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車主,平時開車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撞壞了路邊的警示棒、欄桿等等,自然,我們需要賠償。
賠償是應(yīng)該做的,但如何定損,這一直以來頗具爭議。
近日,寧波一車主,在街道上行駛時,不小心撞壞了一根塑料警示棒,結(jié)果被相關(guān)公司索賠900元。
車主也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事情,認為這一根塑料棒要900元,實在有些貴的離譜,于是上網(wǎng)搜索了一下同款,結(jié)果大吃一驚——居然只要7.5元一根。
誠然,在維修時,需要出人工成本,但翻了一百多倍的價格,真的不是在“宰”嗎?
事情曝光后,街道工作人員對此回應(yīng):“系第三方公司的理賠員,已經(jīng)被嚴(yán)肅處理——調(diào)崗降職、已取消對車主的索賠,且拆除了被撞的警示棒”。
不敢想象,該車主或許并不是第一位被索賠的人,撞壞一根塑料警示棒,需賠償900元,如果一不小心撞壞路邊欄桿,豈不是半年工資都不夠賠?
如何定損,讓價格透明化,而不是某些企業(yè)、個人張口就來,這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方向。
對此,你們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