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利店之王“賣身” 加拿大巨頭預接手
作者|廖一帆
文章來源|新零售參考
本文經授權轉自《新零售參考》(ID:xlsck360);作者:廖一帆。
便利店是城市脈搏上的一個供給點。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間,便利店已成為市民不可或缺的“朋友”。
說起便利店,我們總是繞不開這家日本零售龍頭的7-11。
作為在全球范圍內擁有8.5萬家門店,光國內就有3400家的便利店龍頭企業,近日卻頻傳即將被收購。
那么,是誰有這么大的胃口能吞下7-11,又是為什么要斥巨資并吞呢?而吞下之后,7-11又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呢?
收購已提案
日本便利店或易主加拿大
近日,有消息稱,日本便利店龍頭7-11將被加拿大便利店巨頭Alimentation Couche-Tard Inc.(以下簡稱ACT)收購。
目前ACT已向7-Eleven的運營公司Seven&i Holdings提出初步收購要約。
而日本便利店7-Eleven的母公司Seven&i也發布公告回應,確認已收到ACT關于收購公司所有已發行股份的保密、不具約束力的初步提案。
最終的收購結果,仍需待雙方協商,才能確定收購。
但是,這一收購消息就已然引爆零售界,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和猜測:7-11一旦易主后,國內的7-11上千家分店是否會受到影響?
而7-11的收購是否也意味著日本便利店之王就此落幕?
先說結論,收購案依然有許多不確定性,所以收購仍在探討中。
有分析指出,當前潛在交易仍存在多重難關。
首當其沖,日本雖啟動外商投資改革,但日企對改革接受程度尚待評估。
其次,交易須獲得日加兩國監管機構點頭,包括日本《外匯及對外貿易法》的嚴格審查。
再者,2023年數據顯示,7-11在美國便利店市場占比14.5%,ACT占比4.6%。
一旦ACT收購7-11,將掌控近五分之一的美國便利店市場,業務規模空前增大,極可能觸發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審查。
盡管ACT或可通過出售部分門店應對壟斷指控,但風險仍存。
此外,就是跨國交易可能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
例如,拜登總統曾反對日本制鐵收購美國鋼鐵,旨在拉攏搖擺州工人選民支持其連任。
日本,尤其東京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圖源:維基百科
據了解,“東京首都圈”總人口3600萬人,也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圈。
由于人口密集,城市化高度發達,經濟水平也位居發達國家行列,因此便利店在日本,無論是密度還是發展水平都尤為突出。
加之當地社會高度強化的服務意識,這讓日本一度成為“便利店之國”。
中國有3400家門店,7-11靠什么打天下?
7-11到底靠什么開了8.5萬家?
新零售參考原因有三。
一靠精而密的選址。
二靠國際共同采購模式。
三靠數字化管理從而精簡選品。
一句話,就是小而精。
在解讀7-11之前,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7-11便利店帝國崛起的歷史。
7-11成立于1927年,最初是位于美國達拉斯的南方制冰公司。
1928年至1946年間,公司名為Tote'm Stores。
1969年,7-11的正式商標表記方式為7-ELEVEn,其中除了結尾的n為小寫外,其余英文字母為大寫。
圖源:7-11官網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7-11最早創辦于1927年,隸屬于美國南方公司。
70年代被引進日本市場,在15年前正式成為日本公司。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連鎖便利店集團。
1974 年,日本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與之達成協議,在日本開設第一家 7-11 便利店。
1991年,日本零售巨頭伊藤洋華堂收購該連鎖店美國母公司 70%的股份。
因此人們通常認為,就是伊藤洋華堂將7-11 打造成了一個商業帝國、全球品牌。
2005 年,伊藤洋華堂更名為 7&I控股公司。
所謂的7-11,其實也是該便利店的營業時間,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一點。
據了解,此種設計的原因,是在華人地區(尤其是中國臺灣)的民間說法是因為風水玄學,因為大寫N的最后一劃為往外,表示會將錢財散出去,而小寫n的結尾為往內,表示會吸引錢財進來。
不過官方說法則表示此設計在南方公司時期就已經存在,而當初設計者只是因為美觀問題才創造出此商標。
截至2024年1月,7-Eleven全球門店總數達84,500家,分布于全球多個國家與地區,包括美國、韓國、挪威、瑞典、丹麥、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越南等地。
圖源:維基百科,7-11全球分布狀況
7-11與全家、羅森 、Circle K等便利店互相競爭。
然而,小而精的店面是如何干成便利店之王呢?
