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對中國大放厥詞,聲稱可以從兩個方面打擊中國,一是糧食安全,二是海上能源安全,特別是糧食問題,可以對中國產生威懾,這不由讓人想到當初冷戰時期,美國對付蘇聯的手段。
中美之間的對抗日趨激烈,“反中”也成為美國兩黨的共識,特朗普在第一任任期內就對中國率先發起貿易戰,而哈里斯在前不久結束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更是聲稱要在21世紀的競爭中戰勝中國,這無異于在向中國“下戰書”。
那么,糧食安全問題是否是中國的軟肋?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糧食戰爭經過又是如何?
美國操控國際糧價
作為中國人,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糧食匱乏的感覺,但在世界范圍內,每年仍有7到8億人處于饑餓狀態,其中又以亞洲最多,達到4億多人。
實際上,全球目前并不缺糧,如果按照全球糧食的總產量來平均分配,世界上將沒有饑餓人群,但現實情況是,全球糧食分配結構并不均衡,很多國家自身的產糧量較低,就只能通過進口來滿足糧食需求。
如果按照供需關系制定合理的糧食價格,也不會產生嚴重的饑餓問題,但國際糧價是被一些國際糧商所控制的,具體來說,最著名的就是美國邦吉、美國ADM、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這四大國際糧商。
這四大糧商通過期貨市場、金融杠桿,甚至是政治、資本等工具,掌控了全球絕大部分糧食供應商的報價,并控制了數據信息渠道,可以通過隱藏不利信息,或制造有利的虛假信息去影響資本市場,從而快速使糧價產生波動。
比如說,一旦美聯儲降息,美元發生貶值,就會有大量的投機者炒作農產品期貨,使農產品的價格虛高,而農產品期貨交易就控制在美國手中,特別是這四大糧商,對期貨市場有足夠的影響力,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左右國際糧價。
期貨市場的交易中,有80%以上都是投機商,而并非是真正購買糧食的人,所以通過這樣的市場操作,糧食已經被金融化,糧價與美元周期掛鉤,再加上四大糧商幾乎控制了90%的國際糧食貿易,這種高度壟斷對糧食進口國非常不利。
(芝加哥期貨證券交易所)
而且近些年一些糧食越來越多的被用于生產生物能源,例如玉米,這就使油價的波動也會對糧食市場產生影響,使糧食逐漸能源化。
目前國際市場上,糧食的主要出口國幾乎都是發達國家,而最缺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很多都以糧食生產為主業,卻無法養活自己,反而成為最主要的糧食進口國。
盡管國際社會積極推動各類談判、貿易機制想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缺糧國家的困難,但至少目前看來收效甚微,國際糧商是不會將自己的利益拱手讓出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國的確有能力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對我國造成一定影響,當初美蘇之間的糧食戰爭,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鑒。
美蘇之間的三次糧食戰爭
二戰之后,美蘇爭霸的格局很快形成,但兩國的發展道路不盡相同,對于糧食的認知也有很大差異。
美國認為,通過糧食,可以左右其他國家的戰略傾向,對于“不聽話”的國家,用糧食就足以對其產生威脅,所以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刻意的去控制國際糧食貿易,基辛格甚至認為,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蘇聯其實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多的耕地,但當時蘇聯將發展的眼光放在了工業化上,農業只是“配套產業”,同時公有化體制也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蘇聯的糧食產量逐年下降,到了1962年,終于爆發了糧食危機。
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無奈之下只得動用國家黃金儲備進口糧食,而美國卻要求蘇聯用低價的石油換取糧食援助,這就形成了在糧食和能源上的“雙殺”,嚴重打擊了蘇聯的能源經濟。
1972年,蘇聯由于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再次迎來糧食危機,但這次蘇聯人想出了一個計策,對外大力宣傳糧食獲得了20年以來最大的豐收,并在田地里做了偽裝,致使美國的衛星圖片上顯示,蘇聯到處都是“金燦燦的麥田”。
這些信息導致美國糧商開始拋售囤積的糧食,蘇聯趁機在國際市場上以低價大量購入糧食,由于買的太多,反倒使美國國內的糧食開始漲價,這時候美國才發現蘇聯的計謀,開始對蘇聯限制糧食出口,蘇聯就這樣安然度過了這一次的糧食危機。
到了8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對蘇聯來了一記狠招,他先是推出所謂的“糧食貿易自由化”,宣稱以后的國際糧食貿易再也沒有限制,蘇聯一看,既然能夠很方便的從美國那里買到糧食,那自己就不用太在意農業生產了。
