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歷史文化與建筑遺存
晉陽城肇建于東周(公元前497年),廢棄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前后共1476年。從晉卿趙氏開始經營晉陽,歷代政權與北部諸少數民族雜處融合、戰爭撕裂,在滾滾歷史長河中續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以晉陽為中心的歷史,為唐宋時期的國家與社會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基石,揭示了中華文明長時段發展的基本特征。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各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晉陽不僅是這個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同時也為古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晉陽是一座中國北方的古代都市,而研究古代都市,屬于城市考古的內容。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城市多是有城墻的,由城墻圍合起來的空間與布局是古代城市考古所定義的研究內容,一般來說就是城墻內的空間與布局。但是城市以外的空間,如墓葬區、祭祀的祠廟、信仰活動的宗教場所、連接城內的城外道路橋梁,都應該算作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應該算作是城市的景觀。因此,完整的城市考古學應該是以城址、道路交通、墓葬、石窟及相關寺廟為大聚落的綜合性考古,不僅僅關注局部,更需要將城內與城外、地上與地下、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銜接。只有這樣才能系統全面闡釋清楚一個城市在長時期發展變遷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復雜的歷史現象與因果關系。
基于以上的這些認識,促成了我們在更大范圍內整理與研究晉陽古城出土的歷代物質文化資料。把城內城外的資料都匯總在一起,庶幾清楚看到一個相對完整的面貌。比如說,研究古代建筑,更多關心地上建筑遺構,但地上建筑的遺構的生成過程十分復雜,每個單體都凝結了從始建、重建、反復修繕到不斷維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已經看不到一個純粹的完整的早期地上建筑。古代墓葬不一樣,其完整性、真實性保存較好,墓葬建筑的材料、尺度、功能、結構、空間利用以及象征意義都十分明晰。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類別,墓葬建筑不僅填補我們對于建筑史的認識空白,更能夠啟發我們思考更多地面建筑遺構的構成與演化。另外,石窟寺作為獨特的建筑類型,更有其特別的意義。因此,城內的建筑遺存,城外的墓葬、道路、石窟寺遺存及寺廟建筑遺存相互依存,構成城市考古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晉陽古城自1961年首次考古調查以來,發現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21世紀初20余年開展的考古工作,弄清了晉陽古城城內文化層的埋藏規律和遺存保存情況;初步勾勒出城內重要的遺存埋藏區,以及宮城、倉城等重要功能區的范圍;搞清楚現存西城墻的不同段年代問題;發現了一段外城墻;發現了較大規模的建筑群、冶鑄加工金屬作坊、瓷窯遺址等,填補了過去關于晉陽城研究的空白。
晉陽古城城內主要文化層年代有近現代、明清、宋元、晚唐五代、唐早中期、北朝、魏晉十六國、東周漢代。宋元以后的文化層雖然較厚,但遺跡、遺物不豐富,結合歷史文獻看,已經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晉陽城。
晉陽城始建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晚期晉國卿大夫之間矛盾激烈,斗爭愈演愈烈,趙氏選擇了晉陽作為立身之地。趙氏治晉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除東周城墻與建筑基址,最為顯著的是金勝村趙卿墓。
“宮”字瓦當
漢代 太原市迎澤區店坡村東山古墓出土
從公元前246年至劉邦建漢,晉陽為秦國(代)所屬。入漢以后,劉邦居晉陽。公元前196年,劉恒封為代王,都晉陽,發揮戰略區塊優勢,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兩漢之際和東漢以來,晉陽多有外敵來侵,同時,災害嚴重,百姓民不聊生,人口減少,社會經濟受到重創。這也促使政府加強治理,一些重要人物先后經營這里。兩漢四百年,晉陽雖歷經數次政權更迭,但依托于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建設和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晉陽古城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不少漢代遺跡,主要有水井、房址與灰坑,同時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構件。如不同類型的板瓦、筒瓦、瓦當、陶樓模型、花紋磚等。它們的制作工藝都極具時代特色,是研究漢代建筑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城市之外的發現以東太堡墓葬的發現最為重要,墓葬的主人最有可能是代王劉參夫婦。
《晉書·劉琨傳》記載了西晉時期晉陽被嚴重毀棄的狀況和劉琨重修晉陽城的業績,考古發現的很多板瓦和筒瓦時代比較接近,或與劉琨在晉陽的活動有關。十六國時期,氐族人建立前秦,尤為重視晉陽的軍事戰略地位,太元十年(385年)苻丕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即皇帝位于晉陽的皇帝,這是晉陽城市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隨后,后燕成武帝慕容垂遣慕容瓚攻晉陽,慕容氏也經營晉陽多年。
