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的“錢”正在流向哪些城市?
本外幣存款(亦稱資金總量)的變化,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參考。
以下是中國內地資金總量最高的15個城市:
01
資金總量排名:
四大一線城市穩(wěn)居前四
如上所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是中國內地資金總量最高的六座城市。
7月末,北京資金總量(本外幣存款余額)達25.06萬億元,穩(wěn)居全國第一,同比增長5.4%,過去一年資金總量增加1.29萬億元,北京一個城市的資金總量約占全國8.3%。
北京之外,上海是第二個“20萬億之城”,資金總量達21.48萬億,同比增長7.8%,過去一年增加1.55萬億元,增量穩(wěn)居全國第一。足以見得上海對全國資金的虹吸能力之強,同時進一步擴大對深圳的領先優(yōu)勢。
過去一年,全國資金總量增加17.52萬億元,上海增加1.55萬億元。相當于全國每增加100元,就有8.8元流向上海。
深圳是北京、上海之外,中國內地第三個“10萬億”之城,資金總量達到13.39萬億,但增幅只有1.7%,增速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墊底。
值得一說的是,今年以來,深圳完成對上海“外貿第一城”和“工業(yè)第一城”的雙超越,但從GDP總量、資金吸附能力、財政收入、世界500強、獨角獸等方面來看,深圳與上海的差距還比較大。
廣州的本外幣存款達到8.8萬億,排名第四,增幅為3.5%,相比去年同期,凈增2997億元。
02
從資金增量來看:
上海第一,北京第二,成都第三
觀察TOP15城市的資金增長情況可以總結出這樣幾個現(xiàn)象:
第一,杭州、深圳資金增長明顯放緩。
過去幾年,深圳、杭州的資金增長速度大多都在兩位數(shù),表現(xiàn)頗為強勁,而今年以來資金的增長速度持續(xù)放緩。
7月末,深圳的資金總量達到13.39萬億元,同比增長1.7%,過去一年資金增量為2177.41億元,增量只有上海的14%,也低于同期廣州的資金增量(2997億元)。
杭州的資金總量達到75995.1億元,同比下降0.56%,是頭部城市當中唯一負增長的。
第二,從增量來看,上海第一,過去一年凈增了1.55萬億元,北京第二,凈增了1.29萬億。
排名第三的不是深圳、廣州,也不是杭州,而是西部之星——成都,過去一年凈增了3560億元,這一點出乎意料。
作為西部門戶,成都在整個西南地區(qū)都擁有較高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資金集聚能力、消費吸納能力、大區(qū)機構設置、外國總領事館等方面,成都堪稱四川、西藏、云南、貴州等多個省份的“共享省會”。
正因為如此,眾多一線品牌都會把西南地區(qū)的首店放在成都,西南地區(qū)的有錢人也普遍很有興趣到成都投資和消費,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成都的資金總量。
第三,強省會城市的資金增長勢頭普遍較好。
成都7月末的資金總量達到6.11萬億元,同比增長6.2%;武漢資金總量達到3.99萬億元,同比增長5.8%;西安資金總量達到3.55萬億元,同比增長5.7%。
可以說,這三個城市在頭部城市當中資金增長頗為亮眼。而且這三個城市都有一個相似之處,都是首位度較高的省會城市。
第四,蘇州資金總量會超過重慶嗎?
上半年,重慶的GDP超過了廣州,但重慶匯聚的資金總量卻比廣州少了3.45萬億元,差距非常明顯。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蘇州近2年資金總量不斷逼近重慶,在2023年6月末,蘇州首次實現(xiàn)對重慶的超越,不過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重慶資金總量又反超蘇州。7月末,重慶資金總量為53975.4億元,蘇州為53489.74億元。
蘇州作為一個地級市,能夠在資金總量上和直轄市重慶不分伯仲,這很不簡單。
03
深圳、杭州增速為何放緩?
最后說一下結論:
從已公布數(shù)據(jù)來看,過去一年,資金增長最多的5個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成都、廣州、天津。
這些城市是今年以來資金爭奪戰(zhàn)的大贏家。
深圳、杭州的資金增長為何突然失速?
有分析認為,這跟央行加強對“資金空轉”的監(jiān)管有關。
一般認為,深圳、杭州等城市的營商文化相對比較狼性,企業(yè)主善于運用杠桿,各行各業(yè)包括樓市的杠桿率,普遍偏高。
而且,這兩個城市對金融套路熟悉的人比較多,他們善于利用金融工具理財,估計此前有不少人在做金融套利。
現(xiàn)在國家對“資金空轉”的管控嚴了,套利的錢“收隊歸營”,所以資金總量會出現(xiàn)一次修正。
另一方面,也可能跟GDP統(tǒng)計方式的調整有關,按照以前的統(tǒng)計方式,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款會影響到金融增加值,一些城市為了拉高GDP會鼓勵金融機構擴張存貸款,但現(xiàn)在,存款規(guī)模對GDP的影響較小,地方政府也就沒有動力去鼓勵信貸擴張了。
對比來看,第一個原因應該更關鍵,央行加強對資金空間的監(jiān)管之后,中國城市的資金吸附能力正在發(fā)生微妙變化,營商文化比較激進的高杠桿城市會被打回原形,產(chǎn)業(yè)結構比較實的低杠桿城市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小。
總的來說,觀察一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我們還需要在GDP之外增添其他的一些指標,比如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國際交往、交通樞紐度、本外幣存款等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