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哲按: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對教育的重視。
有一個公益項目,由新中國第一家公募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于 1989 年發起,致力于改善貧困家庭女童受教育狀況。
項目實施 35 年來, 422 萬人次女童在關愛幫扶下求學圓夢、成長成才,命運因此改變,這就是「春蕾計劃」。
今天的節目我們將會分享兩代春蕾女孩因「春蕾計劃」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
來自大涼山的女孩
我是 曲木果各 ,來自大涼山的彝族,今年 42 歲,目前在北京生活工作。
大涼山的彝族大家現在比較熟悉,但是在我小時候很閉塞,通訊不發達,而且人們喜歡住在山上,交通也不便利。比如磨糧食,我們得用馬馱著,翻山越嶺過河到達鄉里,再把糧食磨好馱回來,所以那種地方教師資源是很貧乏的。
我們家 5 個孩子,我是老大,小時候穿過的衣服但凡可以打補丁的,都會洗干凈了打補丁讓弟弟妹妹穿;肥皂對我們來說是很高級很奢侈的東西,我們平時會用樹上的皂角,因為它會有泡泡可以洗衣服;洗頭發都是淘米水,做豆腐的豆湯可以拿來洗澡。父母白天去干活,所以我五六歲就做家務、做飯、挑水什么的,因為沒有學上,我就在家照顧弟弟妹妹。
我上一年級已經八九歲了,當時不是九年義務教育,是收費的,而且也沒有外來的老師進村教學,所以想上學只能去鄉里邊或者鎮里,走路就要半天,對于小孩來說很不現實,這樣就一代一代耽誤了。
「春蕾計劃」給了我繼續讀書的希望
我遇到「春蕾計劃」已經三年級了,有一天老師突然告訴我上學可以不用交學費了,可以安安心心地上到小學畢業。我興奮到睡不著覺,本來就想上學的,又能減輕家庭負擔,對我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
小學安穩地上完了,小學畢業的假期一直會想一個問題,我雖然畢業了,但畢業之后我該何去何從,我還能不能有學上?這是我的心結,每天都在想。家里孩子很多,我不能跟父母張口說必須得供我上學,他們壓力也很大。
假期的一天縣婦聯給我打電話,說全國要選拔一些學生去北京,現在涼山州在海選,縣里準備把我的資料報上去,如果能夠選上就又可以免費繼續上學了,這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我當時對北京根本沒有概念,那時候家里也沒有電視,所以沒有具體的畫面,而且我說實話沒抱太大的希望,優秀的人也不只我一個。
過了兩個禮拜左右,真的來電話了,說我的材料是可以的。后來就把我帶到了涼山州婦聯見面。
婦聯主席是個 50 歲左右特別慈祥的一個長輩,我那時候很膽怯,見了面都不太說話,所以她們跟我聊的比較多,對我的鼓勵比較多,說「咱們國家對女童的培養下了很大的精力,到了首都你要好好上學,也要給自己爭口氣,你現在走出大涼山上學了,將來你要找一份好工作,不管對社會,對家庭,都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我說我會的,到那時我一定會團結同學相互幫助,一定會好好上學。
聊完了以后我就特別踏實了,這塊石頭總算落地了。爸媽在我臨走前殺了一頭羊,全村慶祝,這在我們小村子里來說算是比較大的一件喜事。
■圖 /曲目果各(第一排左二)和首屆「首都春蕾班」的老師同學們
「首都春蕾班」
1989 年「春蕾計劃」實施后,各地都有學校相繼成立了「春蕾女童班」, 1997 年 9 月,「首都春蕾班」在北京和平里中學開班。來自全國 14 個省(區、市)、 11 個民族貧困山區和農村的 30 名春蕾女童被選送到了北京,在這里,她們將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學業。
97 年四川省婦聯帶著我和另外一個被選中的同學來到了北京,那也是我第一次坐火車,從成都到北京坐了 20 多個小時。
我們學校在東城區和平里中學,到學校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吃飯,吃完飯老師就帶我們去洗澡了。
其實當時我們學校開設「春蕾女童班」,壓力也挺大的,本來是個走讀校,為了我們做了宿舍,也沒有浴室,所有設備都是我們去了才改的。所以老師從鍋爐房里打水,然后在廁所里邊幫我們盛水、洗澡、打肥皂,感覺都特別好。
