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愚昧迷信
喚醒民眾意識
(1921 年以前)
● 晚清時期,中國大幅落后于西方國家卻茫然不知。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后,列強紛至沓來,蠶食鯨吞,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一些中國人痛加思索落后和失敗的原因,努力救亡圖存。他們推動清政府廢科舉、興學校、辦洋務、推維新,試圖自上而下變革圖強。但這些企圖均無法回避帝國主義和封建守舊勢力的干擾破壞,所有努力終化為泡影。這時,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用先進的文化喚起和武裝民眾,發起自下到上的徹底的文化與社會革命,才能使民族生存與富強。20世紀初,以中國共產主義先行者為代表的優秀分子高舉起民主與科學旗幟,發起新文化運動,領導大批青年投身“五四”運動。從此,中國民眾開始覺醒與成長,并跟隨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救國斗爭。
▲晚清時期,愚昧的民眾認為,照相會“攝”走人的精氣神,之后人就會命喪黃泉。
圖為約翰·湯姆遜拍攝的北京新娘不敢正視鏡頭
《青年雜志》創刊
● “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士不知科學,故襲陰陽家符瑞五行之說,惑世誣民,地氣風水之談,乞靈枯骨。農不知科學,故無擇種去蟲之術。工不知科學,故貨棄于地,戰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給于異國。商不知科學,故惟識罔取近利,未來之勝算,無容心焉。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氣’之一說,其說且通于力士羽流之術;試遍索宇宙間,誠不知此‘氣’之果為何物也!”1915年,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發出時代的吶喊,向青年提出“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等6項希望,號召中國青年堅定地走“民主”和“科學”之路。
▲《青年雜志》首刊
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行為,一遵理性,而迷信斬焉,而無知妄作之風息焉。
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為科學。
——陳獨秀《敬告青年》
以科學精神創造少年中國
●以“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為宗旨,李大釗、王光祈等發起并于1919年正式成立少年中國學會。毛澤東、李大釗、鄧中夏、惲代英、張聞天等均是會員。
▲少年中國學會部分會員合影,右三為李大釗
▲少年中國學會創辦的《少年中國》月刊
批判迷信,宣傳科學
●1919年7月14日,以宣傳最新思潮為宗旨的湖南省學聯刊物《湘江評論》正式創刊,毛澤東為該刊主編和主要撰稿人,并為創刊號撰寫創刊宣言。創刊號上,毛澤東發表了《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猛烈批判迷信,積極宣傳科學思想。
▲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
中國的四萬萬人,差不多有三萬九千萬是迷信家。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運命,迷信強權。全然不認有個人,不認有自己,不認有真理。這是科學思想不發達的結果。
——毛澤東《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
民族覺醒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思想上、組織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
▲五四運動時青年學生在街頭演講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五四運動浮雕
早期的科學觀
●普及科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國民素質。陳獨秀提出:“我以為造成科學底風尚,有四件事最要緊:一是在出版界鼓吹科學思想;二是在普通學校里強迫矯正重文史輕理科底習慣;三是在高級學校里設立較高深的研究科學底機關;四是設立販賣極普通的科學藥品及工具,使人人得有研究科學之機會。”
▲《陳獨秀書信集》
●瞿秋白的科學思想與科學觀主要由3個方面組成,即“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科學觀”“關于科學的社會制約性”“關于社會科學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對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認識。
▲瞿秋白
自然科學與先進文化
●自從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
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后春筍,努力學習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時期,學的也是這些東西。這些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所謂新學,包括那時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和中國封建主義的文化即所謂舊學是對立的。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08-28熱文
08-23熱文
微信公眾號/大美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