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快玩
#hz,482
我去省博看《富春山居圖》的真跡了。
這算是件一年一度的大事。因為這半卷真跡,浙江省博物館一年只展出一次,一次的展期差不多就一個月。
錯過就要等一年,可以說是看一次少一次。
博物館早上9點開館,我是10點差一刻到的。到了之后直奔四樓的富春山居展館。
現在進館不用預約,刷身份證就可以,非常絲滑。
本來以為我到的夠早,不用排隊。結果嘛,還是天真了。
周二,工作日,上午十點不到就已經排起了這么長的隊伍。
上次在博物館里排這樣的長隊,還是去年年初看郭熙的真跡《溪山行旅圖》的時候。
去年3月份,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看的“宋韻今輝”
隊伍里,男女老少都有。 而且隊伍還在不斷擴張當中。
不夸張啊,要是我再晚個五分鐘,估計得排到走廊的盡頭。
排在我后面的一個小姐姐,下午兩點的飛機, 十二點就得走。
十點半的時候,她還在排著:“我就是想看一眼真跡啊,要是能再搞個什么印章就好了?!?/p>
好在最后她看上了,圓了心愿。
比這個小姐姐稍快一些,在等待了一個小時之后,我終于是走到了《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的面前。
看到畫的那一刻,我承認我是被震撼了的。
也許是知道,眼前的這畫卷穿越百年而來,輾轉無數人之手,才出現在這里。
那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和不凡的氣度,讓我很難挪動腳步,不敢放過每一個細節。
畫中富春江的山水風貌,也讓我欣喜,自豪。
這一瞬間,覺得之前的排隊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時為道友鄭無用所作。畫這幅畫的時候,他已經72歲了。
歷時三四年,黃公望完成了這幅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并在完成后沒多久逝世。
《富春山居圖》也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這次在省博展出的展期為8月29日-9月29日。
明朝末年,這幅畫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
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于是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還好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
因為經歷過火燒,如今的《富春山居圖》分為了一大一小兩段。
稍小的一段是剩山圖,藏于省博;另一段稍大,為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的最后一位收藏者叫做吳湖帆,他也尤為珍惜這幅畫。
他把剩山圖的攝影照片合裝在了題跋里,并標記出火痕的位置。
根據標記的地方,你仔細看,真的能看出被火燒過的裂痕。
展出剩山圖的展廳,很小一間。
你走進去,右手邊就是剩山圖的真跡。跟著人群走,其實沒有辦法在畫前逗留很久。
工作人員會催促你:“后面排了很長的隊伍,盡快往前走啊?!?/p>
所以很多人會先粗略看一看,再用手機或者相機拍下來,之后仔細地看一看照片。
房間的正中間是對整幅畫的介紹。誰在哪里篆了字,哪里是燒痕,題跋有誰誰誰寫了......都在墻上。
對照著看畫,就能更清楚些。
左手邊是無用師卷的復制品。
相比之下,無用師卷的畫作部分已經被題跋、著錄等后世添加包圍在卷軸中部。
所以仔細看的話,兩幅畫在色澤上有些許差異。
稿子寫到這里,看著這些照片,我心中還是會覺得激動不已。
那畫上的山水,看似云淡風輕,卻是黃老終日不辭辛勞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云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并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記錄下來的。
完成已實屬不易,還能大部分保存完整,穿越時間流傳下來,更是神奇。
展廳外,有一處大屏幕,上面是一幅流動的《富春山居圖》,栩栩如生。
我看完真跡之后,在那里坐了許久。
此刻的心中也只剩下一個想法:希望寶圖早日珠聯璧合,讓這幅“畫中之蘭亭”不只在銀幕上完整,而是在現實中也完整、統一。
本圖文版權歸小O獨有,
歡迎留言,嚴禁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