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上周央行購買國債是無錨印鈔或定向QE的說法又甚囂塵上了。我們知識星球里也有很多人提出類似的問題。
央行購買國債本身并不是問題,但被各種無良自媒體一解釋一忽悠,可能就會給中產挖下返貧的陷阱(是什么陷阱我后文會提到)。甚至我的一個星球會員還給我發了幾篇其他會員社群的付費文章,文章也是借助陰謀論一通胡扯。
考慮到關心該問題的人特別多,我還是專門寫篇文章來講下央行擴表和無錨印鈔這個事情。
現代央行的印鈔方式,稱之為有錨形式的去中心化,也就是央行和商業銀行采用類似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和貨幣擴張機制,來共同實現貨幣的增發和擴張。
這個怎么理解?什么是錨?什么是去中心化?
錨就是貨幣發行所要求的資產。
比如說,假設當前1噸黃金的價格是1億人民幣,且央行有1噸黃金的原始資產。
那么央行就能以這1噸黃金為錨發行1億人民幣,這時黃金和人民幣是等價對應的,因此人民幣就有其信用。
假設央行用這發行的1億人民幣,再一次購買了一噸黃金,那么央行的資產就變成了2噸黃金,而發行到市場的1億人民幣也就變成了央行的負債,此時,我們說央行的資產和負債同時增加了1億人民幣(資產增加一噸黃金,負債增加1億人民幣),也就是資產負債表擴張了。
此時,由于央行有了新的一噸黃金,于是又能以新的黃金為錨再次發行新的1億人民幣去市場再次購買新的黃金,從而再次擴張央行持有的黃金資產。。。
也就是,有黃金,然后有錨印鈔,印的鈔票去買新的黃金,然后利用新的黃金為錨再次印鈔,然后再度買入新的黃金,然后再度印鈔。。。
循環下去,就是央行的資產和負債都在持續擴張,也稱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
所以擴表就是印鈔,印鈔就是擴表。
為什么要這么做?第一是央行可以把市場上的黃金盡量收歸國有,第二是貨幣和黃金等價,那么大家就可以使用貨幣作為支付媒介,比黃金更方便。
但在這里要注意這個順序,你得先有黃金,然后才能印發等量的現鈔,而不是說你可以憑空印鈔再去買黃金。
前者是有錨印鈔,后者是無錨印鈔。
這個就是現代央行的運行機制,只是現代央行的資產,并不是只包括黃金,還包括外匯,國債等其他資產。
說到這個運行機制,大家有沒有一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對!這個就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和貨幣增發是類似的。
這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說的印鈔的去中心化。
央行印發出來的貨幣稱為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然后商業銀行會在基礎貨幣的基礎上繼續增發,商業銀行增發的就稱為信用貨幣。
央行通過國債為錨發行基礎貨幣,而商業銀行則通過企業債,個人債為錨增發信用貨幣。
很多人說央行買國債就是放水,其背后邏輯就是,當央行購買國債,相當于在其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增加了國債,那么在其負債端就要發行相應的貨幣投放市場。
商業銀行也是同理,比如你因為買房去貸款100萬,你的負債就是銀行新增的資產,因為這項資產的新增,必然要增發對應的信用貨幣用于支付給開發商。所以企業和個人向銀行借債就是貨幣增發。
在日常使用上,基礎貨幣和信用貨幣沒有任何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央行資產負債表可以無限擴張,而商業銀行只能是有限擴張,這個限度,被捏在央行手里,也就是我們平時聽到存款準備金率。
比如存款準備金率為20%的時候,當你去銀行存100萬,銀行就要上繳20%,也就是20萬給央行,他只能把剩下的最多80萬借給他人,而當有人借了這80萬,這新增的80萬債務又可以產生新的80萬存款。但這80萬又得上繳20%給央行,也就是商業銀行每擴張一次,其擴張的數額都會變小。
其擴張的上限,就是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比如當存款準備金率為10%時,商業銀行可以把100萬基礎貨幣最高擴張10倍到1000萬。如果是20%則只能擴張到500萬。
好了,解釋到這里,我們就能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
無錨印鈔會發生嗎?
永遠不會!
這是法律所規定的。
只是我們的央行,未來會更多的以國債為錨來發行貨幣。就像美聯儲,其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過半資產,都是美國國債。
那么第二個問題,央行8月通過買入國債凈投放1000億,是QE嗎?
不是。
要達到一定的量才能成為QE。
而買國債只是貨幣投放的一種方式,同樣,央行還有很多已有的其他投放方式。
比如,我們看9月份以來的貨幣凈投放:
可以發現,截止昨天,央行回收了1.2萬億的貨幣。相當于8月通過國債凈買入投放金額的12倍以上。
但是,輿論上呢?
