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天,一名41歲面色蒼白的女患表情痛苦地由家屬攙扶步入腫瘤科病房,首診醫生閻瑾第一時間接診時了解到患者為宮頸癌晚期,因體力每況愈下,不能耐受抗腫瘤治療,病情逐漸進展,出現反復陰道流血流液并伴有惡臭味、腰部悶脹感來院。患者呈嚴重貧血貌,接診后立即給予完善化驗檢查,而化驗結果比想象中糟糕,患者嚴重貧血,血紅蛋白僅51g/L,而一位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紅蛋白應115g//L以上,另外患者還存在嚴重的腎功能不全及離子紊亂,血清尿素 21.3mmol/L,肌酐 853umol/L,鉀 6.73mmol/L。
看到這些化驗數據,閻瑾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內科醫生,腦海中立即亮起紅燈:患者病情危重!在醫護配合下,立即給予心電監護、藥物降鉀、抗炎補液等對癥治療,并悉心向患者及家屬交待病情,既讓患者了解到自己病情的嚴重性,同時又不能讓患者喪失治療信心。考慮到患者宮頸癌病史,立即報告腫瘤科徐成濤主任后,主任組織科內立即展開危重病情討論,高度懷疑病因是腫瘤局部侵犯泌尿系統導致腎后性腎損傷。因血鉀高于6.5mmol/L,存在急診血液凈化指征,立刻聯系腎內科會診,并急查床旁彩超。腎內科會診后,果斷建議患者中心靜脈置管及床旁血濾。床旁彩超也給出了我們意料之中的診斷:雙腎積水,雙輸尿管上段擴張,又立即聯系泌尿外科會診,建議行經皮腎造瘺術緩解尿道梗阻,以期腎臟功能恢復。在得到患者充分理解及同意后,一場多學科天衣無縫的配合開始了。
接到急會診電話,腎內科孫智恒主治醫師在接送完孩子放學后,沒顧上吃晚飯,馬不停蹄返回醫院給這名患者進行中心靜脈置管,并由腎內科夜班醫生及護士給予患者完成床旁血濾,血濾過程中患者血鉀降至正常,順利輸血。深夜0點,患者血濾完成,安返腫瘤科病房,再次復查血鉀正常,肌酐降至441umol/L↑。終于暫時脫離危險。第二日一上班,閻瑾就陪同患者完善了全腹CT,終于得見“罪魁禍首”:盆腔內腫塊直徑約12*11cm,壓迫膀胱輸尿管入口。隨后直接將患者護送至泌尿外科,經該科汪英亮主治醫師閱片后,給予行右側腎穿刺引流術,術中引流出約200ml澄清尿液。此時患者通過了第二道難關!
雙側腎盂積水 盆腔內巨大包塊
患者右側泌尿系梗阻解除后,進入到多尿期,每日尿量達3000-4000ml,此期最易出現感染及嚴重離子紊亂,抗感染、補液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為主要治療原則。在鼓勵患者多飲水、加強營養的同時,量出為入進行靜脈補液。短短7天時間,經過腫瘤內科全科醫護及腎內科、泌尿外科共同努力,患者肌酐逐漸降至148umol/L,血鉀正常,且陰道流血流液及惡臭味也得到緩解,順利出院。此時患者通過了第三道難關。出院前我們指導患者于腫瘤科門診繼續應用促紅素注射液皮下注射糾正貧血,并建議擇期行盆腔腫塊介入栓塞防止再出血及控制腫瘤進展。
在此后的隨訪中,患者仍陰道間斷流血,貧血重。2024年8月9日患者再次就診我腫瘤科,完善檢查血紅蛋白僅剩36g/L,腹部CT示盆腔內腫塊增大明顯。積極止血治療的同時,經科內治療組討論,輸血及盡早介入干預止血才能有效改善貧血、控制腫瘤進展。經普外科張巖主治醫師會診,有介入治療指征,建議輸血后完成介入栓塞治療。而此時正值我市血庫儲血緊張時期,在血庫的積極配合下,輸血后轉入普外二科病房,并于轉科第2天順利完成介入手術。在此后的隨訪過程中,患者訴未再出現陰道流血,血紅蛋白穩定,體力逐漸改善,并表示對治療非常滿意。
至此,這位年輕的女患者在腫瘤科的統籌管理下,經歷了我院多學科的齊力救治,做到了“關關難過關關過”,是一個多學科綜合治療非常成功的病例。期待她營養狀態逐漸好轉,并再次開啟與“腫瘤君”的戰斗,早日戰勝病魔!
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是一個年輕、充滿活力、涵蓋內外科綜合治療的科室。我們平日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通過細心、耐心、精心的治療,期待幫助每一個腫瘤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更好的生活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