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并提出機構和編制精簡的明確要求。為期一年回頭看,各地都紛紛亮出了改革成果。近日看到某省公布的《2023年度經濟體制改革十大案例》之一的成果中顯示,其省級事業單位精簡60.7%,撤銷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事業單位以及“空殼單位”137個,事業編制精簡46.9%,廳級領導職數精簡9.3%、處級領導職數精簡25.5%;市縣納入改革范圍的事業機構精簡44.3%,事業編制精簡23%,其中全額撥款事業編制精簡13.7%。可謂精簡成效顯著。
改革實現成效固然可喜,但在機構“瘦身”同時更要確保“健身”,避免出現 “從有人無事干,到有事無人干”的矯枉過正現象。各單位在推行機構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確保穩字當頭,量身定制配套機制,充分風險評估和預控舉措,避免所謂斷崖式、易反彈式或此消彼長的精簡分流。結合筆者近幾年參與改革實踐總結,分享幾點有助改革落地的配套舉措和保障機制:
1.健全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 優化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制度,澄清各行政層級權責邊界,全面構建科學化決策權限體系和流程制度體系。按照“管住控好、放權到位”原則,深入推進簡層放權,著力構建扁平化、高效化的工作模式,發揮“小機關、大服務”職能作用,進一步提升組織運行效率。
2.提升職能管理和服務效能。各事業單位要充分發揮改革引領示范作用,逐級貫徹和好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機構精簡后,對于上級要求必設的職能可實行“一個機構、多個牌子”和“一個團隊、多項職能”的組織模式。在內設機構設置上,堅持職能相同相近則合并合署、職能弱化交叉則撤銷劃出,切實消除“小散弱”現象,確保機構總數只減不增,最大限度的資源整合、增進協同,提升綜合管理和服務效能。
△ 圖 / Lukas Blazek
3.優化崗位設置和定編定員。堅持“因事設崗、按需定編、人崗適配”的原則,明確崗位職責和任職資格,科學合理設崗定編,優化人員配置。在總量控制基礎上,壓減崗位和人員數量,以盤活人員存量、優化人員增量、提升工作和服務質量。
4.建立和完善績效考核模式。針對事業單位績效考核“組織難、量化難、運用難”和工作業績“不直觀、不及時、講不清”的痼疾,要創新思維,探索先進績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譬如,可嘗試建立積分制績效考核模式,讓能者多勞、工作亮點多的干部多積分;慢作為、工作亮點少的干部少積分;不作為、無工作亮點的干部扣積分。同時,可定期公布積分榜,切實做到考核結果差異化、透明化,有效避免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充分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
5.進一步加大末等調整力度。通過日常考核積分,年度工作述職、民主測評等,綜合評定出年度干部考核結果,并按強制比例劃定考核等次,原則上末等次的占比不得低于5%。同時,根據崗位人員編制壓減目標,結合年度綜合考評等級情況,可重點針對考核末等次人員進行優化調整。
6.暢通人員壓減退出通道。鼓勵各單位建立虛擬人力資源中心,針對本單位被優化調整的人員,可先納入人力資源中心待崗再培訓。當單位內部有崗位空缺時,可優先從人力資源中心待崗人員中擇優選聘。同時,對缺少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可采取派駐交流、基層掛職鍛煉等方式拓寬和暢通人員退出通道。
總之,機構和編制改革,要“瘦身”更要“健身”!兩者要相結合,堅持長期主義,切實把該精減的堅決減下來,該加強的大力加強上去。機構改革非一日之功,持續堅持方見成效!合易咨詢愿持續陪伴改革前行!
大家有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作者/編輯:合易咨詢(heyeehr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