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群雄割據中,薛舉自稱秦帝,占據隴西,一度打敗過李世民。
李軌占據河西,自封涼王成為一方諸侯,后被唐朝招安封為涼王。
二人皆因野心和軍事才能崛起,最終為何守不住基業(yè),我們來一步步解析。
原文賞析:
稱秦者一,
史略:薛舉,初為金城校尉, 大業(yè)十三年,劫金城令郝瑗發(fā)兵,自稱西秦霸王,襲取枹罕、西平、澆河三郡, 未幾,盡有隴西之地,稱秦帝,遣其子仁杲圍天水,克之,自金城徙都之。唐武德元年陷唐高墌城。 舉旋卒,子仁杲立,居于折墌城, 兵敗為唐所滅。
稱涼者一,
史略:李軌,初為武威鷹揚府司馬。大業(yè)十三年,起兵稱河西大涼王,襲取張掖、敦煌及西平、枹罕諸郡, 于是盡有河西之地。武德元年,唐遣使招之,拜為涼州總管,封涼王。既而自稱帝。二年,唐遣其將安興貴襲執(zhí)之,國滅。
【譯文】隋末自稱為秦的政權有一個,即薛舉。
薛舉最初擔任金城(甘肅蘭州)校尉。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他劫持金城令郝瑗,發(fā)動兵變,自稱為西秦霸王,奪取枹罕、西平、澆河三郡。
不久,薛舉完全占據了隴西地區(qū),自稱為秦帝。他派兒子薛仁杲圍攻天水,并攻克該城,從金城遷都到天水。
唐武德元年(618年),薛舉又攻陷唐高墌城。沒過多久,薛舉去世,其子薛仁杲繼位,居住在折墌城(甘肅涇川縣),后來薛仁杲兵敗被唐軍消滅。(李世民率軍堅守高墌,相持六十余日,薛仁杲軍糧盡,其將梁胡郎降唐,諸將各懷異心,李世民乘機攻擊,大敗薛仁果于淺水原,擒薛仁杲斬于市,史稱淺水原之戰(zhàn)。)
自稱為涼的政權一個,即李軌。
李軌最初擔任武威鷹揚府司馬(相當于地級市部隊參謀長)。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他起兵自稱河西大涼王,奪取張掖、敦煌及西平、枹罕諸郡,完全占據了河西地區(qū)。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派遣使者招安他,任命他為涼州總管,封涼王。不久,他自稱皇帝。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派遣將領安興貴勸降他,安興貴勸降無效,和其弟戶部尚書安修仁密謀,勾結胡兵發(fā)動兵變,李軌見大勢已去,攜同妻子登上玉女臺,飲酒告別,之后被俘,送往長安與諸弟、諸子一同問斬。
端倪解析:
薛舉是一個勇猛的武士,善于騎射,家中財富豐厚,還喜歡交朋友,因此在隋末的北方邊地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在隋末各地大亂的時候起兵,開倉救濟災民。他的軍隊在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出強大的軍事實力,所向披靡,因此能很快占據隴西地區(qū)。
不過薛舉的統(tǒng)治不長久,他在與唐軍的戰(zhàn)斗中,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在準備進攻長安時,他突然病逝。他的兒子薛仁杲繼承了他的位置,但很快就被李世民消滅了。
李軌和薛舉同年起兵反隋,他的起兵主要得到了當地幾大豪族的支持。
李軌在起兵時,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他并沒有像其他反叛者那樣殺盡隋官,分其家產,而是選擇了以謝統(tǒng)師為太仆卿,韋士政為太府卿。
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他的敵人,為他的割據贏得一定支持。
李軌占據了河西五郡之地,但拒絕向唐朝稱臣是他快速失敗的主因,
李軌本人不具備治國才略,他的政權也是曇花一現(xiàn),狂妄稱帝,轉勝為敗,招致殺身之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