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一場特殊的“股東大會”在騰訊會議上召開。
這場大會有超過2300名“股東”參加,他們實際上不持有任何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是滿天星青少年發展中心的公益圖書項目的捐助者。
通過中心創始人詳盡披露善款的流向、執行細節,許多人通過直播第一次直觀地了解,一家公益機構的錢從哪里來,都用在了哪里。這也是很多公益項目的參與者第一次知道公益機構的財務細節與項目運作。
類似這樣的“股東人大會”,每年都會在騰訊會議上召開。公益機構只需申請騰訊技術公益提供的數字工具包,就能隨時在騰訊會議上召開線上“股東會”,和捐助者保持高頻的交流互動。
今年春天,關注肌無力患者的愛力重癥肌無力關愛中心,就在自己的“公益股東人大會”上匯報了過去一年的工作,并分享了許多工作人員的故事[8]。
在給“股東人”的信中,他們寫道:“這不僅是對我們工作成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工作的激勵與鞭策。”
騰訊公益平臺在2007年成為民政部首批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十多年里,它從一個單純的信息渠道,變成了連接公益事業與公眾的橋梁與道路,從“股東人大會”到救命文檔,它參與了中國公益事業的大多數集體記憶。
2015年,騰訊公益發起了“99公益日”,目前已成為中國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場景最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動日之一。
“99公益日”發起的初衷不是解決戰爭、貧窮和饑餓這類時代命題,它恰恰瞄準了公益事業常被忽視但舉足輕重的環節:讓公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10年,11億人次的信任之橋
2004年5月10日,《公益時報》發了一張名為“2003年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的捐贈明細。
從此每年境內外主體以及個人完成的大額捐贈,開始被建檔記錄。20年間,從房地產、能源金融到零售行業、互聯網企業,這份榜單以“億元”為基本單位,收錄了上榜慈善家3348人組/次、慈善企業11793個次[7]。
這是中國公益事業的A面:掌握巨量資源的少數人擔起了改善社會的部分責任。而普通人表達善意的B面,則由騰訊公益記錄了下來:過往九年,騰訊公益累計募集善款超過317億,參與捐贈的人次突破11億。
困擾所有公益事業的核心問題和餐飲業類似:信任。
連鎖餐飲只要一家門店爆發食品安全問題,所有門店的口碑和客流量就會塌方式下滑。而公益事業有哪怕一次款項流通的質疑,也會大大公眾削弱參與的熱情。
轟動一時“郭美美事件”是前車之鑒。新周刊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時僅剩2%的網友表示會繼續捐款。后來上任的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趙白鴿甚至感嘆:“三天毀掉一百年[2]”。
公益事業并非只涵蓋大災大難、只有高舉高打。教育助學、鄉村振興、醫療救助、環境保護都有需求,這也注定面向各個細分領域的中小型的公益機構,才是公益事業的核心主體。
對中小機構來說,如上文提到的滿天星項目,2300多名捐款數額不一的捐款人,要如何逐個告知項目進度?對只捐了10塊錢的普通人來說,要如何才能準確找到項目負責人,知道自己的錢用到哪里了?
