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科學|撰文
氣候變化正在重塑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高溫、極寒等極端天氣不斷頻現(xiàn),這勢必會改變疾病傳播格局,加速病原體變異。
2023年,佛羅里達州發(fā)現(xiàn)了4例瘧疾病例,得克薩斯州發(fā)現(xiàn)1例瘧疾病例,這是20年來首次在美國發(fā)生瘧疾局部傳播。
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升高,影響了病原體的傳播格局。至于氣候變化是如何加劇致病性傳染病傳播,我們知道,氣候變化會直接帶來高溫、洪水、干旱等極端氣候。
此前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單一氣候因素中,氣候變暖是影響傳染病最大的因子,其次為降水、洪水、干旱等。
接下來,我們以單一傳染病傳播為例進行分析。2022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田懷玉教授與美國、歐洲合作者共同發(fā)現(xiàn),升溫導致我國海南瘧疾傳播格局發(fā)生了變化。半個世紀以來,海南平均氣溫上升了1.5°C,最低氣溫上升了2°C,氣溫上升改變了當?shù)丿懠布竟?jié)性高峰出現(xiàn)時間。
事實上,氣候變化正在改變人畜共患病的傳播格局。2022年4月,《自然》雜志發(fā)表一項研究顯示,到207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數(shù)千種新的病毒在不同物種間傳播,可能會增加新發(fā)傳染病從動物傳播到人的風險。
所謂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在動物和人之間傳播的病毒、細菌、寄生蟲和真菌引起的疾病。人體和其他動物一樣,體內有各種各樣的病原體,這些病原體可以同時在人體或動物體內存活,因此當我們接觸病原體之后,可能會患上相同的傳染病。
前兩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就與當?shù)厝祟l繁接觸以及獵殺非人靈長類動物密不可分。有數(shù)據顯示,超過70%的新發(fā)傳染病都來源于“人畜共患病”,比如猴痘、新冠等都屬于人畜共患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全球健康學院環(huán)境健康與生態(tài)安全系系主任殷堃表示,“人畜共患病現(xiàn)在實際上占了傳染病的70%以上,以后也可能隨著人和自然界的接觸更為頻繁,這樣的一個比例可能進一步地增加,也增加了傳播和進一步危害的風險。”
氣候變化增加了跨物種病毒傳播的風險。一方面是溫度升高,加劇攜帶病原體的蚊蟲傳播;另一方面,在全球不斷變暖的趨勢下,許多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被擠壓,它們不斷遷徙,尋找新的環(huán)境生存,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風險,為人類健康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
殷堃說道,“一些動物會在氣候變化下生活的范圍會發(fā)生進一步改變,也就是說一些動物和一些其他可能接觸不到的媒介或接觸不到的動物會產生更為密切的交流。交流的過程中,病原的微生物組會發(fā)生協(xié)同的進化。這種協(xié)同的進化包括了對它的侵染的宿主媒介生物發(fā)生變化,比如本來一些媒介生物不攜帶的,可能因為這種協(xié)同進化就攜帶了。”
他進一步補充,“此外,也包括它的毒力可能會發(fā)生變化,比如說本來沒有毒的,然后它現(xiàn)在產毒了,也會影響到一些病原體的傳播。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可以促進病原體的變異,本來像新冠一些病毒可能對人體影響并不大,但后來影響比較大,就會帶來進一步潛在的一些比較高致病性的病原體,一些傳染病的大流行。所以說,氣候變化實際上對傳染病,尤其是我們一些病原體的傳播,還是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前些年,大衛(wèi)·阿滕伯格在《氣候亂季》紀錄片中闡述了氣候變化正在擾動全球千百萬年來形成的氣候格局,比如氣溫、降水、干旱等,隨之而來的是病原體的傳播格局也正在被打破。長此以往,它們將加速向人類以及牲畜傳播,勢必會對整個人類健康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也許下一個大流行就潛伏其中。
創(chuàng)作團隊 深究科學 致謝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 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 素材來源 NOAA、WikiMedia、Pixabay、聯(lián)合國官網、ADC review等
Deep Science預印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