他們對我們這么關心,感覺不到想家,因為有人照顧,所以并不孤單,而且生活學習各個方面老師都想得很周到,比父母想得都周到。
老師也很辛苦,我們住了 6 年,每天晚上都有值班生活老師,都是特地返聘的退休副校長、主任,都很有責任感很有愛心,同時每天還會有一個值班老師,陪生活老師一塊值班,所以我們「春蕾班」的老師們真的付出了很多。
同學和同學之間也都是相互磨合,相互幫忙,相互理解,沒有出現過爭吵或者是打架斗毆的情況,我們在一起 6 年還是很愉快的。
我們教室后面貼著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8 個大字,我們老師也說,首先自己要愛護自己,女生也能頂半邊天。
對我來說,「春蕾計劃」改變了我的命運,但我覺得更大的意義是,它改變了重男輕女,尤其在農村的這種觀念,女生也可以去上學,而且上學也能有個很好的前程。
■圖 / 曲木果各(左一)和「春蕾班」老同學們
善意流轉到貴州綏陽
曲木果各從「首都春蕾班」畢業之后,順利考入大學學習,上學期間,她也會作為志愿者積極參與「春蕾計劃」組織的各項活動,結識新一代的春蕾女孩,以大姐姐的身份陪伴她們。 畢業工作后,她又在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通過騰訊公益這樣的平臺進行捐贈,身體力行幫助更多人。 2015 年,果各和老同學史麗麗等人參與了第一屆 99 公益日,她們的這次參與,借助互聯網公益的力量,讓善意流轉。這個善意,也傳遞到了貴州綏陽。
大家好,我叫 劉朝琴 ,今年 44 歲,我是 2015 年到 2019 年在綏陽縣婦聯任婦聯副主席,一直負責「春蕾項目」的實施。我覺得很珍惜,因為這對我們困境家庭的女孩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有些孩子能夠上到初中畢業,但是上高中要交學費就有點困難。最起碼如果能有個高中的學歷對她們來說是很不錯的,對以后的就業各方面都能有一定幫助,要是能進入大學那就更好了。
■圖 / 劉朝琴
拿到這個項目以后,婦聯就組織到各鄉鎮孩子的家里面一一進行走訪,了解孩子們,特別是她們的學習情況、家庭的基本情況、生活情況以及心理健康情況,再進行整個的篩選。
「春蕾計劃」要求的首先是「家庭困境的女童」還有學習上品學兼優的優先。
所以我走訪的孩子一定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不一定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但是她家里面確實很困難,有些是母親很早就離開了,靠父親打零工維持生活;有的是父親在打工的過程當中發生意外離世;還有的是父母離異,她和母親相依為命,而母親又因為長期生病造成了生活很困難。
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小劉,劉原琳。
??
-5-
自卑女孩的成長經歷
我叫 劉原琳 ,今年 26 歲,是貴州省綏陽縣的一名農村女孩,祖祖輩輩都是農村的,現在是一名高中政治老師。
■圖 / 劉原琳
我老爸老媽陪伴我的時間其實是很短的,因為小時候家里面的狀況實在不容樂觀,他們倆就出去打工了,就把我交給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養育了四個子女,我爸排行老二,大伯、幺爸、姑姑他們也都把各自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養育。所以在我 10 歲之前其實是爺爺奶奶帶我們全家 7 個小孩一起長大。
可能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小時候班級里會有固定的男孩子經常欺負我,走在路上他也會踹我一腳,追著我跑。所以我在貴州的時候,三年級以前,是很內向很自卑很畏畏縮縮的孩子,成績也不是很好。
10 歲那年,我爸媽可能在外面有穩定的收入了,他們那時候是在浙江打工,他們就把我們三姐弟帶到身邊,一塊生活。
那里讓我感受到了貴州和浙江教育的巨大的不同。而且我可能是智力突然之間開竅了,我的成績上來了。到了一個新環境,老師很年輕,也沒有把我當做外地人,拉著我幫她改作業,看她養的小烏龜,分糖給我吃。在那種師生關系之下,我成績好,和同學也玩的來,去參加當地的競賽也能夠拿到名次。當時從一個比較內斂,沒有存在感的狀況,變成了開朗、自信,覺得自己很棒的那種狀態。那段時間爸媽也陪在身邊,我覺得我很快樂很開心很幸福。
