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英文名abandon,半途而廢過很多事情。這么多年以來,除了工作幾乎一事無成。卻在上周飯局驚喜地發現,法語又淡淡地長進了一點。
認識的新朋友是美籍法裔,正在為了工作,努力學習普通話。我倆三語交流了一晚上,她說,vous parlez bien francais(你法語說得好)。
一模一樣的話,上一次還是在巴黎的小店里聽到。
滑稽的是,還好當時有Angélina翻譯,不然我連這么基礎的一句法語都聽不懂。
翻開小本本
是去年8/12發生的事情
一年過去,一切都不一樣了(叉腰)。
記得去年出發前,我和Angélina找補說,這是我的最后一次嘗試,如果還學不會就再也不學了(我從18年開始學一路換了三個老師,一直堅持半途而廢)!
正因當初的自知之明,而今卻在無知無覺中反轉,讓我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懷疑。
我感覺自己這幾年變了。從輕易放棄變得開始能堅持。不僅是學法語,我還能堅持擼鐵,普拉提,錄播客等很多很多的事情。
現在的我,一定做對了什么,要把它挖出來才行。
經過一番觀察與思考,我發現并無新鮮事,就是我已經養成了每天學習的習慣。
習慣是肌肉記憶,學法語就和起床刷牙,到點吃飯一樣自然。
不會忘記刷牙吃飯,就不會忘記學習。不會在刷牙吃飯時感到痛苦,就不會在學習時感受到壓力。
但我知道,這本身就是極其新鮮的一件事情。
因為我們誰都知道習慣的重要性,但真正困難的從來都是,如何建立起一個習慣。
我在很久以前,讀到過一些關于習慣的書籍。
包括相對知名的《習慣的力量》、《掌控習慣》和《原子習慣》。也有不怎么沾邊,但我覺得對于理解習慣的機制,很重要的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和神經學《大腦使用說明書》。
雖然每句話都讀得明白,也被書中理論煞有介事地擊中,但似乎是因為年輕,思考力不足,知識不過腦也不入心。
我承認,我時常感到“懂了很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的挫敗。如今我的方法是,先過好一些時刻,再去領悟一些道理。
畢竟我們總不能停止播下種子。
我一直不覺得人能很輕易地逼自己開啟一件事情。也覺得自律這種表達,有自戀的嫌疑。
很多事情能做成,不能脫離大腦無意識的運轉。養成一個習慣,就是這樣的機制。
習慣成自然,自然最持久。我們要有這樣的謙卑心。
而了解習慣的回路,要同步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糊弄她來指導與構建我們想要的生活。
只有細細拆解建立一個習慣當中的心理活動,打開心門,才能通過這點運作,讓生活翻動起來。
接下來我要鄭重其事地講述心路歷程中的細枝末節了。
會很啰嗦,但都是我的發現。我以前可沒有意識到,在我每一次回避做某事時,內心活動是如此的豐富。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Charles Duhigg,闡述了習慣形成的機制。
習慣回路=提示(Cue)+行為(Routine)+獎勵(Reward)
第一步——提示(Cue):讓大腦不費力地識別出觸發習慣的信號。可以是特定的時間、地點、情緒、或某種環境線索。
由于這一步充滿了潛意識的陷阱,我的技巧是,先繞開形而上的東西,整點兒實在的。
我的第一個暴論是,培養一個習慣,不是作者書中的婉轉表達,“可以是特定的時間”,而是,必須有特定的時間。
把時間完全確定下來,就一定能養成習慣。
周一下午普拉提,晚上法語課,周二四早上開會,周三五下午擼鐵,我所期待的生活必須項,都放在了固定的時間段,構成一張理想生活的schedule。
我觀察到的所有習慣,都是這么養成的,沒有別的技巧。而所有養不成的習慣,也都是因為無法為其持續投入時間。
接下來再來管好潛意識。
如果你在時間確定這一步,就有了“看情況”的小心思,請把它糾出來再問一句,能還是不能?如果答案還是猶豫的,不管是否堅持你都已經放棄了。
大腦不喜歡處理復雜的指令。所以我們往往會發現,當腦袋里出現雜亂的聲音,我們通常會選擇維持老樣子,不做改變。
而人的老樣子,其實就是我們習慣的總和。
很喜歡我的運動小水壺上的slogan,重要的是movemen?t
想要做出改變,就得穿越黏黏糊糊的畫外音,和潛意識對答如流,和“高我”得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當自己再也騙不到自己了,就是通透的開始。
我的學習習慣是每天一睜眼先完成一節duolingo,每周一晚上一節網課。
有段時間我經常因為各種理由,修改上課的時間。后來我發現這個改時間的動作,本質還是遲疑和逃避。因為那段時間遇到了瓶頸,我感到疲憊。
覺察到了這個念頭,我和Angélina及時溝通,把其中一節改成口語課,用法語嘮嗑。
我很喜歡這個形式,重新整理了心情,再次回到良性循環當中。
