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朱鯨潤)普通人的心臟位于左胸腔,但也有一部分人長在了右側,其心房、心室和大血管的位置宛如正常心臟的鏡中像,被稱為“右位心”或“鏡面心”。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病,在人群中約占十萬分之一。而“右位心”合并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房顫的病例更是少見。為“鏡面心”做手術,就像全程“開倒車”,極大挑戰術者的手術操作技巧及逆向思維能力。近日,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突破技術壁壘,成功為“右位心”患者陳先生實施房顫射頻消融手術。
56歲的陳先生,近年來反復出現胸悶、氣促等癥狀,經過一段時間藥物治療后效果不佳,長時間的心衰、房顫讓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多家醫院醫治未果來到江南大學附屬醫院進一步診治。
入院后心臟彩超發現陳先生為鏡像右位心、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射血分數僅有40%。電生理團隊針對該病例的特殊性展開充分討論。并制定了術前通過心房心耳增強CT加三維重建排除心耳血栓,術中在心腔內超聲(ICE)引導下實施房顫射頻消融術的手術策略。通過使用射頻能量和熱能,借助電極導管將熱能傳遞到心臟內的病變部位,從而破壞病變的細胞,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經過術前精心準備,手術團隊成員細致開展操作,獲得滿意效果。
王曉彥主任介紹,“右位心”因解剖結構不同于正常,因此冠狀竇電極放置、房間隔穿刺、左心房的三維建模等都和常規手術操作相反,需克服手術習慣和“右位心”180°轉位帶來的困難。而陳先生由于心力衰竭、心房增大更是增加手術難度。
2019年,江南大學附屬醫院與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臟中心共同成立電生理工作室,推動了醫院電生理亞專科建設,提高了心律失常診療水平。此次右位心房顫射頻消融手術的成功開展,標志醫院電生理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