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山東古村不多,截至目前才11座,第一批名單中山東一座也沒有,第二批名單中山東只有一座,就是章丘市官莊鄉的朱家峪村。朱家峪村作為最早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山東古村,這里不僅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而且從斯琴高娃主演的《紅嫂》開始,到電視劇《闖關東》《靠山》《永遠是春天》,數十部影視劇在此取景,同時還是國家4A級景區,那么這座古村到底如何,不妨一起去看看。
朱家峪村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原名城角峪,后改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氏家族先祖朱良盛自河北棗強縣遷此定居,因朱系國姓,與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
朱家裕村是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是章丘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山東省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村是收門票的,40元每人。
進村是一條300多米長的雙軌古道,所謂雙軌是石板路分為上行和下行,和我們今天的雙向兩車道一個意思,設計理念有點超前。
進入古村前,有一座高大的建筑,叫做闖關東文化展覽館。電視劇《闖關東》劇中一句臺詞“俺是章丘朱家峪的”,朱家峪一多半人家的祖輩都有過闖關東的經歷。
作為當年“闖關東”出發地之一,朱家峪村民主要以打鐵謀生,大多數通過“打行爐”闖關東,一路走一路打鐵,一直闖到東北,然后再一路打回來,兩三年來回一趟。
看完闖關東文化展覽館,了解了闖關東的歷史,然后順著石板路走過文昌閣,才算真正進入了古村。
進入了古村,也就是進入了石頭的世界,這里路是石頭鋪的,橋是石頭架的,圍墻是石頭壘的,房子也是石頭建的。
能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很多都是尊師重教,朱家裕也不例外,清代的朱家裕出過“一門三進士”,20世紀初,朱家峪便率先開始了新式教育,1932年,開明人士朱連拔、朱連弟創辦了朱家峪女子學校,設一個班,學生廿余人,孫吉祥(女)為先生。
后來朱家峪村又開辦了山陰小學,校門仿照黃埔軍校校門所建。清末至民國年間,村里私塾達到17處,先后有文峰小學、女子學校和山陰小學各一處,全村教師120余人。
沿著村中的石板路繼續前行,村中有一條小溪,枯水期已經干涸,溪上一座座石拱橋,古樸而堅固,據說村中有大小石橋99座,不過我并沒看到這么多,9座10座還是有。
村中還有一座朱氏家祠,北方的祠堂比較少見,和南方的祠堂相比,顯得非常簡單而樸素,據介紹,祠堂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復修于民國廿六年(1937年)。
村中最古老的民居叫做朱氏北樓,建于清嘉慶初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一位羊倌所建。?
朱家裕村依山而建,富有的人家進出乘坐著牛車和馬車,于是便有了這些直通各家各戶門口的石板路,石板路石頭房古樸而自然,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村中有幾家飯店,這家砂鍋燉雞看起來不錯,還有一些村民賣點冷飲小吃什么的,想買一瓶冰鎮飲料,卻發現家家的冰柜都是沒插電的擺設,可見游客還是比較少,村民的生活也不夠富裕。
村中的舊宅大槐樹等,都是影視劇中的常見場景,電視劇《闖關東》就曾在此取景。
個人覺得村中最古樸,最有特色的還屬康熙年間的“立交橋”,立交橋的功能是橋上可以走人,橋下可以泄洪,在沒有洪水的時候橋下也可以走人、走車。
立交橋分東西兩座,東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西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均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橋身全用小型青石疊砌而成,歷盡風雨雪霜,依然原貌,被專家譽為“現代立交橋的雛形”。
作為山東省最知名的古村之一,朱家峪先民們就地取材,全村以石頭打造,村莊古樸自然,歷史悠久,且保存比較完好,是濟南乃至山東省內一座典型的古村落。不過和南方和山西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相比,朱家峪村顯得相對粗獷且簡陋,少了幾分精美與雅致,民居和宗祠都比較簡單,極少木雕石雕和彩繪等等,這其實還是和村莊的富裕程度有關,南方和山西那些精美的古村落,歷史上都出過達官貴人或者大富大貴,才有錢修建得那么氣派,而朱家峪的祖先們窮到要去闖關東,當然也不會有錢去修建雕梁畫棟的建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