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重慶市歷史人文學者張老川耀先生為文堅持“真實乃史學本源”原則,大多遵循“親歷、親見、親聞”的宗旨。他的著述平實無華、圖文并茂、小中見大、積厚流光、生動感人,總是既讓人震撼又讓人增長見識,所敘所述就在人的身邊眼前,吸引讀者帶入感極強。這篇為紀念中國西部首枚郵票問世130周年而作的文章,就透過“一枚珍郵”,回溯了重慶開埠、中國西部第一家郵局、第一枚郵票的誕生,不僅僅是重慶龍門浩老街史、白象街史、重慶地方史、中國近代史,也是中國郵政、郵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哥川榮長我9歲,因為小時候生了一場病三天四夜高燒不退,雖經醫生大膽用藥撿回一條命,然而人卻成了左鄰右舍眼中的“羅鍋”,自此以后,體質不好又帶殘疾的他雖不自卑,卻不再好動,更不愿拋頭露面。他黃桷埡廣益中學初中畢業后,除禮拜天上午雷打不動過江到中山公園或白象街與人交換郵票,成天蝸在父親書房,把柜子里的古籍刻本、字畫冊頁找出來,通過堅韌不懈的刻苦臨摹,在篆刻、書畫、詩詞方面無師自通的天賦讓人刮目相看。
解放初期,下浩所有公共場所關于毛主席、朱總司令惟妙惟肖的畫像和開大會、游行的橫幅、標語,反封建破迷信、新婚姻法等的宣傳畫,俱樂部柳連柳(蓮簫)、金錢板等唱詞大多出自我大哥之手。
大哥很有成就感,每每有人請他寫字繪畫,皆樂于應承,我們這些當弟妹的,也感到榮光。至今健在的百歲老人、下浩“活檔案”許世愈還記得我家的“駝背秀才”大哥。地段干部和軍代表欣賞我大哥早慧“字墨高”,喜歡他隨喊隨到肯盡義務,為人謙恭有禮,請其暫時街道幫忙,答應合遷的時候給他安排工作。
大哥遺志
早年父親在渝中區民族路、信義街與人合伙開設“祥林永”商行,從事南北山珍海味經營,商務信函往來頻繁,大哥對信封、函件上各種郵票、稅票印花產生濃厚興趣。他用熱濕布把信封浸潤后,輕輕把郵票、稅票印花小心翼翼輕揭下來保存。院子周邊的人都知道大哥喜歡郵票,常聽鄰居喊:駝背,要不要信封上的郵票,大哥不惱,總是從信封上小心翼翼揭下郵票,又拱手將信封送還。通過搜集和與人交換,大哥集藏了不少晚清、民國和國外信銷郵票。
那時集郵主要是以信銷票為主,湊集成系列,增知益智,不像現在集年冊、整套紀特新票收藏,真懂集郵其意者少,投入增值和作紀念者眾。兒時趁大哥不在,受好奇心驅使,我偷偷地從柜子取出大哥夾在書里的郵票把玩。
大哥十分珍愛郵票,都是用鑷子取出、插入,我不習慣用鑷子,直接用手取,頭上沒少挨他的“搕攥”。
一次大哥換回兩枚有江濤、河流、帆船、礁石、寶塔、山岳等多種圖案組成的“重慶信局”蓋銷郵票愛不釋手。我見有寶塔、江流、帆船,說我們家側邊就是寶塔,伸腳下門朝街河邊,就可看見帆船……。大哥愛撫地摸著我的頭說,七弟,您真聰明,這枚郵票是中國西部第一枚“商埠郵票”,所取的背景正是我們下浩,好好讀書,長大了一定要把這枚郵票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久,大哥被重度流感奪去生命,年僅18歲,弄清“重慶信局”“商埠郵票”便成了大哥交待給我的一個遺愿。
參加工作和參軍、轉業后,盡管我秉承大哥遺志,喜歡上集郵,由于人微言輕、經濟拮據,“平”“段位不夠,視野不寬,一直沒有弄清“重慶信局”發行“商埠郵票”的背境。事后我調市里經多崗位輾轉進步,出任《現代工人報》社社長,重慶直轄前我曾擔任過重慶市集郵協會宣傳委員會主任,之后又被選為重慶市職工集郵協會副會長,與市集郵協會學術委員會的專家有了交際,方知“重慶信局”發行“商埠郵票”的珍貴、背景和來龍去脈。
