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生活仿佛突然變成一座巨大的 9 塊 9 折價店。
出門逛街,9塊9的奶茶比翼齊飛:書亦燒仙草的薄荷奶綠和多肉楊梅,滬上阿姨的西瓜椰椰和波波奶茶,部分地區再疊加點優惠券,折合一杯比瓶裝東方樹葉還便宜,9 塊 9 真的是讓人無法拒絕的價格,喝個奶茶不過是個位數,感覺毫無壓力。輕奢品秒變日用品,打工人喝到就是賺到。
不只奶茶,餐飲業處處都見 9 塊 9。
有白領工作餐之稱的和府撈面,也從30+變成20出頭。九毛九旗下的慫火鍋宣布鍋底8元起、葷菜9.9,必勝客也開始推出pizza hut wow,9 塊 9 的誘人小吃在馬路搶眼的廣告位上平等誘惑每一位路人,還有一向高昂著頭顱的星巴克,領券加紅包、羊毛一頓薅,9.9的新中產都市麗人咖啡不是夢……
一覺醒來物價回到15年前,這感覺就像中式夢核。一張十塊錢人民幣竟然可以有如此多的美食選擇。雖然我回不去20歲,但物價自己坐時光機回去了。
想起去年之前手機里還一堆羊毛群,一個沒注意就錯過幾個億,如今根本不需要為這點小錢勞心勞力,“九塊九”買不了吃虧,“九塊九”買不了上當。這股堂堂正正的降價秋風橫掃范圍之廣,就連高不可攀的五星酒店也賣起自助餐折價卡。一睜眼,到處都是飄散的羊毛,你只需要稍微伸手,平價的世界立刻擁有。
然而,正當我徜徉在九塊九的波浪里,一則新聞甩到了我面前:
也是,九塊九的狂歡之下,餐飲從業人員們叫苦不迭的消息似乎被埋沒了。偶爾逛到北京芳草地,發現曾經人均幾百的餐廳幾乎統統被裝修圍擋擋住,肉眼可見的撤光了,我才如夢初醒,趕緊看一眼私藏好店,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鋪天蓋地的窮鬼套餐,掛遍全國的九塊九,究竟該不該鼓勵?
最新一個引發大家關注餐飲閉店的重大新聞,是來自我的家鄉,寶島臺灣的品牌鼎泰豐。
這個獲得過米其林一星的小籠包品牌,全盛時期曾有180家店鋪遍布世界。然而媒體報道,鼎泰豐目前計劃關閉整個華北地區的全部14家門店,華東、華南地區不受影響。一次性關掉14家店,怎么都是個傷筋動骨的事兒。有人說這跟經濟沒關系,是背后代理公司經營不善;也有人哀嚎說鼎泰豐都關了,下一個該輪到誰。
然而鼎泰豐總部所在地,海峽對岸的臺灣群眾,面對這個新聞卻無動于衷。
我的臺灣朋友、廣告設計師阿KEN收到我轉發的新聞,第一反應是:“貴得要死,趕快關一關啦。” 他眼里的鼎泰豐是非常典型的老派中產料理。味道中規中矩,服務不錯,主打的不是好吃,而是環境優雅和食品安全,品牌溢價高于真實水平,“都是老人家去吃,或者是國際旅游團慕名品嘗”。
今年6月,頂不住食材成本上升,鼎泰豐在臺灣全面漲價。招牌小籠包一籠10顆賣新臺幣280(約合人民幣62元),漲幅逼近10%;一盤清炒蝦仁,更是直接突破新臺幣500元(人民幣110元)。阿KEN直言“根本沒可能去吃”,畢竟小籠包、蛋炒飯都是庶民小吃,或許經濟好的時候大家會去裝一下,但經濟不好的時候,誰去誰是冤大頭,“CP值真的太低了,麻煩趕快放生吧!”
