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60年 朱云風攝
衡山縣大浦公社供銷部在石橋生產隊組織青年社員學習使用新農具——水陸兩用車。
1960年 殷本岳攝
湘潭專區積極推廣醴陵二號插秧機。這是在醴陵縣召開的新工具評比競賽大會上,各縣女插秧機手們在比武,交流插秧技術。
1960年 龍治安攝
沅江縣南大膳人民公社黃栗塘大隊土質不好,易旱易澇,糧食產量不高。為了改變低產面貌,大隊黨組織領導全隊社員鼓足干勁,修渠引洞庭湖水灌田,用湖泥、草皮改造低產田,大力積造肥料,力爭高產。
李長永攝
正在湘江岸邊建設中的株州化工廠,1960年第一季度已經有部分工程提前建成并投入生產。
1960年 劉振國攝
雙峰縣水府廟水庫是1958年9月動工的,由于貫徹執行了勤儉辦水利的方針,采取了就地取材、工地辦工廠等辦法,榮獲全省水電系統“勤儉辦水利”紅旗。
湖南省代表團 顧德華攝
曾在朝鮮前線負傷失去雙腳的一等殘廢軍人——長沙縣民辦牌樓師范學校先進工作者謝炳勛
湘潭縣青山橋小學教師龔梅珍在1958年宿舍失火時,為了救3個小學生而光榮負傷
衡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在胸腔手術上取得出色成就的外科醫生謝獻(右)
和湖南省代表湘劇演員張福梅握手,左為湖南省代表團團長張孟旭
1960年6月1日至11日,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1960年 李滌湘攝
著名的益陽涼蓆,已由手工生產變為機織。工人們創造了一種風琴式織席機,一個人每10小時可織33平方米,并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
1960年 龍治安攝
在盛產木材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各采伐場的工人們,大搞技術革新,用勤勞和智慧改變了過去的笨重體力勞動,使產量大幅度增長。1-8月份,各采伐場已采伐的木材相當于1959年全年的總產量。
1960年 劉振國攝
南縣長厚公社新建大隊在搶收早稻中,注意細收細打,做到顆粒還家。
朱云風攝
永興縣馬田公社大城大隊1960年種植的680畝夏紅薯,普遍推行了高垅、雙行、短苗、平插等先進技術,紅薯普遍生長良好。
1960年 龍治安攝
1960年入秋以來,在開展“小秋收”和大力收購農副產品的運動中,道縣仙子腳公社供銷部模范采購員熊仁池主動地深入到沙田大隊,與13名社員一起上山采集野生植物。
1960年 朱云風攝
常德縣全美公社聚寶大隊朱湖生產隊每個月男社員休假兩天,女社員休假四天。
1960年 王平攝
沅江縣萬子湖公社嘉禾大隊2年來堅持實行定額評工記分和按勞分配制度。
1960年 龍文明攝
古丈縣巨龍人民公社建立的茶葉中學,開辦兩年來,全校已有8名教職員和118名學生,共有茶田100多畝,并修建和擴大了校舍,新建了一個制茶廠和許多采茶、制茶工具。
1960年 龍治安攝
桂陽縣太和農業中學是1958年辦起來的,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全校已有14位教職員,285個學生。學校除了耕種六百畝土地外,還辦了農藥、木工、縫紉等八個工廠,師生們在1959年為公社創造四萬多元的財富。
1960年
常德縣全美公社南湖大隊“三八”生產隊隊長李翠珍,領導的這個婦女水稻生產隊,在大辦農業、大辦糧食中做出了優異成績,連續兩年獲得水稻豐收。1960年3月,李翠珍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三八”生產隊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的光榮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