讓我痛徹心扉的是1988年秋的一個損失,重慶市總工會建綜合大樓,報社遷出在健康路臨時辦公,幾位郵友提出要看我的“郵藏”,我把厚厚的一大本自晩清、民國、建國初期、文革前后及80年猴票方聯、包括兩枚“商埠郵票”展現給他們欣賞。司機劉丹催促我趕緊上車送我去機場,到北京洽談報社新增電子排版設備事宜,忙中順手把郵冊放在辦公桌上,遺憾的是沒來得及鎖進柜子里。
一周后我從北京回來,發現郵冊不見蹤影,簡直把我“痛木了”,郵冊中不乏“珍郵”,這本郵冊少說也值上萬元。受當時辦公條件限制,舒文云、蔣旭中和我三個老總共用不足8平方米一間辦公室,平時很少關門,處理稿件、接洽事務,報社內外人來人往,根本沒法子查。這不是我今時杜撰,十多年前我七十歲時,呂彭祥題寫書名的《天道酬勤-張川耀文稿選編》一書中,《小小方寸里、蘊藏大世界》這篇文章對此有所表述。
重慶信局
清末國力羸弱、政權將傾,列強侵華,一次又一次持強施壓,簽訂割地、賠款、開埠等不平等條約,讓中囯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1891年重慶開埠,早就來過重慶探路摸底的中國通、混跡杭嘉湖、上海灘的洋商、極具商業頭腦的英國人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和夫人艾莉西亞·立德樂率先來到重慶,暫住在白象街,由于下半城工商業和建筑已經形成規模,他心中藍圖不好施展。于是聯合外商與清重慶府達成協議,租賃南岸九灣十八堡,地理環境位置十分優越的龍門浩一帶。
立德樂帶著作家、攝影家夫人愛莉西亞,從望龍門乘船順江而下,進龍口、泊船,踏上北宋.蘇軾更名江口村為龍門浩的老街。見山水林泉環繞、歷史人文厚重、風光旖旎、街市興隆、民風淳樸、港口連茶馬古道,是置業辦廠、建洋行、搞航運的天賜環境。一路上,邊走邊看,夫人的相機卡嚓聲響不息,記錄下這塊人杰地靈的土地,而立德樂已經萌生在這里釆掘煤炭,生產豬鬃、硝制皮革、修洋行、辦航運、開保險、建港口……。
洋商紛至沓來,迫切需要加強對外通信聯絡、匯兌往來,暫住在白象街的立德樂,與民間郵遞總部“麻鄉約”同在一條街?!奥猷l約”轎行兼書信、票匯、包裹、生意興隆、顧客盈門、長盛不衰,看得立德樂羨慕眼紅,從而也讓他捕捉到了拓展生意、興業服務業,于是萌生獨資,開辦“重慶信局”。
清末中國海關郵傳大權都被洋人控制,歲入強行扺扣賠款。1891年3月1日,成立于朝天門糧幫公所的重慶海關也不例外,總稅務司由英·赫德、英·霍伯森出任,海關監督由清·道臺張華奎配盤(參與、負責)。立德樂擁有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等的人脈、關系,經重慶海關批準授權,清重慶府默認,1893年11月,“重慶信局”在白象街掛牌成立。
以前立得樂從事的是把西部土產山貨銷往下江,將洋貨運入內地(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進出口貿易),在宜昌、漢口、長沙、南京、上海等地都建有分號?!爸貞c信局”成立后,原分號又多了一頂職能,增加一塊重慶信局XX分局的牌子。立德樂在從商中既講競爭又注意合作,“重慶信局”成立后,從“麻鄉約”分割了部分業務,通過協商,“重慶信局”云貴川的信函、匯兌業務交“麻鄉約”執行,“麻鄉約”下江的業務交“重慶信局”完成,從而形成互利雙贏局面。
