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第二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網絡微短劇主題研討成功舉行。本次研討以“以融促新、以質促融:開拓‘微短劇+’多產業跨界融合長賽道”為主題,各主管部門代表、文聯作協領導、業界專家和一線創作者作了精彩的交流發言。
本屆大會還在融合網絡視聽藝術表現方式的基礎上,借鑒時下流行的“脫口秀”形式,推出“短劇開放麥”這一創新環節,嘉賓以輕松、自由、開放的形式輪流演講,并與現場觀眾進行深入交流。圍繞“揭秘·微短劇的制作生態鏈路”“延展·微短劇的跨界融合發展”主題,多位專家和創作者紛紛暢所欲言,引發關注。
量增質升 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之舟全新啟航
近年來,網絡微短劇憑借其體量輕、節奏快、時長短的特點,受到觀眾喜愛,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以網絡微短劇為代表的網絡文藝形態“量增質升”,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楊錚在致辭中從嚴格規范管理、抓好精品創作、推動產業融合三方面對行業發展提出了要求和期許,為全行業規范、創新發展提振了信心。“希望各從業主體能夠珍惜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嚴格落實主管部門管理要求,強化自律意識,主動開拓創新,在微短劇未來廣闊的市場中取得更好的發展。”他說到。
北京市廣電局高度重視微短劇工作,在國家廣電總局的指導下,多措并舉,推動微短劇產業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志在致辭中表示,“圍繞創新和融合兩個維度,深入探討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方法和路徑,是順應時代之需、人民之需、行業之需。在行業主管部門的積極引導和市場的自身調節下,微短劇創作生產已走向規范化、精品化。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之舟已全新啟航”。
北京市廣電局策劃推出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短劇游北京”創作計劃成果展示也在會上受到業界廣泛關注。這批作品緊緊圍繞“京貌、京韻、京創、京潮、京尚”五大主題,生動詮釋了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電視劇管理處處長、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負責人夏斐在會上發布了“網絡微短劇‘首亮微光’2.0扶持計劃”。該計劃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發起,北京各區委宣傳部、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以及重點播出平臺參與。他表示,北京局作為精品內容挖掘者、培育者和助推者,下一步將會攜手多方資源為好創意、好內容、好作品保駕護航。
北京市通州區融媒體中心黨組書記、主任衛欣進行“虛實之間,大運河之夢”的通州區網絡視聽產業推介。他表示,“將繼續加強微短劇和社會熱點共鳴,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藝術與技術融合,實現‘小體量’中的‘大格局’,透過虛實之鏡,映照大運河的‘流’聲、歷史的‘映’記”。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進一步表示,網絡微短劇管理正式邁進“分類分層審核”新階段。微短劇分類分層審核備案規定的出臺,不僅為創作指明了方向、設立了標準,也為企業的公平競爭和持續盈利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在推動微短劇行業向精品化、創新化、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也增強了從業者的預期和信心。
行業的欣欣向榮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離不開創作者對于行業趨勢的洞察以及精品化的方法論。作為平臺方和制作方,抖音短劇業務負責人王晨、點眾科技執行總裁李江、完美世界集團高級副總裁、影視業務負責人曾映雪分別分享了共創微短劇精品化過程中多元主體的努力。用戶的內容體驗和情緒價值是他們共同強調的“創作密鑰”。曾映雪表示,要提供精品、多元、創新的微短劇內容,與用戶建立深刻的情感連接,以品質之作,與觀眾同頻共振。
技術賦能 讓好內容連接觀眾與創作者
當前,微短劇正成為精品創作和主流價值傳播新陣地,得到越來越多用戶認可。在本屆大會的創新環節“短劇開放麥”上,多位平臺代表、制作人和主創悉數分享了自己與微短劇的故事,揭秘網絡劇的制作生態鏈路。
