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跟我分享,她跟約會對象進度條到同居后,她怎樣很快對他產生厭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心里的畫外音就從“他應該就是the one吧”跳到“逃!我一定要逃!”。
我以為是多么不可原諒的大事,沒想到她跟我分享的是:
他洗完澡不會把地漏旁的頭發撿干凈,他把洗手臺上的洗面奶撞倒了從不會順手立起來。他懶得對著說明書研究微波爐用法。他某一次用app買菜,讓外賣員放到門口后居然忘了外賣的存在,一盒生肉在40度的大熱天放了兩個小時。
我說,是有點討厭啦,但是你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不就好了?
朋友搖搖頭,沒用的,今天告訴他,明天他就忘了,這次告訴他,下次他還照做。
而朋友的愛意在這樣極其細小的地方被逐漸消磨——她說,就像你帶一個小孩,告訴他跑動的時候不要碰翻牛奶,而他一次次地碰翻,她只好一次次地把那塊地板拖干凈。第1次拖有點無奈,第5次拖火冒三丈,第100次拖那塊地板的時候,只為自己覺得不值得。
想來確實,即使是千辛萬苦搭建起來的愛,即使它是純真的、厚實的,也會在瑣碎的細節中被慢慢毀掉。
對方第一次讓你失望,你相信是無心之失,但對方一次又一次放任你去失望,只會讓你回頭懷疑你的堅持。
很小很小的失望會累積的,就像嶄新光滑的木質桌面被一個小刀片一點一點地磨花,直至失去原本的顏色,面目全非。
失望的細節卡在關系的縫隙里,最后就會成為最大的隱疾。
而很有意思的是,維持一段關系又好像是跟以上相反的過程。
關系到平淡期后會像是你潛入了深水——你身處于水中,但實際上仿佛感知不到水的存在:日復一日地陪伴彼此,有時候會感覺對方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普通參數,就像你的通勤時間、手機型號、天氣預報一樣,是不會忘記、又不需特別提起的一環。
但我最近發現,其實關系的保鮮也僅僅只需要在一些小細節里重新愛上對方。
我之前在微博里寫:
身邊一個跟男友關系穩定的朋友就總是能驚喜地發掘對方的“可愛”之處,她看到對方認真工作會覺得他有“成熟男人的魅力”,跟對方一起領養小貓會頻頻夸贊對方的愛心,我們一起追綜藝,對有好感的偶像她總要說他跟自己的男友有著abcd的相似之處,當時只覺得她花癡,后來想想,她的確是個容易在關系里找到“恒溫”的光點的人。
在不值一提的小事里重新愛上對方,就像在暗處,給可能已經生出嫌隙的關系予以溫柔的彌合。
可能不符合很多人的想象…但好的關系許多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在平淡之余,找得到微小的、能重新被觸動到的瞬間,我們就好像又有了跟對方久久纏斗的理由。
一段關系的生死,很多時候就是由曾經我們可能忽略的小事決定。
而如果想要得到一段好的關系實在太難,這種對于前途未卜的焦慮太過龐大的話,不如我們把解法交給具體。
步入社會后這種感覺愈發強烈,我現在再看到大家眼中的神仙眷侶,為“誰做飯、誰洗碗”這樣的小事關系走到幾近破裂,其實已經沒有以前那么驚訝——我差點也這樣。未遇到重大分歧、“被命運放過了一馬”的一對,很多時候反而是輸給了滿是細節的生活本身。
生活的粗礪打磨著關系的質地,而我希望我們都有努力把它潤色得光滑一點。
我會覺得,很會愛人的人應該是能給到對方許許多多心動的細節——同時能在足夠庸常的日常生活中,阻止那些摧毀一段關系的“小事”肆意發生的吧。
溫馨提示:在庸常的日常中,除了對關系的經營之外,也要學會更愛自己多一分,大力這里有個愛自己小貼士,趕快點擊進來看一看)
- end -
圖 | 《布魯克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