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七十五周年華誕來臨之際,國家將再次舉行盛大表彰大會,為在國家建設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優秀華夏兒女,頒發“共和國勛章”。
作為國家最高榮譽勛章,共和國勛章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這一榮譽的頒授向來都備受重視。迄今為止,僅有9人獲得過這一榮譽,包括于敏、屠呦呦、鐘南山等聲名顯赫的共和國驕子。
本次入圍“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的有4人,分別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王永志,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和農業發展戰略專家李振聲,榮獲“二級戰斗英雄”的黃宗德,以及著名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獲得者王振義。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及最新提名
王振義是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癌癥誘導分化之父”。此前,憑借在癌癥誘導分化治療領域的突出建樹,王振義已經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如今成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是對王振義的學術聲譽和高尚情操的高度肯定。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一生都奮斗在血液學研究前沿的“國之大者”——王振義。
王振義院士
承良好家風,立報國大志
王振義于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今年將迎來百歲大壽。在這里,先提前祝賀王振義先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一百年來,王振義經歷了國內血液學研究從追趕到領先的艱辛歷程,也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從落后到走向現代化的崢嶸歲月。
回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風雨飄搖。幸運的是,王振義出生在一個條件比較殷實的家庭,當時父親王文龍在荷商上海保險行工作,家庭條件算得上“小康”。
王文龍有八個兒女,五個兒子的名字最后一個字分別是“仁、義、禮、智、信”,由此可見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并把它們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他非常重視對兒女的教育,在那時的社會條件下,他尤其注重對子女進行科學技術教育,勉勵孩子們好好讀書,掌握專業技術,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小時候的王振義,聰明伶俐,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之心。七歲的時候,他敬愛的奶奶因病去世。年紀尚小的王振義在悲痛萬分的同時,開始思考:人為什么會生???為什么這個病不能治愈……這種對探求醫學知識的渴望,成為他日后走上醫學研究之路的萌芽。
1942年,成績優秀的王振義免試進入震旦大學,成為醫學院的一名學生。六年后,王振義從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留在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擔任住院醫師。
或許那個時候,王振義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從此與瑞金醫院結下一生的緣分。
選擇血液學,躬耕不止步
建國之后,為了培養更多專業型人才,國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全國院系大調整”,全國高校建設由“綜合型”轉變為專門院校。震旦大學醫學院與圣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在原址合并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
直到2005年7月,學校又與上海交通大學合并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學,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而王振義所在瑞金醫院,自然而然成為上海交大的附屬醫院,王振義也順理成章成為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
王振義與血液學的結緣,也是從1952年的“大調整”開始的。彼時,國內學科設置與高校同步調整,醫學類大內科也趨向專業化。那時候國內的血液學研究還不夠深入,王振義想著血液病比較簡單,“拿個顯微鏡看一下細胞怎么樣,就可以診斷了”,于是,他選擇了內科的血液病方向。
然而,令王振義“始料未及”的是,這個看似“簡單”的疾病非但不簡單,反而是最復雜、最棘手的,成為他一生都躬耕不止的研究領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作為醫學內科的重要分支,血液學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血液病學研究更是在現代醫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攻克血液學和血液病領域的難題,王振義廢寢忘食,義無反顧地奮斗在學科研究最前沿。
王振義思維嚴謹,心思縝密,喜歡鉆研。有時候,為了攻克一個難題,王振義需要不斷進行嘗試,找到有效解決方案時,可能已經進行了無數次試驗。
在臨床過程中,王振義發現有些平時沒有出血癥狀的病人,在進行小手術后會出血不止。經過研究發現,出血的關鍵在于血漿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試驗,一般實驗室根本無法檢驗出來。在當時,國內并沒有做該試驗所需的硅膠,經過反復試驗,王振義找到了替代品——石蠟,此后又對治療這一癥狀作出診斷,最終這種困擾多年的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得到解決。
從事血液學研究過程中,王振義善于推陳出新,喜歡從不同角度打開新思路。這正是作為一名前沿醫學家該有的特質。
上世紀70年代,王振義率先提出了對癌細胞“誘導分化”的設想,并將這種技術路線確定為對白血病研究與治療的主攻方向。此后,經過十余年的深入研究,王振義帶領團隊用“全反式維甲酸”進行治療,得到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后來,王振義與團隊進一步優化了“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最終使得曾經是最兇險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沒有人知道,在找到這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之前,王振義經過了多少次失敗,更不知道他在無數個不眠之夜如何鼓勵自己堅持內心的信念。然而,所有的付出和汗水,在找到解決方案的那一刻,都有了意義。
仁心化利刃,開辟新篇章
王振義的身上有著一位醫學家刻苦鉆研的精神,更有著一位醫者懸壺濟世的“仁心”。正是這一顆仁心,指引王振義一路披荊斬棘,開辟出血液病研究和治療的新篇章。
在血液病研究早期,王振義從止血與血栓領域開始。當時,國內血液學研究遠遠落后于國際同行,王振義幾經嘗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經過深入探究,王振義首次在國內確立了血友病A、B的分型檢測及其輕型的鑒別診斷方法,徹底解決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極大地縮小了國內該領域與國外水平的差距。
后來,王振義轉戰白血病治療領域,他帶領團隊提出的“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成功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這種曾被認為最兇險的白血病。這種治療方法在國際上被譽為“上海方案”,與青蒿素的發明等并列為“20世紀新中國對世界醫學的八大貢獻”。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王振義并沒有對全反式維甲酸這種特效藥申請專利,使得這種藥在全世界都能低價使用。今天,在國內一盒10粒裝的口服全反式維甲酸的售價僅290元,并納入醫保,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治療成本。
由王振義發明的這種治療方法,成為人類與癌癥對抗史上的一座豐碑,救治了無數患者的生命,王振義也成了“人類癌癥治療史上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而名留青史。
上海交通大學
一門四院士,衣缽代相傳
在長期的研究生涯中,王振義一直擔任瑞金醫院的醫師,也曾擔任上海第二醫學院院長。后來,學院并入上海交大之后,王振義擔任上海交大醫學院教授。他孜孜不倦地活躍在血液學研究最前沿,也兢兢業業培養優秀新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更好地探究血液學和血液病的奧秘,王振義聯合瑞金、仁濟、新華、九院的血液科和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組建了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長。
三十多年過去了,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血液學研究的“重鎮”,成為衛生部、教育部的重點實驗室,承擔了100多項國家級課題。
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
以上海血液研究所為基地,王振義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學子,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后來成為各領域的佼佼者,其中就包括陳國強、陳竺、陳賽娟等三位院士便是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造就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并且,陳竺院士還繼承了王振義院士的衣缽,擔任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長,繼續主導國內血液學研究的前沿。
如今,已經百歲高齡的王振義,依然堅持到瑞金醫院和上海多所醫院巡查,堅持每周四進行“開卷考試”——每周一由學生提交臨床上遇到的疑難病例,他針對這些難題搜索最新文獻,待每周四與大家一起探討。
學無止境,攻克癌癥的征程還很漫長,王振義仍在蹣跚前行。即使有一天他走不動了,也會有更多繼承者沿著王振義的道路前仆后繼。
做一個好人,一個老實人
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行醫治病,王振義一直深深銘記父親的教誨,一句簡單而樸素的“做一個好人,一個老實人”,成為他的座右銘。
這句話一直激勵著他,義無反顧地行走在血液學和血液病研究的最前沿,使他成為國內血液學領域的一座高峰。
這樣一個老實人,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如今,他又成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王振義先生,配得上這樣至高無上的榮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