CP值,臺灣對“性價比”的說法。鼎泰豐在如今臺灣省人心中的定位就是貴且不值,地下一層挨著平價美食街,顧客還是以中老年+旅游團為主,我們普通臺灣人真的很少去。但90年代,鼎泰豐開在商場頂層,人們都要抬頭仰望。所以阿Ken覺得大陸的鼎泰豐也是在給向來自命清高的臺灣連鎖餐飲上了一課:只顧吹噓自己好吃,不考慮大眾真實消費承受能力的店面,下場都不會太被看好。
海底撈旗下的小嗨火鍋,鴛鴦鍋底直接打到9.9和隔壁慫火鍋 6.9 元的鍋底打得如火如荼,肉類產品個位數就有交易,小鳥胃50塊吃飽,旁邊呷哺呷哺瑟瑟發抖,曾被排隊追捧的49 塊套餐如今無人問津;必勝客新型店定價直逼三線小資薩莉亞,意大利面15元起,單人披薩19元起,飲料只要6塊錢。還有無數的低價套餐,無數的會員日活動,無數的折價券穿梭在人間,就連生鮮電商叮咚買菜,也時不時放出“海鮮日買一贈一”、“肉蛋奶滿80減30”活動,價格連最愛精打細算的老奶奶看了都心動,分分鐘拋棄菜市場。
KEN一直在羨慕大陸的果敢,抱怨為什么臺灣餐飲就不能放下面子,認清CP值才是當下大家最關注的選餐廳參數,共同加入 9 塊 9亂戰,讓臺灣年輕人感受一下選擇自由?
勒緊荷包的時代,品牌不再搞奇葩營銷,而是主動降價迎合我們謹慎的心態,仿佛米蘭同款奢侈品直接一折撿漏,買到就是賺到。這種感覺,隔壁日本已經體驗了三十年。
我曾讀過一段故事:1991年泡沫經濟頂峰階段,東京的宴席料理主打奢華,天婦羅拼盤可以擺成鳳凰,炸的是法國白蘆筍與阿拉斯加帝王蟹,還用威士忌泡酸梅、白蘭地蒸魚腩,連茶水都要摻入金箔。為了炫富,下水道井蓋也要拿來一用,商家用繁復圖案抬高造價,一度讓日本井蓋均價逼近1000美元,1991年換成人民幣可以買5噸大米,給工人發5年工資。
結果就是泡沫經濟崩潰,日本瞬間墜入衰退三十年。豪華的宴席料理消失,日料的刻板印象變成了“量特少、吃不飽”,藝術井蓋被低價賤賣,出現在國外坑坑洼洼的馬路上。與此同時,優衣庫、無印良品、薩莉亞等平價品牌崛起。貴不再等同于好,而是必須物有所值。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把這種消費心態歸類為“第四階段”,從重視實用、追求奢侈、崇尚個性,再到第四階段的回歸價值。
這個劇情臺灣同胞也很熟悉。阿KEN早年也被外派過日本、鎩羽返臺之后,我們偶爾會在臺北的外省料理店見面,聊一聊現在以及緬懷一下過往。他說自己現在是想方設法逃離每年公司兩次的聚餐,不是因為i人害怕社交,而是受不了二十幾歲的年輕同事“每次聚餐都投票,選出來的餐廳全都是吃到飽!火鍋吃到飽、烤肉吃到飽、海鮮吃到飽……”
“吃到飽”就是自助餐:牛尾湯,撈起來是最便宜的里脊肉;奶油蛋糕,一嘴氫化植物油的口感。然而吃到飽就是臺灣當下年輕人的小確幸。
2023年,島內月薪中位數新臺幣4.3萬元 (不到1萬人民幣) ,但是白菜一斤99 (大約21塊人民幣) ,五花肉一斤199 (大約45塊人民幣) ,哪怕是一份提前做好的酸菜白肉預制菜也要賣到540 (大概120塊錢) 。阿KEN的年輕同事們薪水不高,在臺北只能住“雅房” (沒有窗戶的臥室,共用衛生間) 。不多的薪水再扣掉房租、交通,有些人還要贍養父母,可想而知一頓能夠撒開肚子狂吃的自助餐,該有多么幸福。
所以他們也被稱為“厭世代”,享受著最好的教育、最完備的社保,卻承擔著跟不上物價的低薪以及看不見的未來。他們被生活榨干了一切,厭倦思考、厭倦責任、厭倦自我提升,也厭倦一切CP值不夠高的餐飲,因為真的吃不起。
雖然我還沒在大陸看到這些毫無生命力的厭倦,但餐飲低價狂潮的的確看到不少負面:
7月份,“太二酸菜魚單價跌至7年前”上了微博熱搜。母公司九毛九集團隨即爆出上半年凈利潤不超過7000萬,同比下滑近7成。8月份,不斷推出低價套餐的呷哺呷哺,也爆出上半年凈虧損約2.6億,哪怕是“窮鬼套餐”熱鬧非凡的麥當勞,上半年凈利潤也掉了4%,差不多10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總收入為26243億元,同比增長7.9%,然而也有超過100萬家餐廳閉店…
沒錯,此刻的我的確正享受著9塊9的時代紅利,過上了我曾經想象中的“花小錢辦大事”的美好生活。但長久看,這些9塊9真的能長長久久嗎?他們會不會也成為臺灣這種廉價冷凍科技狠活食材“吃到飽”的變形?下一代年輕人,會不會也因為吃到太多氫化植物油和速凍食物,也丟失了分辨食材口味好壞能力?
