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身邊總有親朋好友告訴我,他親眼看到過天上飛的龍。
雷電中若隱若現(xiàn),盤旋飛騰。
他們嘴里描述的龍,和網上流傳的一些視頻如出一轍。
不僅文獻中有大量的遇龍、墜龍現(xiàn)象,最近幾十年流傳甚廣的營口墜龍[1]、松花江墜龍、天津墜龍等事件,也讓龍的存在顯得更加的樸素迷離。
營口墜龍-盛京時報報道
如果龍真實存在,有沒有物理和生物學的合理性解釋?
只要腦洞大,當然是有合理性解釋的。
我們先從生物學角度來看。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說,龍的形象主要來源于兩種動物,一種動物是蛇,這種觀點以鄭玄、聞一多為代表,另一種動物是鱷魚,這種觀點以考古學家衛(wèi)聚賢為代表[2][3]。
從生理特征來看,龍的演化可能具有蛇和鱷魚的共同特點。
蛇屬于蜥形綱鱗龍類有鱗目,鱷魚屬于蜥形綱主龍類鱷目,它們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二疊紀中晚期,2.65億年前的蜥類(Sauria)動物[4]。
它們很有可能也是龍的祖先,即便不是龍的祖先,往前推也不會超過3億年前。
這一時期前后,有一支蜥形綱動物重返海洋,演化出了體長可達20米以上的海洋霸主魚龍[5]。
龍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重返海洋,它們的形象應該和副爬行動物中的中龍非常相似。當然,也有可能它們就是中龍。
接下來幾千萬年,在魚龍的統(tǒng)治過程中,龍的祖先處于生存劣勢,只能藏匿在海洋洞穴中生存,從而造成身體朝著蛇形發(fā)展。
龍的祖先要進化出修長的身體其實并不困難。
在脊椎動物的身體中,一種名為GDF11的基因,決定著薦椎、骨盆,以及后腿的發(fā)展,從而可以影響身體長短的發(fā)育[6]。
GDF11激活得早,就會形成青蛙那樣的短小脊柱。但如果激活得晚,就會像蛇那樣發(fā)展出修長的脊椎。
幸運的是,殘酷的生境壓力,并沒有導致它們四肢退化。
2億年前,三疊紀末期大滅絕對魚龍等海洋生物帶來一波重創(chuàng),龍的祖先抓住機會崛起。
它們不僅會穿梭于深海,也會在淺灘狩獵。
這使得它們一方面維持著蛇形,一方面嘴、鱗片,以及四肢,都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鱷化。
隨后又經過了一億年的時間,四肢變得靈活,已經接近今天的形象。隨著魚龍在白堊紀衰退,它們曾與蛇頸龍共舞,與滄龍競爭。
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一波帶走恐龍的同時,也帶走了大型海爬。
進入新生代,在鯨類祖先重返海洋的過程中,僥幸存活的龍開始輻射發(fā)展。
可能進化出了不同的龍亞種,古代先民發(fā)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龍,因此記錄了不同的形象。
講完生物學上的構造,接下來我的腦洞也要徹底放飛了。
為什么要放飛腦洞?
因為,龍還有一個關鍵特點,可以不翼而飛。
縱觀整個生物演化史,碳基生物要飛翔,都必須進化出翅膀。
可以說,龍的不翼而飛,是完全違反地球生物動力學的。
但龍為什么一定要是地球生物呢?為什么一定要是碳基生命呢?