但是后面我爸爸在工地的時候,樓上鋼筋斷了,他和機器一塊兒掉下去了。當時放暑假,我和弟弟在河里網魚,我舅媽她就一直在叫我們,說「還在網魚,還在玩,你爸爸都死了」,我當時晴天霹靂,很不可置信,爸爸早上都還在叫我起床吃早餐。我直接沖到馬路中間等救護車來,把它攔停上去之后我爸就在擔架上,整車都是血,怎么喊他都沒有反應,到醫院醫生們都放棄了。
從不可置信到慢慢接受這個事實,再處理我爸的后事,這就是我和他相處的短暫的一年半。
我家其實并沒有得到多少賠償金,六萬八,現在都沒花。我媽想的是這六萬八,我和兩個弟弟我們三個人結婚的時候,一人一部分給我們留著,所以后面家里面的開支全部是她一個人打工,一邊養我們一邊存錢。
后面又和我媽媽一塊回到了貴州,她在家里務農。其實她受打擊也很大,能明顯感覺到沒有心情,沒有精力。我媽在家里呆了兩年多,因為我們三個都要讀書,不工作的話會很難,所以在各種考慮之下,她又出去打工了。所以到現在,我和我媽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也才三年多。
剛回到貴州的時候其實感覺爸爸去世的影響也不是特別大。媽媽在浙江時把我們三個收拾得都很干凈,一看就是從外面回來的孩子,后面在農村呆久了,我記得語文老師不經意間說了一句「你剛回來的時候衣服都很干凈,現在怎么沒那么干凈了」。
同時那些親戚一看到我們就會說「他們仨好可憐,這么小就沒了爸爸」這種話經常出現在我身邊,我慢慢感覺到自己和其他孩子是不同的,我是沒有爸爸的,在這種對比當中我又開始變得自卑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甚至在現在對我還會有影響,無論是經濟方面、陪伴方面還是精神方面的影響都很大。
爸爸的去世會催生我早熟,看到媽媽很辛苦,而且她在遇到一些委屈的時候,沒有傾訴的對象,可能就會跟我講,我就會更把自己裝作一個大人幫她分擔。比如那時候我都會產生「不讀了,讓弟弟們讀」的想法,現在想想很傻,但是當時就是那個樣子的。
初中我第一次去我媽住的地方,她是在一個私人的小五金廠里,以前我一直覺得她在外面過得很好,但當我第一眼看到吃飯睡覺都在很潮濕昏暗的那種小房子里面,就忍不住了,「天啊,為了掙錢,生活環境這么艱苦,夏天浙江又巨熱,連個風扇都沒有」。后面又到我媽上班的小工廠,更忍不住了,一大堆各種原材料,旁邊就一臺電風扇,她一個人坐在那兒,在將近 40 度的環境里,手放腳踩,永遠都是重復的動作,重復的工作。
本來之前我還想以后打工,供弟弟們讀書,但是那一次經歷過后,我就下定決心要回去讀書。確實每個月的生活費、住宿費加劇了媽媽的負擔,但是她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一直很放心很支持我。
初中稀里糊涂很快就過了,就到高中了。剛上高中我就明顯感覺到家里的經濟窘迫,因為我和我弟同時考上了高中,我媽需要一下子拿出 8000 塊,但那時候家里拿不出來。
我爸的那筆賠償是定期存款也拿不出來,不過他在去世之前用一張卡存了錢,里面正好有 8000 多。但我媽又不知道密碼,她就跑銀行跑村里跑鎮里打各種證明,我媽沒什么文化,銀行也都不承認,我就去另外一個鎮的法院申請了一份起訴書。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法律的作用,法律是可以保護我的。
然后就遇到了「春蕾計劃」。
■圖 / 劉原琳在批改作業
-6-
「春蕾計劃」讓困境迎刃而解
劉原琳遇到了「春蕾計劃」,「春蕾計劃」也遇到了彼時的「 99 公益日」,這讓更多愛心人士能幫助劉原琳這樣的女孩。互聯網助推善意相逢,劉原琳成為第一批受益于 99 的春蕾受助女童。
劉原琳
綏陽縣婦聯做的特別好,她們針對「春蕾計劃」受資助的女孩兒特地辦了一個講堂,主要講授了一些關于接納和愛的心理健康知識。當時她們提到一個問題,可能我們受資助的時候會感到不好意思、低人一等,或者是覺得羞于接受,我不知道對其他的女孩影響怎么樣,但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
初一的時候我收到過幾百塊的資助,但我把名額讓給了同桌,因為當時我覺得羞于接受別人的資助,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家在街上,他家在村里,他的媽媽也去世了,所以我覺得他可能比我更需要那筆資助,我就跟老師說,我想讓給他。
劉朝琴?