其一,選址上,7-11 采取了“密集選址戰略”。
這一策略基于一個簡單而深刻的理念:便利店的價值在于其便捷性,而便捷性的關鍵在于店鋪之間的緊密距離。
在眾多零售業態中,便利店顯得小巧玲瓏,因此,為了擴大商業輻射范圍,密集分布成為了不二之選。
這一戰略的實施,讓消費者驚喜地發現,每隔15分鐘就能遇到一家7-Eleven。這不僅提升了顧客的滿意度,也顯著增加了7-Eleven的營業額。此外,密集選址還帶來了以下幾大益處:
首先,它緩解了物流配送的壓力。在同一個區域內,眾多店鋪的集中分布,使得批發商能夠實現集中送貨,從而大大節省了配送成本。
其次,這種布局在無形中增加了對競爭對手的威懾力,提高了他們進入本區域的難度。
因此,7-Eleven 也可以借此策略,大膽進入競爭對手的地盤,通過密集選址,逐步在對手的領地中占據一席之地,最終實現反超。
其二,供應方面,獨創了共同采購體系。
7-Eleven憑借其在全球多個國家的廣泛布局,有效運用國際共同采購策略,以及相互介紹廠商的機制,顯著降低了商品采購成本。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效率,還催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品。
例如,中國臺灣的統一超商借助菲律賓7-Eleven的橋梁作用,成功引進了菲律賓當地生產的芒果干。
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臺灣地區市場的商品種類,還促進了兩地間的經濟交流。隨后,中國香港也緊跟步伐,引進了這款特色商品。
此外,7-Eleven還通過國際共同采購的方式,為店內提供的購物袋降低了成本。
同時,這種方式匯聚了多個地區的采購力量與渠道,實現了成本的最優化。
圖源:香港西灣河門店
其三,精簡的SKU,全靠POS系統。
收銀員是什么時候開始用POS機的?
7-11自1981年起便領先部署POS系統,利用數據分析精準掌握銷售動態,迅速淘汰滯銷品,引入熱銷品,實現精準配送。
7-11門店普遍面積為百平方米左右,要在有限空間高效銷售約3000種商品,必須執行嚴格的庫存管理。
為維持最低庫存同時確保不缺貨,7-11強制供應商實行小額多頻配送,豐富貨品種類,達成“即時補貨,零庫存”目標。
然而,7-11并未止步于此,改革原有幾家大供應商壟斷配送的模式,納入所有意向合作供應商,共同構建物流配送體系,成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立,確保了高保鮮需求商品一日三配。
可以說,高效的物流體系帶來豐厚營業利潤,背后都離不開信息系統的強大支撐。
小超市
也能闖出大天下
在過去的兩年中,零售行業整體銷售額雖呈下滑趨勢,但以7-11為代表的便利店卻異軍突起,尤其在一線城市的擴張速度,更是如雨后春筍。
就像前文所介紹的,在零售業的激烈競爭中,7-11憑借數據化的革新態度靠著不大的店面打出了屬于便利店的一片天。
不僅持續優化其供應鏈管理,以確保商品供應的及時性和穩定性,而且在店鋪運營的標準化方面下足了功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7-11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嚴苛的標準化要求。
據了解,全球超過7萬家門店,無論是門頭設計、室內裝修風格、陳列道具的制作,還是廣告物料、產品包裝,無一不遵循統一的標準色彩、材質和規格尺寸,這一切都旨在打造出一種統一而鮮明的品牌視覺營銷效果。
此外,它會根據季節的變化推出應時的商品和促銷活動,比如冬季的關東煮暖心又暖胃,魷魚飯團更是美味又營養。
有消費者表示,近兩三年,細心觀察過,新開店鋪最多行業屬于餐飲、茶飲、美容、理發、寵物店,關張最快的當屬餐飲,有些店鋪最快只一個季度便關門了。
而近4年,存活最好的當屬各種類似711的便利店。
誠然,7-11的常青也是因為7-11堅持維系顧客忠誠度。
打造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會員體系,通過積分獎勵、優惠券發放等多種手段,巧妙地增強消費者的粘性。
圖源:7-11小程序
基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7-11能夠對不同消費者群體進行精確的營銷推送和個性化的優惠服務。
然而,新零售參考也了解到7-11的店員待遇。
711便利店員工的基本工資按照不同職位和工作年限進行區分,新員工的基本工資在每小時25元,而經驗豐富的員工可以達到每小時30元以上。
也會根據員工的工作表現,發放績效獎金,績效獎金的數額取決于員工的工作表現和店鋪的整體業績。
當然,也有在吐槽待遇與工作量的聲音。
圖源:小紅書
百業皆辛苦,身體健康最重要。
大家平常會逛7-11嗎?
相比便利蜂、羅森便利店等,您更愛哪一個便利店呢?
您認為7-11會落入加拿大零售巨頭手中嗎?
01
● 獨家:內部人員還原蕉下裁員風波
02
● 山姆前置倉模式大拆解
03
● 盒馬加碼9.9元精釀啤酒
04
● Costco在等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