如果當時的我,沒有覺察到改時間更深層的原因,而是放任這個習慣戰勝上課的習慣,我就離放棄又近了一步。
將自己從潛意識的陷阱中拉回足夠多次,我發現長久以來,自己不能成事的關鍵點都出在這里。
在建立新習慣的過程中,反反復復是正常的。如果總不能及時面對潛意識,與她對話,得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就會在進進退退中,回到初始的設定——也就是我們原來的習慣。
和潛意識保持通話,是我正在竭力養成的思維習慣。
這篇推送,也是此刻送給自己,供將來反復觀看的一種自省。
第二步——行為(Routine):在識別到提示后,大腦會自動執行與之相關的行為。這種行為是習慣的一部分,可能是有益的或有害的。
將意識具體化要通過行為。
拿出紙和筆,打開騰訊會議,聽說讀寫,是完成學習中一個個具體的動作。
一個動作重復足夠多次,就會在神經元之間建立強大的連接。大腦神經是可塑的,這是大腦學習和習慣形成的基礎。
在這一步最重要的是事情的頻率,尤其是在大前期。
我的技巧是高頻率低強度,比低頻率高強度好使得多。剛開始用duolingo時,我只要求自己每天學一節課,有時兩分鐘都不到。
當這個兩分鐘是每一天都會投入的,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
以往在開始做某事之前,我總是按捺不住投入很多的激情。但用爆發力做事,結果總是不能長久。
當我充分了解了習慣形成的機制,反而會克制住這樣的激情。因為激情,對養成一個習慣,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決定習慣的是耐力。而我很粗暴地認為,克制了爆發力自然延展了耐力。
在還想繼續的時候停下,就會給下一次留下動力。
第三步——獎勵(Reward):每個習慣行為的完成伴隨著獎勵,這種獎勵強化了習慣,使得大腦更加傾向于重復這一行為。
說個蠻好笑的事情。
在我年紀小的時候讀到“獎勵”,很片面地理解為物質的獎勵。于是我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熱衷于做到了某事,就獎勵自己點什么。
考過CFA要買個Chanel,整理好了房間就買一張togo。
但隨著年紀上來,我發現這招越來越不好使了。我一度挺絕望地感受到,自己越來越難為了任何具體的物質去付出努力。
后來我發現,對我來說更奏效也更雋永的是找到精神上的獎勵。
《習慣的力量》里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刷牙,但只有10%左右的人會堅持涂防曬。然而從意識層面來說,我們都明白這兩個習慣對健康有益。
而且完成這兩個動作很簡單,甚至涂防曬比刷牙耗時更短,為什么差別這么大?
因為將涂防曬變成日常習慣的獎勵不是即刻兌現的。我們不是即刻變白,祛斑,而是在長達數月數年之后,才能對比出涂不涂防曬的巨大區別。
而刷牙在社交場景中有著最即時的獎勵,那便是有效避免口臭帶來的尷尬。
這個例子使我得出另一點暴論,我們更擅長出于社交目的養成一些習慣。
《大腦使用說明書》里也有大腦社會性的相關闡述。我們的大腦是在與他人的交互中,持續發展和運作的。
所以我們是時候從“我們沒有那么多觀眾”的矯枉過正中,承認“人是需要觀眾的”,“人也不可能離開舞臺”。
我當然同意我們不必表演給所有人看,獲得無差別的掌聲。
但我們是群居動物,只要在社群當中,表演就天然存在。既然我們有表演的義務和權利,就不妨盡早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和觀眾,應演盡演,演出生命力。
第四步——強化環路(Habit Loop):隨著提示-行為-獎勵循環的重復,大腦將這些步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神經環路。
行為重復越多,習慣越穩固,直到最后堅不可摧,讓我們進入生命的被動。
自從發現養成學習習慣之后,法語會無意識地長進。我對很多事物,都隱隱地長出了一些信心。
我也趁機回想了過去這么多年,都做不好這個功課的原因。
我覺得和我身處的行業與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我陷在一種思維慣性里。畢竟對于自媒體來說,任何事情爭得一個當下漂亮數據,就等于是做成了,值得沾沾自喜了,也結束了。
時間足夠久了才發現,這樣的快其實很慢。
而慢慢來,比較快。
但即便是有了這樣的領悟,想要發生實質的改變依舊很難。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生活充滿意識的陷阱。
可能最終的辦法是,與虛無麻木做對抗,養成思考的習慣。
不然還能怎么辦,想要的生活,只能從一點點思考中到來。
今日作者
4個習慣,讓發量不減反增。
場簡單的跨國戀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