這正是很多人常常會忽視的前提——大部分中小型公益機構并非沒有動機,而是他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成本去完成大量的信息管理工作。
騰訊公益試圖幫助解決的不僅是捐助,還有信任問題。它本身不是一個公益機構,更貼近服務于公益機構的機構。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借助數字化工具和渠道資源,幫公益機構更省力高效地管理項目、和捐款人溝通。
自成立以來,騰訊公益先后打造了“透明組件”、“冷靜器”、“籌款項目上鏈”、“回響計劃”,其目的無一例外,都在于提升行業透明度。
為了讓每一份善意都能被認真對待、不被辜負,今年以來,騰訊公益平臺正在進一步探索“公益項目數字化執行工具”的推廣和使用。
這是騰訊公益聯合公益機構一起打造的數字化工具,基于微信支付實名認證及資金撥付的能力,公益機構可實現善款發放和進展反饋的全流程數字化,捐贈人也能更加及時收到真實、準確、自動的捐贈反饋。
今年99期間,騰訊技術公益數字工具箱還推出AI久久工具組合,包括騰訊混元、騰訊文檔、騰訊問卷等一系列數字工具,為機構在99期間籌款和各種活動提供數字化支持。
幫助機構與公眾建立信任的過程中,騰訊公益從一個單純的募捐信息平臺,逐漸成為公益事業中筑橋修路的角色。
一些從來沒有被想過能用于公益事業的互聯網產品,在騰訊公益的推動下,成為了公眾參與公益的新模式。比如開在騰訊會議上的"公益股東人大會"、騰訊文檔上的“疫情救命文檔”。
人們逐漸意識到,一次直播圍觀、一次文檔轉發,每個動作都可以帶來改變。
今年,騰訊公益把公益日的主題向行業的“健康發展”大幅度傾斜,將面向公益行業提供的激勵金額從去年的1億元提升到今年的2億元,從捐贈人服務、公眾倡導、數字化能力、創新服務、公募支持等五大方面助力。
同時,今年99規則中的行業實踐激勵部分,更加向中小公募機構傾斜。
一是維度更加豐富、門檻進一步降低,不考慮機構規模、不設置評級要求,每個機構能獲得的總激勵金額設定了上限,讓更多中小機構都有機會參與;二是小公募機構還將享有保底激勵政策、只要達標就能獲得更多激勵。
騰訊公益用行動不斷告訴這些中小機構:你們很重要,我們看得見。過去十年間,這一信念帶動了中小公益機構成長,同時,也帶動了普通人對公益的參與熱情。
大家為大家
2020年秋天,一群來自成都七中國際部的學生,帶著從騰訊公益籌集到的12萬余元,準備到涼山去給當地經受“月經貧困”的女孩們派發衛生巾。
派送計劃曾因雅西高速塌方一再推遲,讓這群學生無法放下牽掛的,是第一次去涼山派發問卷時,看到一位5年級小女孩寫下了“謝謝姐姐給了我衛生巾[3]”。
13萬元換成400多箱衛生巾,堆起來足足兩米多高,足夠700個女孩用半年。對當地貧困的孩子來說,這相當于能省下好幾個月的錢,用來買上學的早餐。
像這樣不起眼的小項目,在騰訊公益平臺上還有許多。絕大部分公益項目的意義,從來不是立即解決艱深的時代問題,而是用涓滴的幫助,填補那些非常細小、但靠當事人難以跨越的生活溝壑:
幫鄉村老人建一個干凈的廁所、讓罕見病患者買藥變得更容易、為留守婦女提供一份工作,甚至買一幅自閉癥兒童創作的畫、在戈壁灘上種一棵小樹......
這些深入社會肌理的小小變化,很難靠有限的“大型慈善晚宴”和企業捐款達成,它更依賴你我普通人的守望相助。
互聯網平臺讓普通人的守望成為可能。騰訊本身有龐大的社交業務、最為廣闊的使用群體。某種程度上,騰訊多樣的用戶生態和產品載體,天然能為社會生活提供不同角度的寫照。
這也是99的價值。通過民間節日的形式,讓普通人的善意能夠被喚醒,繼而把它帶給需要幫助的人。一些原本在公眾視野之外的議題和人群,也通過99被更多人熟悉。
2022年的99,騰訊公益做了一個為石窟寺守護提供戶外裝備、物資、保險和培訓的項目。
在這個項目之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存在“小石窟守護人”這樣一個冷門至極的職業。我國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龐大,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石窟守護者則是保護、修復與開發石窟的第一線人員。
在漫長歷史中,石窟散落鄉野、隱沒在崇山峻嶺之間,守護人們日夜義務工作,經年累月駐扎在簡陋的庇護所中,酬勞微薄[4]。
重慶市大足區陳家巖石窟,守護人王學豹。74歲的王學豹在陳家巖圓覺洞守護了17年。
99讓這群文物守護者的堅持,第一次系統地被公眾看見——光是騰訊生態內,攜手云岡研究院的編曲游戲,玩家創作數量就突破了13萬首,助力了1000位石窟寺守護人。
與石窟守護者類似,在長江觀測揚子鱷繁衍的動物保護組織,大興安嶺的護林員,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等等,都是無人知曉但又相當重要的公益事業角色。
