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如果有收獲,可關注本號
最近“10款知名品牌豬肉水餃檢出雞成分”的消息,迅速在業內和消費者中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究竟屬于正常情況,還是違法違規行為?
01
10款豬肉水餃均檢出雞成分
近日,南都鑒定評測實驗室以消費者名義在市面上購買了多款豬肉水餃送去權威第三方機構檢測,樣品均在品牌電商旗艦店、品牌線下自營門店、美團小象超市或百貨超市等渠道線上購買。
涉及灣仔碼頭、正大、海霸王、必品閣、思念、三全、龍鳳、廣州酒家、千味央廚、壹號土豬等10個知名品牌。
第三方檢測機構采用的檢測方法為GB/T 38164-2019《常見畜禽動物源性成分檢測方法 實時熒光PCR法》。
檢測結果顯示:
三全玉米豬肉餃子樣品,檢出了黃牛成分、豬成分及雞成分。
該品牌產品包裝配料表,標注了“豬肉、雞肉、雞粉調味料”,還標注“此生產線也加工含有芝麻、花生、雞蛋、魚、蝦及其制品的其他食品”。
正大、必品閣的豬肉水餃樣品均檢出豬成分、雞成分,這兩個品牌的送檢樣品包裝配料表標注含有豬肉,沒有標注雞肉。
廣州酒家、壹號土豬樣品被檢出含有豬成分和雞成分,其包裝配料表標注含有豬肉和雞粉調味料。
灣仔碼頭、思念、千味央廚、龍鳳及海霸王的樣品,均被檢出含有豬成分和雞成分,包裝配料表中標注含豬肉和雞肉。
02
企業回應
針對此次檢測結果,涉及到的企業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三全食品:
針對此次三全水餃樣品被檢出黃牛成分,三全食品相關負責人回應記者稱,公司立即向相關部門專業人員進行詢問,得知PCR檢測屬于DNA擴增原理檢測,靈敏度極高,檢出限低,極微量即可檢出。
三全食品公司產品嚴格按照配料表投料生產,包裝標識配料信息真實。因同一生產車間生產有牛肉類產品,可能存在氣溶膠干擾,所以檢出牛肉成分不代表有牛肉投料。該負責人稱,牛肉價格遠高于豬肉和雞肉,邏輯上不存在更換原料的主觀故意。
正大集團:
針對正大水餃樣品被檢出雞成分,正大集團相關負責人回應記者稱,根據提供的產品信息,公司對該批次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詳細排查,確認產品的工藝配方和實際生產加工過程未使用雞肉原料。
同時,公司對南都送檢的同批次產品留樣送樣至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檢測方法為 GB/T 38164-2019,結果顯示:雞源性成分“檢出”。
經對本批次產品的生產周期和生產過程進行排查后發現,該生產線在2月20日生產本批次產品之前,于2月18日生產過含有雞肉原料的產品,而生產線在每批次產品生產結束后均進行了全面的清潔消毒,生產線的衛生完全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正大集團相關負責人稱,企業咨詢了國內肉類行業和檢測行業的專家,了解到目前肉類行業確實存在較多類似情況。
專家認為,出現此類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GB/T 38164-2019 這個 PCR 檢測方法的靈敏度非常高,且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如存在不同的動物源性原料共用生產線、使用含有動物源性成分的輔料或者在儲運及檢測過程中存在交叉情況的,由于殘留不同的基因片段,就會存在被檢出的可能性。
為進一步確定水餃中雞肉成分的含量,正大集團將同批次產品送至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定食品復檢機構)進行定量檢測,結果為:豬肉含量 24.5g/100g,雞肉含量未檢出(<0.1g/100g)。
正大集團表示,公司已將此情況的全部調查過程及調查材料向當地市場監管局進行了報備,市場監管局已對相關調查材料的內容予以確認,公司本產品未添加雞肉原料。
另外,正大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家推薦檢測的方法為GB/T 38164-2019,使用的是 PCR 法,僅能定性檢測,定量檢測目前無國家標準參考。企業定量檢測使用的檢測方法為 LC-MS/MS 法。由于檢測目標物的差異,LC-MS/MS 可定量檢測出雞肉含量,而 PCR 可檢測出除雞肉外其他雞源性成分,即使共用的產線、工器具中殘留的 DNA 片段也會被捕捉到。
必品閣:
針對必品閣水餃樣品檢測情況,8月9日,希杰(青島)食品有限公司向記者表示,公司產品“王餃子(玉米豬肉)350g”,產品配料中不含雞肉,且經排查復合原料中均無雞肉。公司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在每批次產品生產結束后,對生產線進行全面的清潔消毒,且在該批次產品生產前也未生產含有雞肉的其他產品。公司保證在生產過程中,不存在使用雞肉替代豬肉,摻雜摻假、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該公司發來的檢測報告顯示,其送檢2包“王餃子(玉米豬肉)”未檢出雞成分。記者注意到,必品閣送檢的豬肉餃子與南都此次送檢的樣品相關批次是相同的,但規格型號不同,公司送檢的樣品規格為245g,南都送檢的為350g,對此,必品閣相關負責人解釋,公司外檢產品與南都委托外檢的產品是在同日,同線,同配方生產的產品,僅包裝規格不同。
03
這是正常情況,還是違規行為?