2006年,三浦展出版《下流社會》,探討日本長期低迷后出現的新社會階層:下沉的中產階級。他們衣食無憂,有上一代接濟不至于流落街頭,但也失去了實現階層躍升、改善生活的機會。個人努力在停滯的社會中微不足道,只能放棄所有的人生目標,躲進自我安全區,壓制消費欲望,過起唾手而得的小確幸生活。
另一位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下流階層之上提出了“低智商社會”:后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年輕人,逐漸陷入集體不思考、集體不學習、集體不負責的氛圍之中,甘于自我沉淪而無法自拔。他們在日本與大陸批評者甚多,卻被寶島臺灣奉為經典:似乎每一句話,都是臺灣社會現狀的寫照。
臺南老字號阿堂咸粥,漂洋過海的泉州味道,一大碗滿滿的海鮮猛料,卻因價格獨樹一幟成為新聞常客,不僅顧客搶座打架能招來衛星轉播車,連漲價也能成為熱播大新聞。
一碗魚粥,2008年是130元,2024年漲到260元,6年漲了整整100%,看起來是很觸目驚心。然而他們家用的虱目魚都是最新鮮的品質,肉質細嫩、油脂充分但魚刺極多,處理起來相當麻煩。店家自述,他們每天要為每一條魚仔細剔骨、挑魚刺,加上近年物價飛漲,漲價實屬無奈。他們大可以換成越南冷凍的人工養殖巴沙魚,不僅省了成本還省了人工,但老板娘覺得,這不是這個魚粥應該有的味道。
店家不想妥協,島內吃貨卻并不領情,瞬間涌入店家的Google頁面狂打差評:“咸粥而已,別人一碗20你賣260”、“貴又吃不飽,CP值為負還敢開店”、“不賺錢不要做啊,不知道是在矯情什么”……有美食作家為阿堂咸粥打抱不平,在社交媒體寫下:“您的堅持卻換來罵聲,何苦呢?如果被逼到業者自我剝削,那會不會過了幾年,老板年紀大了熱情熄了,這家店就真的消失了?” 結果這位“親上火線”的作家,被網友逼到上電視道歉。
貴,在臺灣成為了原罪。為了生存,越來越多的店家主動舍棄好食材,放棄環境和服務,寧愿用一人來頂替兩人的工作,一切都為了降低售價。一些不愿意低頭的業者,漲價就要上新聞、被批判,甚至還要當眾跪地,乞求顧客諒解。所以臺灣困在一個奇怪的圈里:既享受不了大陸9.9的漫天福利,也不會誕生下一家鼎泰豐了。
鼎泰豐誕生于臺灣經濟最輝煌的時代,這讓我想起如今被奉為精致標桿的廣式早茶、揚州細點,也都是“富養”養出來的菜色:廣式早茶崛起于清末十三行外貿,揚州細點起源自唐代富可敵國的鹽商,有錢又有閑,才有功夫去折騰食物,傳承至今就是標桿之味。
十幾年前,臺北忠孝東路附近有一家炭火烤肉,用的是真果木炭火,還有當時少見的精釀啤酒。均價不低,但體驗感拉滿,讓你覺得每個子都花在了刀刃上。但現在,那里是一家臺幣399吃到飽的烤肉。而我,大概再也不會踏進去了。
本期作者|水水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風味人間》、臺灣“聯合新聞網”、小紅書@D Chan、@羽翼光環的快樂、@張 Weer、@瑞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