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指股債利差:2.46%(-2%-1.5%),定投倍數1.5倍(0.6-1.5),倉位9成
這幾天有個熱瓜,有個牛散“祝杰”,竟然同時出現在了9只QDII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里邊,
基金包括了“標普醫療”、“標普消費”、“標普石油天然氣”、“德國DAX”、“法國CAC40”、“亞太精選”、“美元債”、“標普油氣”等等。
其中法國CAC40持有650萬元,是第七大持有人;
德國DAX持有646萬,是第三大持有人;
亞太精選持有638萬,是第三大持有人。
此外他還分散配置了標普消費和醫藥,以及美國reits,美元債,油氣等多種資產。
合計金額大概在3272萬左右。
當然,這些基金比較小眾,可能很多新基民都沒聽過,所以也就很輕松的買進了前十大。
像標普還是納斯達克,規模比較大,可能這哥們也買了,但就沒統計進去了。
我盲猜哈,這哥們場內QDII持倉,可能有5000萬左右在做全球分散配置。
而他的持倉,大致能看出兩個思路,
一是最大化利用國內QDII基金去做海外配置,持倉覆蓋了大多數的QDII海外基金,降低單一市場的風險。
第二是買了不少的LOF基金,比如標普醫療、華寶消費品質、美國reits等等,其中很多其實流動性都不算好。
但因為這些標的優點容易被炒作溢價,所以也算是多一個潛在的交易機會~
其實這哥們和我的整體投資思路還挺像的,QDII基金手里分散持有,不把雞蛋押在一個籃子里。
當然,這次他走紅,關鍵是分散,幾千萬資金并不是最大的亮點。
論體量比他大的,甚至單買納指過億的牛散也有不少
比如這五位大戶:魏紅、梁瑞安、趙勇、楊巧偉、張艷。
魏紅甚至光納指科技就買了3個多億,加上納指5.5億。
但區別在于,祝杰是真的把那些小而美給買齊了。
大戶資金達到了幾個億之后,做ETF也就不好分散了,畢竟流動性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話又說回來,最近大佬做海外配置的新聞也是滿天飛,
我看了評論區,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現在新聞推給我,又想割我韭菜,沒門
就和我之前寫海外基金的時候,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是類似的。
有一說一,這些年國內資產的各種暴雷,已經讓國人出現了應激反應,
感覺就是買啥啥雷,啥都是坑,
但我們實事求是的說,真的有那么嚇人嗎?
在之前多篇文章中也分析過,其實除了AI方向,大部分海外股市也沒那么貴。
舉個例子,德國DAX指數的市盈率,是15倍,
成分股里面,奔馳、寶馬是5PE;
而作為對比,上汽、長安汽車,是10PE、18PE,
德國西門子16PE;
相比之下,美的、海爾13PE;
用行業高度相似的公司去做對比,才能看出海外市場估值,也并不全都是極為昂貴。
所以,牛散買這么多海外基金,你還覺得他們是韭菜嗎,
買房還能賺你個土地出讓金,
買A股還能促進IPO和融資的積極性,
買美股,圖你消耗外匯額度,或者給美股接盤?
美股總市值折合430萬億rmb,QDII基金才幾千億,
千分之一的水平,國人買崩美股,想太多。
大戶之所以集體去配置海外,真不是它們追高,
而是一種分散避險的行為。
當然了,我還是那句話,投資海外,同樣也很分時機。
最賺錢的時候,一定是在市場最恐慌的時候買入,
比如我之前多次寫過的VIX抄底法:美股搶救失敗,聊聊抄底....
前段時間日經暴跌,VIX曾經達到過85,隨后很快回血。
而最為平靜的時候,我們配置就只能收獲平庸的收入。
因此投資者觀望也是沒錯,風險與機遇是對等的。
但我也一直強調說,也有不用強擇時的策略,
比如不想承擔高風險的話,選全天候策略也是完全可以,
畢竟互相對沖掉之后,這個策略完全可以穿越各個經濟周期。
但有的人覺得自己能精準抄底,那自然也就看不上全天候這種“不高級”的方法了~
最后附上全市場海外QDII基金(股票權益類)匯總,記得收藏一下。
1、最近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的消息持續在吹風,據說方案提議將存量房貸利率下調80個基點左右。國家鼓勵銀行利這事可行,畢竟目前的消費積極性,已經被下跌的房價打得毫無興致。
2、 淘寶計劃新增微信支付,最后還是淘寶妥協,主要是這些年下來,阿里已經沒有了和微信扳手腕的能力,現在電商是淘寶、拼多多、京東、抖音四家獨大,而社交卻只有微信,淘寶脫離大群體的最終結果就是被淘汰,側面也說明賽道有多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