對于此次檢測,不少消費者內心恐怕會犯嘀咕:豬肉水餃為何會檢測出雞肉成分?這到底是正常情況,還是偷工減料、以次充好?
對于各大企業給出的回應,是否合規,又該如何解讀?
針對以上疑問,媒體和專家都給出了解釋和科普。
SGS通標健康食品行業技術專家盧祝娣告訴媒體,從GB 7718標簽合規的角度,食品名稱應能反映食品的真實屬性,且真實、準確,在食品名稱中出于反映食品真實屬性需要,提及某種配料或成分是合規的。
此次送檢的10款產品的食品名稱都能體現真實屬性,食品名稱中提及的配料“豬肉”在配料表中存在,符合事實,食品名稱的標示合規。預包裝食品標簽要求標示配料表,并按GB 7718要求標示各種原料、輔料和食品添加劑,如果產品配料使用了雞肉,應作如實標示。
盧祝娣稱,產品中檢出雞肉成分,可能來源于配料,也有可能配料間接帶入,從這次的檢出的產品標簽配料信息來看,配料中沒有直接添加雞肉,是否配料間接帶入需要作進一步核實。標簽上未強調產品含雞肉成分,不屬于虛假宣傳,但是否存在配料表信息不真實、不準確的情況與否,目前無法下結論,需要做進一步核實。
綜合專家給出的解釋,此次被檢測出雞源性成分的10款豬肉餃子,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產品配料表中已明確標注,除了豬肉外,添加有雞肉;
第二種,產品配料表中只有豬肉一種肉類,但是添加了雞肉相關的調味料;
第三種,生產線或生產環境與其他含雞肉或牛肉的產品公用;
結合專家解釋,《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對食品標簽的要求,以及各企業給出的說明,基本可以判斷,這10款餃子都符合要求,不存在違法違規的情況。
04
合法合規,但難擋消費者吐槽
雖然此次事件企業和權威人士都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但還是無法抵擋網絡上眾多消費者的吐槽。
“看配料表早發現很少有純豬肉水餃,基本都是雞肉,大豆蛋白來湊數。還是市場監管處罰太松,很難不讓人懷疑企業在偷工減料。”
有不少消費者認為,這些企業的行為雖然合法合規,但并不代表就合情合理,就像去飯店點了盤豬肉餃子,結果發現后廚往餡兒里加雞肉,肯定要找老板要說法。
還有很多消費者表示,買水餃時只看名稱,不習慣看配料表,對這部分人來說,就容易構成誤導。
隨著大眾對于個人健康關注度的提升,“買東西先看配料表”,“配料表透明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這是很多人日常選擇食品的重要考量因素,未來也會成為食品行業發展的常態。
此次事件所涉及的企業,均為速凍食品行業的領頭羊,雖然此次被檢測的產品并不存在實際問題,但企業們也更應該關注輿論的風向和消費者的反饋。
難道豬肉水餃真的需要添加雞肉嗎?為什么近年來速凍水餃的市場一直在下行?消費者真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這些問題,或許更值得企業們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