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不明白的事你研究明白了嗎?現在去哪掃碼付錢基本都用微信支付,少見支付寶,不信你去超市排排隊,留意一下結賬隊伍就能發現這個現象,可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非常好,請幫童子點個贊,咱們繼續往下看。
支付寶2004年上線,而微信支付是在2013年才有,明明支付寶比微信早9年,占盡先機,馬云辛苦了9年培養起來在線支付理念,看起來卻是給他人做了嫁衣裳,都是掃碼,為什么支付寶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僅僅因為是微信占了一個社交就贏了嗎?別說他不甘心,我也很困惑。
常言說的好,眼見為實。然而短視頻也讓我們見識到,眼見不一定為實,視頻可以后期剪輯造假,語音可以模仿,AI還能換臉,做的和真人越來越像,我說這個是什么意思呢?
開頭咱們提到過,一些生活場景里,比如去超市結賬排隊,你見到的大多數人都在用微信掃碼支付,而非支付寶,這就給大家造成了一種錯覺,用微信的人多,用支付寶的人少。那么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咱們討論前先要搞清楚這個,必須用數據說話。
根據易觀發布的2023年統計報告數據來看:
首先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綜合支付數據,支付寶以34.5%排名第一,微信以29%排名第二,銀聯支付第三。
其次,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的交易規模占比54.5%,排名第一,微信支付占比38.8%,排名第二。
最后,在互聯網支付領域,支付寶以26.51%占比排名第一,微信占比20.71%,排名第二。
看完這些數據我們得出什么結論呢?感覺是假的,眼見不為實。別看微信用的挺熱鬧,支付寶才是支付領域的老大。
單純從用戶數來看,確實是微信大于支付寶。畢竟微信早已是移動社交領域的霸主,坐擁13億月活用戶,年底預計將達到16.7億;而支付寶月活用戶僅有8.9億,既然微信用戶更多,那為啥支付寶的市場份額更大呢?
不如來看看用戶用兩個APP的心里動機。雖然支付寶用戶數比微信少,但支付寶真的就是用來做支付的,說白了就是用來收錢、花錢、借錢和理財賺錢。支付寶沒有做大社交這個劣勢,反而成就了它管錢的江湖地位。
咱們身邊沒聽說誰非要用支付寶聊天發視頻吧。
既然支付寶是支付老大,那在平時生活里,為什么看到的是大家都拿微信掃碼呢?
背后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自從有了微信,社交在微信,轉賬打錢自然而然的也就想到用微信直接付給對方。有一年微信就是通過發紅包功能在春節偷襲了支付寶的支付陣地,想必大家還有印象,微信從那時開始就給大家培養在微信轉賬支付的習慣了。
畢竟微信都已經加好友了,等于已經有了對方的賬戶了,打錢的時候方便是真方便,而給支付寶打錢你還得要對方賬號,在支付寶里再加一遍好友,多了一道麻煩。
一旦習慣微信支付,平時工作生活收到的現金紅包,生活費,做生意進出的錢都開始沉淀在微信里了,微信取現是要手續費的,而大家都不愿意交手續費,于是干脆在需要花錢的場景里就把微信支付拿出來掃碼,把錢花掉。
因此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到處都在用微信支付,在支付上微信的市場份額一定更高。
但錯覺就是錯覺。畢竟微信里存的基本都是零錢、小錢,而支付寶里存的是大錢,是不輕易動的錢。
小錢放在微信里隨便花,大錢放在支付寶里理財。這時候,因為支付寶是另一個賬號,和社交賬號區隔開了,心里上也會感覺更安全,離社交詐騙更遠,離資產安全就更近。
除了安全之外,支付寶的理財,花唄,借唄用起來也很方便,用借唄直接就在阿里的淘寶生態里消費,用花唄直接就能分期,大錢暫時不動放在支付寶里和螞蟻花唄里去理財也很方便安全。
至于未來微信支付能否干過支付寶,就是要看是否會有更多人信賴微信的安全性,并像阿里一樣構建微信自己的存錢、理財、消費全生態,讓人用起來更方便。
不過眼下支付寶確實有一個容易被微信替代的理由,就是支付寶的首頁太臃腫了,這也是被人詬病的地方,首頁做的太重。
未來到底是微信干掉支付寶,還是支付寶反殺微信,就看各家產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了,畢竟功能最好抄的,而對財富管理的理念是抄不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