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聯被譽為小鋼炮,是一位戰功赫赫的猛將。他在建國后擔任炮兵司令員。不過到了1959年,沈陽軍區司令員鄧華因為廬山會議受到牽連被撤職,取而代之的就是陳錫聯。
此后,陳錫聯長期擔任沈陽軍區司令員,一直到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他才去了北京軍區。
在此期間,有多為副司令員和他搭班子,其中有三位,在此后也都出任過大軍區的司令員。那么,他們三位都是誰呢?
第一位曾思玉
1930年,19歲的曾思玉參加紅軍。他歷任副班長、連政治委員、團代理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司令部通信主任、參謀、科長等職。
抗戰期間,他也擔任過旅政治委員、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到了解放戰爭,曾擔任華北軍區4縱司令員、第19兵團64軍軍長等職。
建國后,他參加了抗美援朝,回國后去了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調任沈陽軍區。曾思玉在沈陽軍區最初是擔任參謀長,從1959年10月開始,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然而在1967年7月的時候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被撤職,曾思玉臨危受命,被任命為軍區司令員。
1973年,為加強軍隊建設,毛主席下令“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曾思玉毅然領命,同楊得志對調,開始擔任濟南軍區司令員。
第二位蕭全夫
蕭全夫出生于安徽金寨,當土地革命的風暴席卷他的家鄉時,年紀尚小的他便踴躍投身于革命洪流中,還參加了紅軍游擊隊,每戰沖鋒在前,英勇無畏,很快由戰士成長為班長,后來,更是被調去擔負警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等首長的任務。
抗戰開始后,他跟著詹才芳深入敵后,參與積極探索敵后辦學的路子。到了抗戰末期,他已經出任冀熱遼軍區第十七軍分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期間,蕭全夫歷任冀東軍區第十三旅旅長、獨立十一旅旅長。此后,他又升任師長。并且隨部一路南下參加了解放中南、華南的戰斗。
建國后,他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四十六軍軍長,率部入朝參戰,是志愿軍最年輕的軍長之一。回國后,去了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去了沈陽軍區,歷任沈陽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在這期間,他還參加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更是奉命出任前線總指揮。
1980年,蕭全夫任烏魯木齊軍區司令員,這個時候的烏魯木齊軍區還屬于大軍區。
第三位江擁輝
江擁輝14歲便開始參加革命,還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抗戰爆發后,他被編入八路軍,任八路軍第115師保衛局巡視員,后隨部支援山東,到了1944年,他已經是濱海軍區十三團團長了。
抗戰勝利后,他去了東北,任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1師師長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112師師長,期間立下了不少功勞。
建國后,他已經擔任了38軍副軍長,駐扎廣西剿匪。然而,隨著朝鮮局勢的變化,他參加了抗美援朝,梁興初被調走后,他便就任萬歲軍的軍長。
回國后,江擁輝在沈陽軍區擔任要職,1964年,江擁輝擔任沈陽軍區參謀長,成為陳錫聯的助手。兩年后,他升任沈陽軍區副司令。
1983年,中央任命江擁輝擔任福州軍區司令員,在他擔任福州軍區司令員兩年后,軍委實施了百萬大裁軍,福州軍區與南京軍區合并,江擁輝也成為福州軍區最后一任司令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