投放1000億就是QE了,但回收1.2萬億卻幾乎沒有任何自媒體提到。
這個,就屬于對普通人的誤導了。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我就說過,今年的主基調是收水而非放水。我們去看今年的央行資產負債表,會發現從1月的45萬億縮表到了7月的43萬億。
也就是說,今年央行的整體基調是縮表而非擴表。這也印證了我年初的判斷。
然后我們來說第三個問題,既然不是QE,那么8月份央行為什么要買短債賣長債。
這個其實在央行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里已經提到過。
文中提到,要理順市場利率由短及長的傳導關系。也就是短期利率可以低,但隨著債券的期限逐步延長,利率也應該要逐步走高。
所以買短債,是為了壓低短期國債的利率,賣長債,是為了提升長期國債的利率。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由短及長,利率逐步走升的一個傳導關系。
即便我們去看美國,雖然現在是高息,但長期國債也是不高的,也就是美國和我們是反過來的,由短及長是利率逐步走降的一個傳導關系。
也就是說,長期角度,大家對美債的收益率,沒有那么高的預期。
好了,文章寫到這里,我應該完整解釋央行凈買入國債的原因,以及大家對于凈買入的疑問。也就是,這次并不是QE,并且根據法律,央行永遠不可能無錨印鈔。
而所謂QE或放水的說法,其實就是在引誘你擴表,讓你陷入返貧的陷阱,在當下的通縮環境去擴表,無疑就是給富人送血包的行為。
因為這一輪房價見頂,富人其實是在房價頂點大量賣房套現,并且把負債轉嫁給中產或窮人的。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們可以從數據中找到答案。
下圖是我上一篇文章放過的圖,但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沒有把邏輯說的很清楚,所以又收到了不少粉絲的提問。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從2022年10月起,上海居民存款增速開始猛增,然后2023年9月前一直持續在高位,直到認房不認貸落地后存款增速開始下行。
根據該項數據,我們把2022年10月~2023年8月,稱為上海富人的集中套現區間。我個人也是在這個區間進行樓市套現的,并且我也在2023年2月的頂點也公開發文提示樓市見頂風險(點擊:)。
那么有的粉絲的問題就是,根據現代貨幣體系,貨幣和債務就是一體兩面。每新增一份貨幣必然新增同等的債務。那么上海居民的存款猛增,必然對應著債務的猛增,那么是不是說明有很多人在貸款買房呢?
并不是!
因為任何一份新增貨幣對應同等的新增債務,一定是全國范圍的。但上海是局部范圍。
我舉個例子,假設我在南京賣出一套1000萬的房子,南京的買家用自有300萬首付和貸款700萬買了我這套房子。那么因為我是上海戶籍持有上海的銀行卡,所以上海的居民存款就增加了1000萬,但同時南京的存款減少了300萬,債務增加了700萬。
全國范圍看,存款和債務同時增加了700萬,但是分配上,增加的債務在南京,而增加的存款在上海。
也就是,貨幣和債務的同增同減,在全國范圍內是成立的。但在特定城市不成立。
那么,上海居民存款增速遠遠超過貸款(如下圖),說明一個什么問題?
說明上海人對于外地的房產,是套現,是凈賣出。
也就是,存款正在流向上海,而負債正在流向外地。
如果用一個更殘酷的說法就是,存款在流向富人,而負債在流向中產或窮人。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沒有哪個富人會把自己的資產數據展示給你看,也沒有機構肯做這個統計,根本沒有這個維度的數據。所以我們只能找到近似的方法,去尋找富人的操盤蹤跡。
比如上海持續多年都是全國最大的豪宅交易市場,我們有理由認為上海的富人,應該是全國最多的,至少是最多之一。那么我們可以把上海的居民存款和貸款數據,近似的理解為富人的行為偏好。
也就是2022.10~2023.10,是上海居民的集中套現區間,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富人的集中套現區間。當然,在這一段時間,也是我不斷寫公眾號文章提醒粉絲賣房的時間。
這也說明,大家利用數據對市場的趨勢判斷,是一致的。也都在樓市頂點實施了套現。
后記:
從今天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所有的真相,所有的動態,都隱藏在數據當中。我上一篇文章說過,在投資中,你到底是收割別人,還是被別人收割,主要取決于信息差。而信息差則取決于兩個因素。
第一,你掌握完備的數據。
第二,你有這個認知能力,能從數據中獲得獨立結論。
而這個也正是我們這個號一直在普及的事情。
我周末也會以最新公布的央行資產負債表為例在知識星球里詳細寫一下資產負債表各個項目的解析,會比較枯燥,但其中有一個項目的縮表反而是放水的特征,所以感興趣的星球同學可以看一下。以后也可以自行根據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來判斷QE與否。
文章的最后,還有個事情說一下,8月底公布的PMI數據不太好,而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出廠價格和采購價格。
這兩項數據和過去的月份相比都出現了斷崖式大跌。
出廠價格和采購價格的大跌,說明通縮有加劇風險,會不會有刺激的舉措我不得而知。所以我們后面需要緊密跟蹤下未來的數據,看看有沒有什么異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