三號建筑基址遺跡航拍圖(上為北)
魏晉十六國時期文化層出土器物延續時間較長,可能從西晉直至5世紀初。遺跡的發現主要集中在三號建筑基址,主要有窖穴、灰坑和墓葬三種類型。建筑構件以磚、板瓦、筒瓦、瓦當、大型石構件等為主。近年來,太原市發現多座魏晉墓葬,有很多都是磚結構多室墓。
北魏平城時期對晉陽來說是相對穩定的時期,沒有經歷大的戰亂,同時也沒有較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見于記載。拓跋氏尤為重視晉陽,北魏遷都洛陽以后,晉陽的政治地位逐漸凸顯。
從史料看,晉陽宮自東魏至五代一直是晉陽城最核心的建筑,也是歷代統治者最重要的辦理政務及生活場所。
進入6世紀,這里先后成為爾朱氏、高氏重要的政治中心,高氏集團對晉陽城市建設做出重要貢獻,使晉陽城市地位成為與都城鄴城相并論的“霸府別都”。東魏時期,高歡在晉陽建“大丞相府”,是“晉陽宮”的前身。我們在二號建筑基址下發現的“興和二年”空心磚可說明晉陽宮形成早于545年。“晉陽宮”竣工以后作為晉陽最主要的宮殿在北齊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北齊皇帝主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其規模較大,是一處多個宮殿組成的宮殿群。《北齊書》對晉陽宮內德陽堂、宣德殿、崇德殿的記載,說明了晉陽宮規模宏大和功能齊備,與都城內宮城區劃基本相同。隋代,晉陽宮再次修建。
長方形空心磚(天保四年故人竹解愁銘記)
北齊 太原市晉源區開化村出土
通過考古發掘研究,并結合《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我們初步判斷,晉陽古城二、三號建筑基址的發掘區域大致位于宮城區,非常有可能在晉陽宮內。過去的考古在這個區域發現了重要的遺址,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遺物。考古發現能夠圍合成兩個閉合的內城,一東一西,西、東內城周長分別與文獻記載的“倉城”和“晉陽宮城”周長相吻合。
唐朝建立后,對于晉陽城的建設使唐代晉陽城格局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武則天時期尤為重視晉陽城,任崔神慶為并州長史,完成了晉陽城三城一體的格局。唐玄宗兩次巡幸太原,改并州為太原府。晉陽城地位凸顯。城市規模達到巔峰。形成一座跨水聯堞,三城一體,周四十二里,東西十二里,南北八里的大都城。安史之亂,社會動蕩,晉陽城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唐末,李存勖等繼續經營太原,晉陽城經歷了長久的戰亂,一直至北宋初年。進入五代,動蕩的形勢,使晉陽城城內建筑更新較快,其建筑質量多不如從前。在宋滅北漢的戰爭中,晉陽城損毀尤為嚴重。
二號建筑基址群,是晉陽城內近年考古最重要的發現。從北朝至五代十國 之北漢,共有五期遺存。疊壓最下層為北朝晚期文化層,在 2012 年考古試掘時,發現有一個建筑基址,其下為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窖穴。二號建筑基址東側發現有建造結構清晰、制瓷工具及燒造種類明確的制瓷作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山西最早的瓷窯。除瓷窯址以外還有建筑遺址,建筑東側有廊廡,廊廡兩側有排水設施。建筑構筑方式與三號建筑基址發現的修葺方式相同。
瓷窯遺址遺跡平面分布圖(右為北)
晚唐五代建筑基址共分為三個時期,最下一層建筑為東西有廊廡的近似四合院模式的院落,已發掘兩進。中期建筑在早期建筑完全廢棄掉重建,方形的平面布局,周邊沒有柱礎石,中間卻有一個較大的柱礎石,推測是一座塔基,中間為塔心石。塔基之上為二號建筑基址最晚期的建筑。
在晉陽城西城部分區域可見考古所揭示的晉陽城被多次灌城的遺跡現象,不過主要的泥沙碎石帶形成于宋滅北漢之后;但揭示的建筑被火燒毀的情況,則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已揭露的建筑基址上,說明晉陽古城內建筑毀棄的原因,更多還是因為火焚。
望柱下柱礎石
五代 太原市晉源區晉陽古城二號建筑基址出土
縱觀歷史文獻關于晉陽城市的記載,我們發現波瀾壯闊的歷史背后的記錄卻只是只言片語,而考古發現的遺跡與遺物卻有海量的信息,只要揭露地表,都會有遺存的發現。這些發現絕大多數又不能與歷史記錄相對應,這是客觀事實,但歷史文獻能帶給我們去了解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語境,這個語境將有助于更好感悟文化遺存的信息。文獻與文物,兩者都不能忽視。
從考古的實景觀瞻歷史,更能為其確證某些歷史史實,生動還原歷史場景,認識文獻之外的社會生活史內容。2011年,我們懷揣著復原晉陽城千年歷史的使命與理想,踏入了晉陽城,十余年的考古工作,使我們的視野由城內到城外,由建筑基址到墓葬,由晉陽到長安、洛陽、鄴城及更多的古代城市,認識到了古代城市對于中國文明構建的重要價值。思路的轉變與視野的不斷開闊是這些年晉陽城市考古帶給我們的最重要收獲。
本文由 樊鑫 楊爍 摘編自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 編 《 晉陽古城建筑遺存 》 之 概述 《晉陽歷史文化與建筑遺存》 。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定價:358.00元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在山西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西街村西的晉陽古城進行了數次發掘,發掘大量的珍貴文物,以及具有建筑格局有明確紀年的墓葬,與古代晉陽城有關,對晉陽城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書將與晉陽古城有關的建筑類文物匯集成冊,展示的珍品文物對說明歷史上晉陽古城的歷史與文化,對說明晉陽城的演變及建筑樣式的轉變,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