記得當時我到她家家訪的時候,她剛從學校回來,臉紅彤彤的,有一點點羞澀。當我在她床邊坐下來面對面像朋友一樣拉家常的時候,她就放開了。
劉原琳很刻苦,很懂事,在這種背景下她沒有一點悲觀的氣息在里面,還是蠻陽光的,我感到特別欣慰,也特別感動。
當時「春蕾計劃」要組織夏令營的時候,我們綏陽縣只有三個名額,她那么愛學習那么優秀,就是其中之一。
-7-
北京,夏令營
劉原琳
我們三個女孩一起去北京參加夏令營,之前一直都是在鄉鎮,那次是我第一次到貴陽坐飛機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再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們在那住了大概 7 天,每一天都被工作人員安排得很好。
她們帶我們參觀了北京幾乎所有的知名景點,去了頤和園、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再到北大,爬了長城。我不知道她們為這場夏令營準備了多久,從食宿到出行到包車。
我原以為去北京會很興奮,但當我真正到了那里第一感覺是新奇,第二感覺是我好渺小。
因為我營養不良,個子比較小,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時候,那些哥哥姐姐長得好高大,好帥氣,好英氣。其次就是北京給我一種歷史厚重感。
全程接待的應該都是「春蕾計劃」的工作人員,跟我們隨行帶隊的那兩位姐姐,也是「春蕾計劃」的受助者,現在一個是政府的工作人員,一位是教師。其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空軍姐姐,我當時就會覺得在那個年代,她們在「春蕾計劃」的資助下也成長得這么好,可能我以后也能夠成為一個不錯的人。
除了看到她們,也看到了小學、初中階段的小妹妹。不同民族,不同年齡段的女孩兒,同樣有一個特點都是家庭比較困難,學習成績比較好。因為「春蕾計劃」,大家在北京相遇了,我真覺得那是我人生中很有意義的一段日子。
-8-
守護「春蕾」
劉原琳
劉姐姐為了保護我們,一般不會向我們透露資助人的相關信息,我們只知道有人一對一幫扶。之前還挺好奇,因為在北京其中一個小伙伴,幫扶她的叔叔帶著他的妻子,還有孩子一塊兒和這位小伙伴見了一面,聊了好一陣子,給他買了一些什么生活用品衣服等等,真的很用心。
明明彼此之間完全沒有什么關系,可以說是陌生人,但他們卻愿意對陌生人給予善意,而且是實際的行動,我覺得很神奇。
那是我第一次對我的幫扶對象產生好奇,劉姐姐當時給我們解釋了,她的顧慮是為了保護女孩兒,所以就把保密工作做得特別好。
劉朝琴
這不是不信任,作為大姐姐,我們既然讓那些孩子得到了資助,就要對她們負責任。她們都是高中生,還不成熟,所以會有些擔憂在里面。因此我們不建議資助者直接聯系孩子,無論是資金上的資助還是物質上的幫助,都建議他們聯系我們,由婦聯參與會更好。
-9-
「春蕾」綻放
劉朝琴
在我們這種偏遠的農村,女孩子如果不能繼續學習,那么成年后她將會繼續和父輩一樣外出打工,或者早早成家,所以真的是「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春蕾計劃」實施以后,我們給予幫助和鼓舞,幫她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成長成才。我覺得應該是這種方式改變了命運,也間接改變了一個家庭。女孩子有了知識和文化,她就會越來越好,這一代人也會越來越好。
劉原琳
現在一代又一代的春蕾女孩們成長起來了,這對于促進女性成長,推動一個家庭的成長,甚至是社會的進步,都是很有前瞻性的工作。
我們是受益者,當我們這些女孩成長后,肯定也會想用可流動資金幫助其他的人,這就是一種傳承。社會需要「春蕾計劃」這樣的組織這樣的人存在,這是愛的傳遞。
從 2015 年劉原琳通過 99 與「春蕾」結緣到現在,十年過去了,有時代變遷,也有個體成長。 當年連接了兩代春蕾女孩的「 99 公益日」今年升級為「久久公益節」,希望善意傳遞長長久久;十年如一日,長情做公益的人多了起來,長期發展的公益機構多了起來,普通人與公益之間長久的信任關系也多了起來。 而劉原琳的這十年,同樣變化很大,考上了哈爾濱師范大學的她,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教書育人,用自己的方式反哺「春蕾計劃」把愛心繼續傳遞,幫助更多人。
劉原琳