在以“揭秘·微短劇的制作生態鏈路”為主題的“短劇開放麥”上,《大過年的》《午后玫瑰》導演沈宏翔從導演的角度分享了微短劇創作經驗,在他看來,傳統影視從業者在精品內容的把握以及與專業演員、團隊合作的維度上都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我們更需要在短視頻內容生態下,持續學習、不斷深耕。碎片式觀劇是觀眾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在信息爆炸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影視作品的需求和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從業者和創作者要按照高質量和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講人事、說人話、動人情,為觀眾和市場輸送更多好作品。”他如是說。
行業不乏創新表達手法的新形式、新內容,而微短劇作為新興的內容形態,實現產業的全鏈條流程也一定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持。2024年開年,以科技創新賦能,國內首部虛擬制片短劇《柒兩人生》在抖音上線,目前播放量達到了5.5億,單集最高點贊達到了337萬。《柒兩人生》主演慧慧周分享,虛擬制片技術是一種將后期前置的拍攝方式,在拍攝時就完成“所見即所得”的效果,更便于攝制工作,也能讓演員更加身臨其境,從而提升劇集制作的效率、質量。
抖音精品短劇負責人錢立立認為,平臺與創作者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才讓網絡微短劇行業不斷向精品化方向邁進。而微短劇的核心價值便在于滿足了觀眾所需要的情緒價值。在她看來,從情緒價值到故事價值,微短劇要實現的是創新、迭代、升級,而其路徑是在關照社會現實的基礎上,與觀眾有互動,有共情。作為平臺,抖音短劇在實現精品化道路上要做的就是鼓勵優質、鼓勵創新、鼓勵多元。
未來,大數據、AI技術等新技術在網絡微短劇中的應用前景更加廣闊。快手星芒短劇業務負責人王海月直言:“微短劇與AIGC新技術的結合已經是大勢所趨,快手短劇將不斷通過微短劇+新科技、微短劇+體育、微短劇+文旅、微短劇+IP等方式來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進一步發展。相信微短劇一定能夠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減少生產成本和縮短制作周期,加速中國影視工業化的進程”。
跨界融合 多元增長點拓展“微短劇+”新可能
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更加堅持創作初心,一大批用心、用情、用功策劃制作的微短劇內容不斷涌現。與此同時,微短劇也在科普、文旅、傳統文化等領域大放異彩,展現出獨特的適應性和實踐的靈活性。
在以“延展·微短劇的跨界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場“短劇開放麥”上,多位嘉賓講述了自己關于“微短劇+”的理解和精彩實踐。深圳衛健委宣傳處處長、深小衛主理人王嶺提出,“‘微短劇+’其中的這個‘+’就是未來微短劇發展的核心”。從深耕新媒體領域的制作經驗出發,她介紹了深小衛在微短劇跨界與融合方面的探索。“做好‘微短劇+’,就是要大膽探索微短劇的跨界和融合,此外,還要在與年輕人同頻和傳遞干貨信息之間取得平衡,并將新媒體內容與自身的業務更有機地融合起來”。
《我的歸途有風》總策劃、華策副總編輯賈堯分享了該劇如何成為一場致力于精品化創作并賦能文旅的雙向奔赴。他表示,《我的歸途有風》充分展示了樂山當地特色和非遺傳統文化,讓觀眾對樂山的城市風貌與人文情懷有了進一步了解,吸引了不少網友前往打卡,是網絡微短劇帶動文旅消費的一次有益嘗試。
《祈安瀾》《舟輯千里號歌來》編劇,北京錦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錦沐進一步分享了自己的見解。《舟楫千里號歌來》以北京通州段運河的船工號子為主題,《祈安瀾》以首都博物館的避水獸為原型,無論是無形的文化還是有形的文物,這兩部作品都充分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她認為,要想做好文旅微短劇,關鍵在于抓住三個特色,包括當地特色、作品本身的特色以及微短劇自身的特色。
遵循微短劇本身的創作邏輯,愛奇藝《大王別慌張》制片人靳今帶來了“微短劇+綜藝”的更多融合可能性。她總結了劇綜聯動的系列微短劇《大王別慌張》的創作經驗,包括以下三點:第一是創新,讓觀眾有超過預期的新鮮感;第二是遵循戲劇的創作邏輯,把綜藝作為元素融合進戲劇邏輯;第三點就是重點把握內容和話題的當下性。優酷《祿小齋的人間美味之旅》策劃徐雨雨分享了“祿小齋LULU”這一阿里繼“厘里”后推出的國內第二位、海外首位超寫實大模型數字人的應用場景。她表示,微短劇《祿小齋的人間美味之旅》是“內容+技術”的融合與共建,更是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化內容出海交流的見證。
閱文集團短劇工作室負責人畢玉瀛還從內容創作角度分享了“微短劇+IP”的跨界融合經驗。她提出,未來閱文將會釋放協同效應,調動作家生態,實現內容中心制,為觀眾講述更多的好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閱文會以核心資產IP為中心,發揮IP的特性,產出優秀的短劇作品,實現雙向賦能”。
網絡微短劇主題研討活動已落下帷幕,對于“微短劇+”的創作和暢想卻仍在繼續。堅持創新與探索,網絡微短劇會在文化娛樂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其跨界融合也將突破創作邊界,迸發出更多光彩。作為人民的文藝作品,微短劇的精品化是創作者永恒的追求,相信在政策、人才、資金等維度的支持下,實現微短劇的精品化、專業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