但蘇聯忽視了一個問題,要在國際市場上買糧食,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或者黃金儲備,而外匯又需要出口才能獲得,對于蘇聯來說,石油等能源出口是創匯的最重要商品,一旦能源出口出現問題,必然會影響外匯儲備。
果然,里根開始全力打壓國際原油價格,使蘇聯在能源貿易上嚴重受損,到了90年代初,全球糧食歉收引發糧價暴漲,而此時,蘇聯已經沒有外匯去購買糧食了,食品短缺引發蘇聯國內的嚴重不滿情緒,這也為后來美國的最后一擊鋪平了道路。
1991年12月,蘇聯正式宣布解體,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整個西方世界都在慶祝勝利,而蘇聯人只能在饑寒交迫中哭泣。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從美蘇之間的糧食戰爭來看,足以見得糧食安全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特別是像中國這樣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一旦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后果不可想象。
所以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就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認真對待,或許老一輩的人都久經饑餓的痛苦,中國人骨子里就有“手里有糧,心中不慌”的基因,什么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口糧。
我國首先確立了耕地紅線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去侵占耕地,多年來,雖然出現過一些違規事件,但總體的18億畝耕地紅線,我國牢牢的守住了。
同時,在農業科技方面,我國花大力氣進行了研發,使糧食產量不斷得到提升,對于一些原本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土地,例如鹽堿地、荒漠土地,也在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這些措施,確保我國的糧食產量不至于出現大幅波動,即便遇到天災,總體的糧食產量也能保證在一定水平之上。
目前,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自給率達到100%,這就意味著,先不說吃好吃不好,起碼都能吃得飽。
此外,我國還有非常完善的糧食儲備系統,每年都要將一些糧食儲存起來,這些儲備糧可以供全國人民至少吃一年,換句話說,在極端情況下,全國顆粒無收,也沒有任何外來的糧食,我國的儲備糧也夠所有人吃上一年。
所以總體來說,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是有保障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國際糧食市場對我國的影響時刻都存在。
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約1.6億噸糧食,這一數字超過了我國每年的產糧量,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或許很多人會問,我國不是已經實現了口糧自給,為何還要進口這么多糧食呢?
這是因為我國目前對糧食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不但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一些國外的優質糧食就成為暢銷品,能夠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
此外,對于工業用糧食、飼料用糧食,還是存在較大缺口的,從國外市場進口,成本更低,質量更好,也可以讓我國的耕地有一個休養生息的緩沖時間。
針對西方國家對糧價的操控,我國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予以應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建立健全自己的農產品國際供應鏈。
通過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在國外獲得從土地、種植,到倉儲、物流的糧食全產業鏈,直接從種植地購買糧食,繞開所謂的“四大糧商”控制的國際糧食貿易。
實際上,國外這些糧商主要就是控制了港口碼頭、貨運物流等環節,讓你不得不從他們手中買糧,如果中國的企業通過競爭,獲取了這些產業鏈的相關環節,自然就會大大增強自己的主動性。
此外,我國也在開拓更多的糧食貿易渠道,比如俄羅斯、巴西等國,和我國每年的糧食交易都在不斷增長,這也是分散風險的有效途徑。
中國人對于糧食安全有著天生的敏感性,美國如果想在這方面來給中國制造麻煩,恐怕很難如愿,最高領導人多次強調,“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無論我國的其他產業有多發達,農業永遠都是中國的立國之本。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終談外交政策,哈里斯開始畫大餅:21世紀的贏家會是美國,不是中國》
觀察者網:《美駐日大使揚言“威懾中國”,要對華糧食和海上能源安全下手》
中國國防報:《冷戰中的“暗戰”,美蘇的三次“糧食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