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會回到家鄉,有我媽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
我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過得輕松一點,這些年來她承擔了很多經濟壓力,流言蜚語,外界不好的看法.....很不容易。我已經在省外漂泊 4 年了,非常遙遠的距離,每次回家都非常曲折,所以不管是經濟層面或者是陪伴方面,我都希望能讓她稍微輕松一點。
劉朝琴?
說實話劉原琳我真正只見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她的家里,第二次見面她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
今年 6 月份騰訊要拍攝片子,去的時候攝制組就跟我講,劉老師正在教室上課,當把視頻切換給我看的時候,天啊,一個農村小姑娘現在變成了一個落落大方的老師。
形象變化也特別大,她小時候穿著一件運動衣、一條運動褲,現在一頭長發,穿著西裝,在跟她的學生侃侃而談,徹底改變了我心中的第一印象。
我當時特別激動,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當她跟學生們說以后好好學習回饋社會的時候,我特別感動,這就是我執行「春蕾計劃」最大的收獲。
劉原琳
我非常希望自己成為一名能夠幫助到學生,無論是成績還是心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一位好老師,我要花更多時間繼續學習,追上有經驗的老師們。
我保證我會全身投入這份事業,帶給我的學生,或者其他人更多能量。
這次團隊還安排我和劉姐姐見面了,真沒想到。
劉朝琴
當教室門打開,我捧著鮮花走到她面前的時候,她的眼淚嘩一下就流出來了。
■圖 / 劉朝琴和劉原琳時隔十年再見面
節目當中提到的視頻故事,大家可以通過騰訊公益視頻號觀看。 35 年前,「春蕾計劃」的發起,以讓女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基礎,托舉著她們走進學堂,指引著她們勇敢追求夢想,找到并實現自己的價值。 實施多年之后,我們看到「春蕾」在今天已經綻放,一代代春蕾女孩考上大學、走上工作崗位,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而成長后的她們,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傳遞著「春蕾計劃」曾給予她們的愛和溫暖,守護著更多女孩的夢。
來自故事君的溫馨提示
微信公眾號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沒有給 故事FM 加星標,將有可能無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們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錯過。
為防止走失,我們邀請你做一個小小的動作,給 故事FM 微信公眾號加個星標,方便你及時「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歡迎「關注」故事FM 并設為星標
圖片來源:講述者
Staff
講述者 |曲木果各 劉原琳 劉朝琴
主播|@寇愛哲
采訪|@寇愛哲
制作人 |文卓
聲音設計|文卓
文案整理|文卓
運營|鳴鳴
BGM List
01、storyfm main theme acoustic——彭寒
02、三葉盆的變奏——彭寒
03、納川——桑泉
04、The awaited little——彭寒
05、出路-閉的門-堵——彭寒
06、珍貴的人-和解——彭寒
07、一片光澤——桑泉
08、Life cycle-新生活——彭寒
出品|聲音故事傳媒「故事FM」
版權聲明:聲音故事傳媒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故事FM
故事FM是一檔親歷者自述的聲音節目
蘋果播客 | 網易云音樂 | 喜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樂 | 荔枝FM | 懶人聽書 | 酷狗音樂 | 酷我音樂
均可收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