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2010年9月17日,山東菏澤一場大雨讓一艘深埋600多年的古沉船“浮出”水面。
就在這艘船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3件元代青花瓷器尤為引人注目。
一件元代青花龍紋梅瓶更是“身價”過億。
沉船挖掘
據悉,當時施工人員在山東省菏澤市國貿中心建筑工地抽取地槽里的積水時,有人發現在工地西北角處被大雨沖露出一塊木頭,進而發掘發現了這是一處沉船遺址。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菏澤市文物處隨即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沉船進行了考古發掘。
據當時的考古人員透露,發現的沉船為一木質內河船,除去船頭、船尾、獨立艙外,船共分為10個小船艙,大小不等,寬在1.3米和1.8米之間,船體木料主要是柏木和楸木。
由于種種原因,船的左側木質基本腐朽,底部及右側保存基本完好。
青花瓷瓶“身價”超億
在考古人員介入發掘后,很快就從艙內發現并清理出來一些文物。據了解,在此次古沉船的發掘中,一直驚喜不斷。
最先發現的是一些零散的器物,其中包括一對金耳環,但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在對沉船的第九個艙室進行發掘時,一個讓考古人員更加驚喜的文物慢慢“現身”。
當時,在掀開泥土發現這個瓷瓶時,工作人員并不確定這是否完整,因此并沒馬上發掘。而在經過近一周的發掘,另外出土了兩件已經破碎了的青花瓷器。
與此同時,出土了一件近乎完整的青花龍紋梅瓶,這讓考古人員大喜不已。經過眾多專家和考古人員的鑒定后,最終確定這三件確為元代青花瓷器。
【青花龍紋梅瓶】
而同時出土的還有一批罕見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陶器、漆器、玉石、瑪瑙、金飾、木尺等,而這些文物中甚至囊括了景德鎮、龍泉窯、鈞窯、磁州窯、哥窯等五六個瓷系。
而根據沉船及周圍出土的文物均屬元代或元代以前的情況,將該船沉沒年代定為元代。
沉船出土元代瓷器數量之豐富、包含的窯口之多,特別是出土梅瓶等青花瓷器,在全國亦屬罕見。
出土珍貴文物百余件
據悉,這艘沉船內及周圍共出土文物110余件,一位考古專家說,如果用價格來衡量這些出土文物的話,它們絕對價值連城,特別是后部船艙中出土的三件元青花。
這三件元青花中,高約42厘米的青花龍紋梅瓶,不僅身價至少過億,在當時來說亦屬罕見。
元青花為何如此值錢?
那么,為何元代青花瓷如此值錢?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
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因為元代是青花瓷剛剛出現的年代,原本數量就很少,加上其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高,所以在幾百年的流傳后,這些瓷器的身價便不斷上漲。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元青花存世的數量只有兩三百件,而菏澤這古沉船遺址中發現的這個近乎完整的元青花,絕對是珍品。
珍貴出土文物圖賞
不僅這三件元青花瓷器,菏澤古沉船所出土瓷器,類型豐富,器形精美。這些發現對于元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研究同類器物也提供了可靠的斷代依據。
這些菏澤古沉船出土的珍貴文物也于2011年在山東博物館展出過,下面就來欣賞一下這艘沉船部分出土文物:
青花龍紋梅瓶
折沿,束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肩飾忍冬紋和如意云頭紋,間以卷云紋,如意紋內飾纏枝菊紋;腹飾云龍紋,近足處飾蓮瓣紋。元青花裝飾借鑒元代絲織品圖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紋和如意云頭紋便是由披肩上的紋飾演變而成,此瓶的如意云頭紋是典型的例子。腹部所繪龍紋頭小,頸細,身體細長,三爪,動感較強,形象兇猛,是典型的元代龍紋式樣。此器造型秀美,胎體厚重,接胎痕較為明顯,云龍紋形象鮮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青花魚藻紋高足碗
口徑17厘米,足徑6.5厘米,通高11.5厘米。侈口,弧腹漸收,竹節形高足,柄中空。碗心繪有魚藻紋,內壁輔以忍冬紋邊;外壁上部繪纏枝蓮紋,下繪9朵仰蓮瓣紋。元青花追求意蘊之美,表現手法豐富。高足碗加飾竹節,既蘊含對高風亮節的推崇,又便于飲酒時把握,不易滑脫,可謂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完美結合。
青花穿花鳳紋盤
口徑5.6厘米,底徑13厘米,高2厘米。花口,弧腹,平砂底。盤內繪鳳穿花紋,鳳尾較短;所繪花卉為單層扁菊花,花大葉小,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盤口飾卷草紋。胎質細白,釉色瑩潤。
青白釉堆塑龍紋高足杯
口徑12.8厘米,底徑4厘米,柄高5厘米,通高11厘米。敞口,弧腹,足內中空,足底刀削痕跡明顯。外壁堆塑二龍戲珠紋,龍首較小,細頸,龍身矯健,張牙舞爪。通體施青白釉,釉面瑩潤,器表有土沁。
青白釉刻花玉壺春瓶
口徑6.2厘米,底徑7.3厘米,高23.7厘米。敞口,頸部細長,頸下漸廣,垂腹,近底處內收,圈足稍外撇,造型優美。肩與腹部最大徑處各暗刻弦紋四道,腹部暗刻花卉紋,刻劃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釉面有鬃眼,呈現出元代瓷器的特點。
青釉單耳杯
口徑7厘米,底徑4.7厘米,高4.1厘米。斂口,杯口一側為如意云頭紋把柄,弧腹,底足無釉。器身施青釉,杯身素面無裝飾,把柄如意云頭上模印卷云紋。造型優美,胎體較薄。
白地黑花褐彩龍鳳紋罐
口徑21.3厘米,底徑20.4厘米,高34.7厘米。直口,豐肩,下腹內收,平底內凹,砂底,有“火石紅”。胎體較厚,器表施白釉,有棕眼,器內施醬釉,通體飾3層紋樣,腹部繪褐彩龍鳳祥云紋。
罐為元瓷中的常見器形,形制大致是腹部最大處內收,口徑一般大于足徑,整體造型矮粗。
鈞釉盞托
通高11.1厘米,盞口徑7.8厘米,高7.1厘米,托口徑15.2厘米,高5.9厘米。盞托斂口,托盤邊沿較寬大,高圈足較直,底足無釉,露出胎體,有火石紅色,圈足內修整痕跡明顯。釉面呈天青色,口沿部位釉層較薄,露出胎色。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