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里,中文互聯網語境下的保安是躺平的同義詞。
在一些年輕人口中,當保安是絕境兜底,是萬不得已情況下,對生活發起的肌無力式反擊。
如今,保安這個行當并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要是在“保安”兩個字前加上“形象”二字,你將會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左保安右形象保安
論誰都不敢相信兩種看上去截然不同的東西,實質按照邏輯劃分該屬近親。
“帥氣”和“高薪”是這一職業最顯著的兩個標簽,而落選則是這一崗位的常態。
可能有人納了悶,怎么區區保安還有了入職門檻?
如果你看過形象保安的入職需求,就會明白,這注定不是一條平凡的歸宿。
形象保安,高薪就業
如果說過往的保安招聘需求是年滿18周歲,身體健康,品行良好,具有初中以上學歷的中國公民就可以。
形象保安和保安的招聘條件不同,他們的門檻并非是靠做題拿下的學歷,而是刻在基因里的天賦。
瘦的不行,胖的不要,175是門檻,35歲就算老,紋身也比較忌諱。
照這個標準入選的保安,如果再加上一條“長相端正”,很難分清到底是招保安還是組男團。
總之,多的是落選者,少的是入選人。
而形象保安最令人趨之若鶩的,并非是它光鮮的外表,而是它可觀的薪資。
如果說北上廣等大都市保安平均工資在3到5千左右,這些地方的形象保安崗,工資則在6到8千。
他們的起點,就超過了別人終點。
如果在部隊帶過儀仗隊,那么一萬起跳就是這份工作的工資下限。
別覺得荒謬,之前西安某大型購物中心的形象保安,有報道說其工資一萬二。
同時為保證員工在崗時電量不低于80%,因此做二休一,每天只準站4小時班。
折合時薪150,差不多達到互聯網大廠P5、T4,或者微軟59、60的等級 。
總有人不信,質疑這一崗位的工作屬性。
畢竟形象在前保安在后,入職標準似乎也不含硬性技能,多少讓人覺得有點花拳繡腿之嫌。
要說形象保安到底保的是哪方平安,其實從路人的反饋和招聘單位就能看得出來。
絕大部分形象保安的歸宿,主要集中在商場、寫字樓和小區門口。
前者就不用解釋了,但小區不同。
如果你家住的地方,名字用什么街,什么路為前綴,以“社區”,“家園”之類字眼結尾。那么你平時大概率是看不到形象保安的。
某種程度來說形象保安是物業界的底牌,但凡是樓盤名字帶有“上層建筑”、“高巢”、“名門”、“壹號”等類型詞組的。
不同于那些商場和寫字樓門口的形象保安,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黑西裝加白襯衫的基礎搭配。
這些小區雇來形象保安顯然更為講究,不同樓盤的形象保安,連制服都不同。
乍一看,這些形象保安通常身著高定,臉掛耳麥,鼻頂雷朋,腰間別最新款摩托羅拉對講機,且需要戴手套。
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要是小區起名叫什么寰宇天下、江山帝景、翰林苑、尚書房之輩。
他們在選人上通常側重威武,造型也倍具武裝元素。
如果想見掛綬帶別肩章那類,那么我們只可能在萊茵河畔或者薩爾斯堡花園這樣的地方能夠有幸碰到。
這里是只屬于這群體態優雅,視榮譽大于生命的形象保安的生態鏈。
保安看著舒心,業主住的放心。
有些招聘者會非常直白的告訴求職者,這就是一門靠臉吃飯的工作,這一崗位的重點任務就是代表樓盤形象。
其實形象保安還有另一個更為洋氣的職業名稱,叫做案場禮賓,一般他們所屬的部門也并非是保安部,而是禮賓部。
一個形象保安就像是一個無聲的代言人,當他站在那里,他的言行和舉止就象征著一個小區的品味,也彰顯著這個小區物業的水準。
與其說他們是保護小區平安,不如說他們是樓盤的一部分門面。
從工作內容上來看,倒也確實如此。
除了巡邏和打雜,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站崗,碰到進出主動開門行禮,目送車輛出入,腰板打直,目光如炬,都是基本。
這也是為什么形象保安的招聘需求里,需要應聘者最好有儀仗隊經驗,這往往意味著有良好體態和站立姿態。
至于這一站需要站多久,那也確實是說不好。
基本上是10小時起步,12小時也不稀奇,碰上加班那就意味著一站到底。
而要想站好崗,風吹日曬必然少不了。
在形象保安屆,有條硬性規定是不能站在遮蔽或封閉的保安亭內,這條規則并不會以天氣變換而改變。
以防業主或來賓看到保安在摸魚可能產生失望情緒,從而看衰樓盤,不交物業費。
不同于其他職業標注的做一休一,很多形象保安的待遇里會寫站一休一,或是站2休2。
而在網上搜索形象保安,關聯出來的詞條不一定是高薪,但一定有一條是問“形象保安需要一直站著嗎?”。
聽起來確實是沒有技術含量,很多上崗的保安甚至都不見得會擒拿和格斗的基本技巧。
當鄙視鏈最底端的保安,遇上了靠臉吃飯的職業內核,形象保安的高薪引發的不單是嫉妒還有困惑。
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要花那么錢去養一群“閑人”?
