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原圖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轉載!
副業生產——編制竹席 1950年 岳國芳攝
災區婦女將紡成的棉紗和織成的布拿到合作社來換棉花并領取工資
1949年,中國不少地區連續發生災荒,春旱不雨,夏初蟲、雹二災交并發生,夏秋二季陰雨連綿,……唐山專區是災情較重的地區,淹沒土地達78萬畝,受災人民達270萬人,波及村莊810余個……唐山專區政府發動干部千余人,研究救災的辦法……除將撥來救濟糧分發給災民外,并組織災民從事副業生產。
1951年 宋克章攝
河北饒陽縣五公村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副業之一是油坊,他們把油坊的盈利投到農業生產中去。
1952年 毛松友攝
河南魯山縣馬樓鄉蘇殿選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了“包工制中合理使用勞動力”的問題,先由評工委員會把要做的活評定分數,再由全體社員按勞動能力合理的分組、包工,副業則按件計工。
1953年 盛果攝
養兔是一種副業生產。這是北京德茂國營農場的養兔女工正在拉“安古拉”種兔毛的情形。
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區各族人民1953年從事副業生產的收入達14億9千多萬元。
豬場技術員在向前來參觀的農民介紹用科學方法養豬的好處 1954年 涵猷攝
養豬是浙江省農民的一項重要的副業生產。為了提倡發展養豬業,推廣科學的養豬方法,國家在金華興建了——地方國營金華豬場。
1954年 盛果攝
河北滿城縣要振聲農業生產合作社組織的冬季副業生產隊,設有油坊加工、木廠、豆腐作坊等。
楊春敬攝
浙江馀姚縣從事這種副業生產的有19000多人,在政府的領導下已經組織起來成立了草帽加工場和許多生產小組。1955年生產出口的草帽即可換回2000多噸鋼材或3700多噸肥田粉。
1956年 孫忠靖攝
四川簡陽縣射洪鄉解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將具有專門技能的社員分別組織了打魚、管理果樹、縫紉、泥木工等11個專業性質的副業生產小隊和小組,每年可為社增加7萬多元收入。
1956年 姜國憲攝
陜西華陰縣中蘇友好農業社開展做粉條、養豬、養雞等多種副業生產,在夏收前的兩個月里,合作社用副業生產收入的1900多元分配給社員,解決了社員所需要的零花錢。
1957年 蕭述綱攝
哈爾濱市的東北建筑第三公司職工家屬集中在一起成立了裁縫學習互助組,家里的衣服全部由自己做,并且接受附近零活。這種副業生產每人每月可以有十多元的收入。
1957年 劉心寧攝
過去,(湖北南漳縣沐浴鄉前進農業社)社里發放副業款太遲,有時半年或一年才發一次。現在規定每兩個月發一次。這是社員們在領副業款。
黃池軒攝
河南固始縣七一人民公社七一生產大隊,發展副業有成績。1959年,這個隊僅集體飼養的家禽已發展到2萬多只。還大力發展了養魚,魚塘從去年的幾百畝已發展到5千多畝,養魚20余萬斤,繁殖魚苗20多萬尾。
謝浩忠攝
云南宜良縣圭山人民公社,1959年是副業大發展的一年,社員們開發了林木,大挖藥材和采集野生作物,一月到十月中旬就收入了41萬6千3百多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