼”。
《志稿》又載:“寺中舊有佛像七十二,皆瓷制”,“峨眉寺百佛洼慈(瓷)佛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后。百佛洼亦稱百佛洞或稱百佛山、八佛洼,山腰鑿石虎,內有大慈(瓷)佛八尊,小慈(瓷)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閣,內有三彩慈(瓷)觀音一尊,后為邦人盜去售諸國外,今在英倫者有三,彼邦人以為唐三彩。”
梁思成先生20世紀初留美期間在其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見到了易縣八佛洼所出的一尊三彩羅漢像,在后來寫成的名著《中國雕塑史》中他這樣評價:“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皆由對于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體之結構,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寫實為主;其第三量之觀察至精微,故成忠實表現,不亞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
法國吉美亞洲藝術館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賓大博物館藏之精美甚至可以和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相媲美,不但有“拳毛騧”和“颯露紫”這樣的鎮館之寶,亦有精美的響堂山石雕,恢弘的壁畫,館藏的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坐像也是不得不提及的重量級藏品。
賓大館藏的這尊易縣三彩羅漢與人等身,造像的人體比例恰當,結構精準。在繼承唐代風格的同時,又獨樹一幟,即使是傳統佛像造像中異常大的耳朵,也因為高度寫實的面部襯托,更顯氣韻生動、神容畢真。如同進入了“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的至高禪定境界。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頭部為后人補缺,非遼代風格
俄羅斯圣彼得堡博物館
1913年這尊羅漢在東亞藝術博物館(MuseumfürOstasiatischeKunst)展出,之后被大收藏家哈利·福爾德(HarryFuld)購買。1932年他去世后,由他的兒子小哈利·福爾德所繼承。1937年,納粹黨衛軍在法蘭克福沒收了小哈利·福爾德的全部藏品,因為他們是猶太人。
1944年,柏林博物館最終在競拍中勝過法蘭克福博物館,將這尊羅漢像收到柏林,成為他們館藏中第一件通過洗劫猶太人而獲得的藏品。
當時這尊羅漢是由納粹黨衛軍組織的小分隊專門從法蘭克福護送到柏林的。1945年的時候,二戰進入了最后階段,盟軍對柏林的高強度轟炸也使柏林博物館遭到劫難。正因為如此,這尊羅漢像只剩下了一半。
但是,在當時人們并不知道這尊羅漢像還有殘存的部分。直到2001年,在埃爾米塔日博物館(HermitageMuseum,即冬宮)東方部的一個庫房里發現了這尊依然包裹著的半尊像。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蘇聯紅軍當時可能在攻陷柏林之后,就將這半尊羅漢像和其他一些藏品都秘密運往了列寧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
中文所說的羅漢是梵文“阿羅漢”的音譯,意思是“應受供”。即應當受到眾生供養的意思。佛教稱,不僅是出家的和尚,在家的居士也有可能成為羅漢,可居士在修成羅漢那天,就必須當天出家,否則就有死去的可能。因為成為羅漢的都是和尚,這也就是羅漢像都是和尚模樣的原因。
遼三彩是繼唐三彩后發展起來的陶瓷新品種,它不僅繼承了唐三彩燒制技術的精華,而且更臻成熟,更珍貴的是,等身大的遼代三彩陶塑羅漢像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
可惜這批足能代表唐代以來宗教寫實雕塑最高成就,堪稱后人無法企及之典范的巔峰作品如今已全部流散異域。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