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香港最近在金融上加速創新的步伐,推出資產代幣化,由金管局啟動測試,共有二十五個機構參與,提升金融中心地位,展示香港強大的城市競爭力,不懼西方種種莫須有的制裁,打鐵還須自身硬,要靠自己源源不斷的創新,才可以更上層樓,走出長期依賴房地產的投機,而是在更多的其他領域突破,開拓全球最前沿的天地。
這項名為“Ensemble”項目的沙盒測試由金管局啟動,第一階段凝聚了二十五個鼎鼎大名的機構,包括匯豐、中銀、恒生、渣打等銀行,還有HashKey、螞蟻等科技企業,探索在實際業務的場景中,如何應用代幣化技術。由于是沙盒階段,金管局表示不會有真實的資金交收,也暫時沒有時間表。但這就成為香港金融創新的基礎設施,爭取脫胎換骨,要打臉那些看扁香港的所謂金融精英說香港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謬論。
無獨有偶,香港股票市場近日在上升,打破了悶局,顯示不絕如縷的金融力量正在強勢回歸,尤其是美國即將開始減息、新加坡傳出正在嚴查洗錢,重罰一些中國大亨,很多來自各國的熱錢在全球兜兜轉轉,山窮水盡疑無路,還是回到資金和人才出入最自由的香港,才是最佳的選擇。事實上,香港的國際保險公司在今年的上半年,都獲得巨大的利潤。如AIA友邦保險公司的業務飆升,盈利上升。去年盈利三十七點六億美元,按年升約百分之十三,以固定匯率計升百分之十五。派末期息每股一一九點零七港仙,全年派息一六一點三六港仙,兩者按年都增加百分之五。集團去年透過股份回購計劃,向股東返還三十六億美元;連同股息合共返還五十九億美元。
金管局是在今年三月開始展開Ensemble項目,五月成立架構工作小組,與各大機構合作成立沙盒,透過央行數字化貨幣(CBDC),推動以代幣化貨幣進行無縫的銀行同業結算。由于沙盒的試驗,避免風險,金管局須驗證代幣化資產、代幣化存款和CBDC之間的技術互通性,也會讓業界參與驗證在實際的應用場景,對代幣化資產交易做出具體的測試。
香港持牌券商都在開拓虛擬資產市場,交易額急升,代表了市場需求。由于港元長期與美元掛,被視為“第二美元”,可以吸納更多的國際資金進入香港來參與這場新的游戲,看似“務虛”,但其實正在“由虛到實”,甚至是“虛實相應”。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前沿的發展,也是迄今中國大陸未能進入的領域,而香港恰恰發揮了一國兩制的特色,敢于做第一個吃金融螃蟹的城市,享受前所未見的變革美味。
這都是中國的優勢。中國大陸由于避免金融風險,還沒開放人民幣資本賬的國際化,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全球南方和很多被美國制裁的國家都要投向最有信用度的人民幣。香港作為資金流動自由的城市,率先進入金融代幣化,可說是天作之合,展現香港獨特的金融位置。
長期以來,香港都是神州大地最有實驗性的城市,不斷緊跟全球變革的先列。但近年香港在這方面已經變得保守,在企業和城市管理方面,數字化轉型都落后于中國大陸的大城市。從移動支付到銀行業務到外賣,香港都只是跟隨者的角色,亦步亦趨,無法回到當年引領全中國的架勢。但如今在金融創新的步伐上,卻開全國之先河,引領亞洲,領先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地。
但香港從金融創新開始,還要觀念創新,需要聯系實際,要打破地產霸權的條條框框,不要陷入香港唯地產論的黑洞。近來很多不滿香港當局經濟政策的說法,認為香港房地產若無法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經濟就無法繼續向前,但這樣的思維定勢的前提,就是香港沒有其他新興的經濟支柱。新加坡就是他山之石,這是一個中產階級都住在政府組屋的城市,但近年GDP已經飆升到八萬多美元,比香港高了差不多近倍,背后就是新加坡有煉油業和貨運業者,有實體經濟的支撐,也有龐大的金融服務業為東南亞服務。香港人對此大多視而不見,只是沉迷在房地產的炒賣中,難以自拔。
這都需要觀念的創新,拒絕歷史的成功成為今日和未來的障礙。香港在金融上的創新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善用自己的長板,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從資產代幣化開始,提升城市的競爭力,開拓新的視野和愿景,瞄準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