99不僅讓他們的工作得到了更多支持,也打開了他們與社會大眾溝通的窗口,讓普通人得以參與到這些救助保護的議題中。這是此前從未有過的。
當一個又一個被大眾忽視的公益事業,通過99傳播開來,人們發現,公益原本就是日常的生活,公益也可以融入日常的生活。
于是,普通人的涓滴善意,連接了公益事業核心的力量——中小公益機構。捐助者和受捐者互相“被發現”,為眾人抱薪者不再孤身一人,伸出援手者意識到再小也有力量。
“聽見哭聲”,做出改變
辯論節目《奇葩說》中曾有個很火的辯題:“藝術館著火,你要救畫還是救貓?” 由此引出兩種不同的觀點被中文互聯網廣泛討論。
一種觀點是:人要聽到更遙遠的哭聲。“親人的離去你會難過,但隔壁村的死活關我屁事。有的人就是能做到“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為什么?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不在周遭而已。”
另一種觀點是:人要聽到近處的哭聲。及時擔起身邊的義務。“如果救了畫,腦子里會浮現碳烤小貓的畫面,內心一輩子受煎熬。”
這兩種相反觀點其實反映出同一種主張:人能強烈共鳴的,往往是自己能理解的、具體的困境。
《君子遠庖廚》中,齊宣王不忍心看到用來祭祀的牛被宰殺,提出用羊來代替。孟子的解釋是“見牛未見羊”——羊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正在發抖的牛更能激發人們的惻隱之心。
公益事業常常與戰爭、貧困、饑餓等宏大命題聯系在一起,這正是公益事業面臨的挑戰——宏大敘事往往容易凸顯自己的渺小,讓大部分人望而卻步。反倒是身邊真實個體的處境,更能夠激起廣泛的善意。
99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讓普通人能夠脫離宏大敘事的語境,對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生活感同身受,找到自己力所能及之處。
在《貧窮的本質》這本書里,兩位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V.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寫道[5]:
我們與窮人的差別,比我們想象中要小得多。我們的真正優勢在于,很多東西是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我們知道自己總能喝到干凈的水、醫療體系會盡力救助我們、保險公司會替意外買單,最重要的是,我們總能吃飽下一頓飯。
換句話說,我們幾乎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操心這些維系生活安全的瑣事;而弱勢群體需要不斷與這些細微的困境纏斗,才能在這個世界上艱難維生。
對被社會安全網托舉的大部分人來說,意識到這些困窘并共情,是相當困難的。大多數人能接觸到的,不是一個饑腸轆轆的孩子,而是一組沒有情感的饑荒數據。
當那些或遙遠、或附近的哭聲,通過互聯網傳到耳邊時,每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一點具體的改變。
今年是99的第十年,它被正式升級為了“久久公益節”。今年主題被定為“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
“久久”的關鍵,不是捐助金額的一瞬多寡,而是一個公益事業能否長期運轉;能否在一個漫長的時間跨度上,為公眾的認知與行動帶來正向影響。
今年“久久公益節”期間,騰訊公益將攜手六大公益分會場,充分運用業務場景來影響更廣泛的用戶;120+騰訊產品參與、眾多愛心企業持續加入,讓公益更深入地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鼓勵更多人把好事長久做下去。
在第一段代碼被上傳的那一刻起,互聯網的精神腳注就是共享、開放與連接。騰訊公益和久久公益節,正通過網絡,一點點讓公益事業變成它理想的模樣——
人與人的距離可能遠在天涯,但給予善意、相互守望的行動,可以近在咫尺。
參考資料:
[1] 1塊錢能當“股東”,這場大會主動匯報你捐的錢去哪了,新華報業
[2] 紅會官員再談郭美美事件稱三天毀掉一百年,中國經濟周刊
[3] 獻給偏遠山區里經歷著月經貧困的女孩們「月季計劃捐贈反饋」,成都七中
[4] 川渝石窟守護人,南方人物周刊
[5]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
[6] 助力公益機構更好地服務捐贈人 2024年99規則正式發布,鳳凰網公益
[7] 中國慈善20年:大額捐贈面面觀,公益時報
作者:任彤瑤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