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全球氣候峰會剛結束,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布了《氣候與健康宣言》,指出氣候變化將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呼吁各國加速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健康挑戰,尤其是在面對極端天氣、空氣污染和傳染病等造成的公共健康風險。
目前,無論是陸地氣溫還是海洋溫度,都迎來了歷史最高。全球各地在不斷刷新著氣溫最高記錄。氣候變暖加大了氣候災害的風險,同時也加速了病原體的傳播。如2024年上半年,印度遭遇了極端天氣,當地氣溫監測站記錄到52.9℃的氣溫記錄,持續高溫已造成了多人死亡。
前兩年一項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已導致58%(218/375)的人類病原體疾病得到強化,如登革熱、炭疽、霍亂和瘧疾等。
最近,清華大學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引起人類呼吸道傳染病的九種典型病毒性病原體與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之間的復雜關系,發現氣候變暖不僅直接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統疾病,還可以通過削弱免疫系統來增強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風險和嚴重程度。
很顯然,未來監測在極端氣候下的傳染病傳播格局,對預測下一個大流行至關重要。
殷堃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如何去構建一個比較高效的傳染病或者病原體的監測預警系統?實際上是要從各方面去加以加強。
首先,我們就是從方法學上,我們監測預警的對象上,之前的話,我們很多時候把精力放在了基于人群的監測預警,主動監測也好,被動監測也好,雖然有了一些相應的技術,但是實際上我們現在預警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的,尤其是對于潛在的傳染病。
雖然我們現在隨著測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比較快地去鑒定它的物種,但是從這次新冠疫情來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是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們不僅僅需要把我們關注的對象集中在人的身上,因為現在我們說到人畜共患病,有可能是下一次爆發的這樣一個風險,所以我們也要把我們的關注點放在動物身上,甚至更往前移,關注到環境上。”
傳染病網絡系統的建設對傳染病預警或提前采取措施非常重要。
蘭州大學學者表示,未來5-10年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鍵時期,亟需統籌規劃極端氣候變化、疫情防控與經濟穩健發展的科學對策。
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對于未來來說,這將不會是最熱的一年。
隨著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將持續升溫。只有世界各國人民通力合作,減少碳排放,延緩氣候變暖的進程,才能有效地應對傳染病帶來的公共健康挑戰。
創作團隊 深究科學 致謝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 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 素材來源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UN climate change Alliance for Transformative Action on Climate and Health 清華大學 、the lancet等
Deep Science預印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