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要有夢想的,青春是用來奮斗的。面對青春時期的迷茫和一道道難關,年輕人該如何抉擇,如何過關?七十多年前,有一批年輕人用無悔的青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們就是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總團長的宋任窮高度評價“不愧是投筆從戎的一代,自我犧牲的一代,無私奉獻的一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CCTV-1)黃金時段熱播的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便是用生動的影像語言,描摹了這支南下八千里,在艱巨任務中譜寫激情壯麗紅色青春之歌的“西南服務團”,以及他們所交出的經受歷史與時代檢驗的青春答卷。
都說個人的命運總是融入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時代也都需要有響應歷史召喚的個體。《走向大西南》的故事開篇于1949年劉伯承、鄧小平貫徹黨中央進軍大西南的決定,做出組建西南服務團重大決策的時代大背景下,進步學生王步先、袁振全等萬余名青年知識分子、技術人員紛紛踴躍報名參加新組建的西南服務團,將自己的才學才干運用于恢復大西南的工農業生產、發展因戰爭而千瘡百孔的社會經濟,真正可謂將個人的命運融入到民族民族獨立和繁榮發展的命運當中。他們不畏困難和流血犧牲的鋼鐵意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品質以“情”貫之,具有了穿越時空阻隔,點燃當代年輕人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的熱情。
作為中宣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重點扶持劇目,《走向大西南》基于歷史事實,平視地表現重要歷史人物、領袖人物,血肉飽滿地塑造活潑而有鮮活的青年人物,通過觸摸他們所思所想、一言一行,以及行為邏輯和個性,帶領觀眾真切感受到角色之間的情感紐帶和共同奮斗的精神。如此生動寫實風格與青春勵志主題,自然能夠穿透代際隔閡,與當代青年人形成情感的同頻共振。
《走向大西南》通過在故事構架上注入歷史細節,在人物身上注入生活細節手法,賦予劇集的可信性、真實感與情感邏輯。像劇中鄧小平給青年學生作《忠誠老實》報告,激勵青年們老老實實地說話,老老實實地辦事,老老實實地做人,都是原原本本的真實歷史;西南服務團團員與普通群眾日常生活的細節呈現,則讓該劇接地氣有人氣。這些細節讓劇集跨過歷史的鴻溝,人物跨過屏幕的分界,與當年青年人建立起精神聯動,最終實現“青春要有夢想,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價值傳遞。
可以說,八千里路礪青春的《走向大西南》之所以能與當代青年實現同頻共振,就是因為它在關聯現實、情感共鳴等方面與當代青年群體產生了共鳴。在奔涌而過的時間長河里,在那“西南服務團”的小浪花里,有鮮活的人,有動人的情、更涌動著與民族共命運的精神力量,激勵著當代青年人把握人生方向,做命運的主人,以民族復興的步伐為節拍,以永遠奮進的青春為旋律,譜寫新時代的命運交響曲。
(文/納蘭驚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