能不翼而飛的龍,不僅可以不是碳基生命,還可以是碳基生命和非碳基生物的復合體。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要實現(xiàn)飛翔,龍可能是怎樣的物理構造。
首先,龍可能是飛艇型的。
這類龍的身體內部,很有可能是空的,或者存在一個特殊的氣囊,
極有可能通過雷電來制造氫氣,從而控制身體的升降。
氫氣可以燃燒,燃燒后還會生成水。這是龍能操控雷電,還可以噴火、噴水的根本原因。
這樣的龍很輕,肉身戰(zhàn)斗能力可能很差。
如果龍不是中空的,那么有可能是滑翔型的。
這類龍可能并沒有真正的飛翔能力,而是可以像飛蛇一樣借助扁平的身體來滑翔。
它們很有可能借助極端天氣下的臺風、龍卷風上天,因此龍往往在極端天氣出現(xiàn)。
而且由于是在空中滑翔,出現(xiàn)失誤就可能墜落在地,因此偶爾會發(fā)生墜龍事件。
這樣的龍在天上飛行的時候,可能欠缺力量感,要力量感足,那么龍也可以是火箭型的。
這類龍和飛艇型一樣,同樣是用氫氣作為動力。
但不同的是,這類龍具有火箭動力系統(tǒng),通過液化氫燃燒來提供推力,然后用脊椎、四肢以及身上的龍鱗配合,來實現(xiàn)方向控制。
不過這種龍的飛行速度極快,飛行軌跡和目擊者的描述相差較大。
那么,龍還可能是另外一種飛行方式,反重力型的。
重力/引力本質上是空間的扭曲,這種龍已經掌握了扭曲空間的能力。
當靠近地球和遠離地球方向上的曲率相同,它們就能實現(xiàn)懸浮。
當遠離地球方向的曲率變得更高,就能實現(xiàn)反重力飛行。
通過反重力,它們可以在空中以任何姿態(tài)實現(xiàn)飛行。
不過,改變曲率來實現(xiàn)反重力,需要極高的能量,很有可能需要卡爾達舍夫二級文明,也即恒星級文明才能實現(xiàn)。
作為達到卡爾達舍夫二級文明的龍,同時實現(xiàn)操控雷電,噴火、行雨,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其實不僅僅是龍,中國神話中的神明和仙人,也能實現(xiàn)反重力飛行。
那有沒有可能,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古神、仙人,其實都是來自二級文明的外星人。
他們把自己改造成了人類形象。
他們并非天生就能掌握反重力飛行,而是需要不斷學習極其先進的科學知識。
他們的學習和飛行過程中,被人類當做是修仙。
這些外星人在離開時,很有可能帶走了一部分人類,因此留下了飛升或封神的傳說。
當初外星人很有可能送了黃帝一條龍,他才乘龍離開了地球,留下了黃帝乘龍升天的傳說。
掌握反重力的龍,在空中的飛行姿態(tài),可能更加接近目擊形象。
如果我們把生物學上的龍,和這種反重力龍結合在一起,那么還有一種可能:
龍還是生物學上的龍,但在體表施加了反重力場。
它們可以通過腦電波自由控制這些反重力場,同時實現(xiàn)雷電以及水火的操控。
這同樣需要二級文明的外星人來對龍進行改造,他們甚至改造了一些人類。
那有沒有可能,這些外星人離開時,最終帶走了能夠改造的人類和諸多的動物。
因此剩下的人類,留下了諸多的神話傳說。
我們把改造人稱為神人、仙人,而那些改造的動物稱為神獸。
由于一些動物是整個物種都被帶走了,例如龍,所以我們再也見不到了。
成為了永遠的傳說。
以上腦洞大開皆是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話說回來,龍作為一種神話生物,既是中華先民對自然宇宙的浪漫想象,也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幻也是現(xiàn)代人對自然宇宙的想象。
或許未來某一天,龍文化會與科幻碰撞出特殊的火花,它的精神內核將以全新的形式繼續(xù)傳承下去。
參考
- ^【探索發(fā)現(xiàn)】龍影遺骨: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
- ^潛明茲.聞一多對龍考證的貢獻與意義[J].云南社會科學, 1987(1):7.DOI:CNKI:SUN:YSHX.0.1987-01-019.
- ^施愛東. "龍與圖騰的耦合: 學術救亡的知識生產." 民族藝術 4 (2011).
- ^Ezcurra, Martín D., Torsten M. Scheyer, and Richard J. Butler.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Sauria: reassessing the Permian saurian fossil record and the timing of the crocodile-lizard divergence." PloS one 9.2 (2014): e89165.
- ^Maisch, Michael W. "Phylogeny, systematics, and origin of the Ichthyosauria–the state of the art." Palaeodiversity 3.1 (2010): 51-214.
- ^Matsubara, Yoshiyuki, et al. "Anatomical integration of the sacral–hindlimb unit coordinated by GDF11 underlies variation in hindlimb positioning in tetrapod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9 (2017): 1392-13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