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自然的韻律中,雖道盡了蜉蝣個體的渺小——僅約2厘米長,卻未言及其集體展現的壯麗景象。
“湖南一橋上蜉蝣鋪天蓋地如下雪”又登上熱搜,每年9月份左右,湖南某些區域的蜉蝣就會如約而至,蜉蝣群大量出現,這次是出現湖南漢壽縣沅水大橋上,蜉蝣漫天飛舞,據估算,這次出現的蜉蝣比往年的更多,數量至少達10億只以上。
蜉蝣之潮,如冬日初雪般覆蓋了橋面,它們在路燈與車燈的映照下翩翩起舞,卻也因“朝生暮死”的特性,在短時間內留下了綿延數百米、厚達5厘米的蟲尸之路。當車輛開過,車胎呈黏稠狀,加上視線受阻,輪胎打滑,已經造成好幾輛現出打滑的情況。
當地有關部門,迅速組織出動了20多個交警、近10臺警車、4臺沖洗車和2臺鏟車,還有聯合其他部門一同清理了幾個小時,最終于凌晨2號1時許通車。蜉蝣群造成了一定的交通阻塞,還出現了交通意外,但幸虧未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交通已恢復正常。
蜉蝣為什么會大量出現?
每年都是這個時候,蜉蝣的集體涌現,究竟是何緣由?答案深藏于其生命的循環之中。作為對繁殖季節的精準響應,蜉蝣群在春秋兩季,尤其是夜間,會進行大規模的羽化與飛行,以完成交配與產卵的神圣使命。
在繁殖期的蜉蝣,會進行大規模的飛行活動,雖然這種行為可能會對人類活動造成一些困擾,但是蜉蝣本身并不攻擊人類,也不會對農作物造成破壞;因為蜉蝣成蟲的進食器官已經退化,它們不再需要攝取食物,因此蜉蝣它們會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繁殖和交配中。這一過程,雖偶爾給人類生活帶來不便,卻是自然界生態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蜉蝣的群體飛行是一種正常自然的現象,對人體無害,但我們還是需做好防護措施;經過有蜉蝣群的地方時,應該減速慢行,并及時清理路面上的蜉蝣尸體,以避免發生交通意外。
為什么不提早干預蜉蝣?
蜉蝣的大量出現也帶來了一定的危險性,雖然它們不攻擊人類,但它們在夜間出沒,大量的蜉蝣圍繞路燈飛舞,或在車輛的燈光前亂飛,可能會阻礙光線,降低能見度,從而引發交通事故。
那為什么不提早干預蜉蝣?首先蜉蝣其在生態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對水體污染高度敏感,包括水體富營養化、酸化、有害藻華和殺蟲劑等;因此,如果水體受到任何污染,蜉蝣將無法生存,它們的存在也成為評估水體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蜉蝣不是害蟲,蜉蝣成蟲不吃農作物,對農作物無害;還有蜉蝣對水體和保持生物多樣性有益,蜉蝣幼蟲、成蟲等都是魚類、蛙類的食物來源,蜉蝣大量出現,標志著周圍的水質很好,所以不能進行人為的干預和防控。
關注六維自然 順其自然認識大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