商埠郵票
“重慶信局”成立后,信函、匯兌,開始仿隨“麻鄉約”收費、填單、出箋、投送,這樣的程序既繁瑣又耗工費時。立德樂早就借鑒沿海信局規制,請示重慶海關,獲準“重慶信局”出版郵票,立德樂與作家、攝影家夫人艾莉西亞商議,郵票款式。夫人說我們曾經一同乘船去過龍門浩,我已拍下長江南岸段江流、帆船、礁石、龍門、報恩塔和龍門浩背后的山岳,而且我們的洋行已經勘察確定建在龍門浩新碼頭,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元素。
30年前,我作東小范圍邀請重慶市集郵協會顧問、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連勝,重慶市郵票公司總經理、市集郵協會常務副會長王萬琪,市集郵協會秘書長劉某東,全國郵展多次獲得大金獎、資深集郵專家滕小凡等多位集郵專家和愛好者,就百年前中國西部第一枚“商埠郵票”誕生 ,進行專題研討。
會上我展示了兩枚不同面值的“商埠郵票”,專家們踴躍引經據典發言,我終于弄清了中國西部第一枚“商埠郵票”發行的始末、設計印刷經過。這枚郵票是在立德樂夫人艾莉西亞提供照片素材的基礎上,夫妻反復強調要體現重慶特色,郵票發行地-長江、山城江城、“報恩”寶塔、江濤船運(當時川江上還是木船運輸時代,蒸汽輪船還沒出現)雙龍拱衛龍門浩……等元素特色。
“商埠郵票”,早于“重慶信局”批準掛牌前就啟動,由上海海關法籍繪圖師羅伯特·亞力克西斯擔綱,出稿前他專程來了一趟重慶,根據艾莉西亞提供的照片,親身體驗和實地考察,就在重慶白象街完成設計,得到立德樂夫婦和“重慶信局”籌備處職員認可。分別由上海葉子云印刷鋪、日本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先后三次印刷出同圖案、不同顏色、五種面值的“重慶信局”-“商埠郵票”,大約320萬枚左右,于1894年元旦公開面市。“商埠郵票”發行,充分體現了重慶當時在全國的地位,郵票作為聯通工具的重要性。
“重慶信局”比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詔令批準開辦的“大清郵局”早了兩年半。隨著重慶大清郵局于1897年2月20日,正式在儲奇門郵局巷成立,這也是四川省第一家官辦郵局,標志著中國近代郵政誕生,立德樂“重慶信局”和“商埠郵票”也隨之逐漸退出郵傳領域。
1943年2月17日,國民政府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出訪美國爭取抗戰軍援,贈送給集郵收藏家、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中國珍郵集”中,就有這組極其珍貴,背景有重慶下浩江濤、礁石、帆船、山岳、“報恩塔”等元素的“商埠郵票”。
在觀看“建國大業”影片時,我捕捉到特寫鏡頭,宋美齡將郵冊轉送羅斯福夫人的畫面中,恰好定格在有“商埠郵票”這一幀,我截屏了這幅珍貴畫面。
圖片由作者提供,部分來自重慶市圖書館,在此一并鳴謝!
可能很多讀者朋友會對文中出來的“麻鄉約”感到好奇,這里先賣一個關子,待下一次,再請張老先生寫一篇關于“麻鄉約”的文字。我只給大家說一下,大意是,湖廣填四川之后,來自湖北麻城的老鄉們為了解決親人與老家之間的信息流、商貿流而建立的一種類似現今物流網和快遞一樣的郵遞組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