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為了那幾十塊錢的差價,就讓我寶貝兒子被病痛多折磨2天,承受病情惡化的風險?!
再不給我孩子用好藥,老子跟你們拼了!”
生病了,尤其是肺炎這種,去醫院只能開國產卻不能開進口,這是一個什么道理?
9月4日,《經濟觀察報》提到了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父親的孩子因支原體肺炎,在浙江某醫院就診。
在治療的藥物中,這家醫院只能給患兒使用一款國產阿奇霉素,而非進口的原研藥。
可這個孩子打了兩天點滴后,依然高燒不退,直到轉去另一家醫院,換成注射進口原研藥——輝瑞的希舒美后。
好了!
這位父親開始質問:為什么以前能用的進口藥,現在突然消失了?
對于兒童而言,肺炎不是個小病,如此漫長的折騰,這位父親肯定急壞了。
那么,進口藥去哪了呢?
那么,進口的注射用阿奇霉素都去哪了?
說白了,是醫院主動下架了,而且還是公立醫院。
公立醫院大規模下架進口藥的原因,也很現實——醫藥采集之下,醫院為了節約成本,往往會一刀切地只采購集采中選藥品。
而大量比較有效的進口藥,因為報價過高,即便進了醫院,醫院也不想開給患者。
這里我們不能斷言,國產仿制藥作用一定比原研進口藥小,更不能斷言國產仿制藥沒效果。
但問題是,為什么不能主動告訴患者區別所在,為什么不能給到兩種選擇呢?
這里面就有一個陰暗面在了。
從醫保局的初衷看,醫保采集,是為了幫患者省錢。
但在具體設置中,出現了一些僵硬的條件,比如:
在一年周期內,參與集采的醫院必須先完成集采中選品種的用量(醫院自主申報) ,然后才能用集采落選品種。
在這樣的附加政策下,有的醫院為完成醫保考核指標,干脆“一刀切”地只采購集采中選藥品,完全不采購落選藥品。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醫院有了更多結余留用資金,到時候也可以發獎金。
另一方面,省事表忠心,利于行政崗。
一些醫院還會要求醫生使用進口原研藥時,要先層層審批,故意為醫生使用藥物筑造壁壘。
讓醫生不敢、不想、不愿去開進口原研藥。
另一方面,一些進口原研藥進入醫保也很難,因為不少原研藥利潤本就不是很高,而醫保又喜歡把價格折扣搞得很低的藥。
這就相當利好仿制藥了,因為仿制藥不僅能做到高折扣(本來成本就低)。
審批上市流程也短——原研藥要雙盲三期臨床試驗,確定藥物療效顯著,不良反應低很少,才能拿到批文,一般情況需要好幾年。
仿制藥呢,拿到“一致性評價”就行,而言中字頭的,自己人,好說話。
當然,這還不是醫保采集的最大“不良反應”。
目前弊端正在逐漸顯露的問題是這樣:
那些進了醫保采集的廠商,藥品質量越來越差,醫療器械質量越來越不能看!
原因很簡單,我進“編制”了,不愁銷路了,干好干差都不都影響訂單了,這時候不偷工減料,更待何時?
就拿700元的心臟支架來說。
本來的敘事是:從原先的1.3萬元陡降至700元,極大地減輕了患者負擔,也讓心臟支架從云端落入尋常百姓家。
但現在實際情況是,這700多的東西,很多患者都不敢用了——不是嫌便宜,是真覺得不耐用,寧愿多花錢裝更好的。
我好幾個在醫院的醫生朋友都吐槽,個別進了醫保的藥企,簡直是就利欲熏心,罔顧生命。
價格是打下來了,賣的東西呢,開始和某知名低價電商里的東西一樣了。
醫藥問題不是用蘋果還是用華為的問題,是關乎健康,關乎生命的問題。
國家通過藥品集采來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是好事。
但好事也要更加人性化,給患者多一個選擇的可能,給市場多一份糾錯的能力。
如此,才能切實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完-
(原創不易,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