形象保安,物業的底牌
這個問題不單是外人不明白,就連形象保安自己都想不通。
總有人以為形象保安是個輕松差事,站了兩天后發現自己腰酸背痛無法承受如此之痛。
最主要是面子上不一定能掛得住,一天下來在門邊正步加敬禮,活像個小丑。
也有以年為單位堅持下來的人,從他的只言片語里感受到的是一種疲憊。
豐厚的薪資讓他無法輕易離開這一行業,日復一日機械式的站崗讓又他想不通工作的意義。
要知道這類形象保安存在的小區,首先小區本身的安保程序就非常多,大門、單元門和電梯都有獨立的門禁卡。
監控是遍布整個小區的,大門上是有可視門鈴的。
整體的風險性是最低的,甚至是最不需要保安存在的地方。
退一萬步說如果真有什么風險發生,保安能做的也只是打電話報警。
因為保安公司是不允許保安和歹徒搏斗的,對這些公司來說保安的工資是小數目,但意外發生的賠償金不一定能承擔。
拋開這點不談,任何一個小區里和保安沖突最厲害也最頻頻上社會新聞的,往往不是歹徒,最常出現的沖突方不是外賣就是業主。
而越是高檔小區,保安也就越是卡的嚴,從而越容易起沖突。
這樣的新聞也讓保安的社會地位一次次被刷到新低。
不同于80年代人們見到的保安,彼時的保安也是求職的香餑餑,但和如今的保安性質不同,那時的保安是為了補充警力不足而存在的。
那時候也不叫保安,叫做保衛處,或者保衛科。他們是正規武裝組織,可以配槍,擁有一定執法權。
當時全國各保衛科、保衛處,起到了穩定社會治安的作用。碰上盜竊、斗毆類的案件,保衛處就能直接處理。
只有發生比較重大的案件,才需要公安機關介入。
這些保衛科的同志各個文武雙全,除開平日基本訓練,業余時間還要學習造槍。
在當時的相親角,保安也是很多人的理想型。
千禧年后,應社會發展需要,保衛科退出歷史舞臺,但保安這一職業卻保留下來了。
而保安也成了咱們這一種特色的文化現象。
雖說中國的重大暴力犯罪率不高,甚至有逐年遞減的趨勢,可保安的數量卻是在遞增的。
這樣的一種供需之間的失衡,也導致了保安這一職業逐漸走上一種近似于消費品的道路。
在形象保安的招聘需求上,充斥著一種對身強力壯和年輕健康的迷戀。
而這一職業本身又有著一種對年輕的揮霍感。
像是用高價買下一個年輕人寶貴的時間后,用瑣碎的小事去肆意的消磨。
這樣的行為很符合社會學家凡勃倫提出的炫耀性消費,簡單來說就是咱們平時理解的“奢侈品”,消費的目的就是用來彰顯自己的財富和收入。
而這個“奢侈品”并不局限于物品,還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服務或者是身體。
說白了,形象保安的存在,其實從側面反應的是業主的財富和地位。
前文里我們提到了形象保安這一職業千變萬化的制服。
而在這些制服背后,有一個共通的規律,即形象保安裝備越齊全,意味著樓盤的價格也更貴。
這也讓一部分開發商看到了一絲投機取巧的機會。
有些雞賊的開發商會在售樓時配上形象保安,過后換成經濟型。
業主只有到入住后才會發覺受騙,像是突然破滅的一場中產夢。
至于那些站在崗亭的形象保安們,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是被人明碼標價買下的消費品。
對這些走上崗亭的年輕人來說,吸引他們的并非是那身制服和身后高端的樓盤,而是相比其他賽道這條看起來最穩妥,甚至更可靠。
面對那些不上進和沒有明天的聲音,他們也說不上來答案。
只能低聲感嘆,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參考資料:
The Fearing and the Feared:Baoan as Security Commodities in Gated Communities in Post-socialist China By Qing He
《保安會開玩笑說:這小區沒有危險的罪犯,只有危險的業主》一席
《為什么小區保安都是老大爺》澎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