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一種高發且普遍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發生在油脂分泌旺盛的地方,如面部、頭皮、前胸、后背等區域,并累及毛囊皮脂腺,中醫稱之為“面皶”“面皰”“粉刺”“肺風粉刺”等。它多發生于青春期,也見于成年人,甚至伴隨人直至中年。痤瘡反復,遺留瘢痕,嚴重影響患者的容貌和心理。發生痤瘡的原因非常復雜,西醫認為是由于皮脂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激素水平異常以及不規律作息、不規律飲食、情緒異常、環境異常所引起。中醫治療痤瘡歷史悠久,認為其病因病機不盡相同,包括外感風寒、陽氣內郁,飲食不節、脾胃濕熱,肺經血熱郁滯等。
對于痤瘡的治療,西醫治療手段為抑菌消炎,淡化痘印,修復皮膚。常用藥物有維A酸乳膏、阿達帕林凝膠、激素類藥物以及外用抗生素等。中醫在治療中多選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清熱燥濕的藥物。
痤瘡屬于中醫瘡瘍的范疇,根據表現不同,分為陰瘡、陽瘡。痤瘡最常見的病因是熱毒,濕熱郁滯體表,重濁難除,濕熱體質人群易發病,熱為陽邪,易襲陽位,所以常以面部為主。中醫又認為濕與脾、三焦有關,脾主運化水濕,脾不運化則水濕內停,三焦是氣化及水液的通道,三焦不通則水濕不行。因此治療痤瘡可以從“外散表,內運脾,開三焦”的思路入手,切不可只用寒涼之品。如屬于陰證、病程較長的痤瘡,一味地用寒涼藥清熱則易傷及脾胃,也不能從根本上祛除濕邪,臨床上收效甚微,易復發。一些頑固性痤瘡患者,常規治法不易取效,患者久病虛寒,氣化無力,或寒凝血瘀,經絡阻滯,常規治法或許在一開始有效,久服則會療效不佳。當常規治法難以收功時,可考慮使用陽和湯?,F將筆者用陽和湯治療痤瘡驗案一則整理分享如下。
任某,男,21歲,2023年5月6日就診。面部痤瘡2年余。刻下:面部較多痤瘡,伴暗紫色痘疤,觸之不痛不癢,無白色汁液流出。面色暗黃無光澤,背部可見較多暗紅色斑點,手腳冰冷,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長。舌淡暗,苔膩,脈沉細。
診斷:肺風粉刺(寒凝痰瘀證)。
治法:溫陽祛寒散結。
處方:炮附子12g,熟地黃15g,細辛3g,炙甘草12g,生姜6g,大棗6g,蜜麻黃3g,鹿角膠3g,炮姜15g,肉桂6g,炒芥子3g,苦杏仁9g,陳皮10g,砂仁6g,人參3g,黃芩6g,郁金6g。6劑,顆粒劑,水沖服,日1劑,早晚分服。
5月12日二診:面部痤瘡顏色變淡,未見新發痤瘡,后背部斑點顏色變淡,守原方加減,定期復診。
3個月后痤瘡大面積消退,面色轉為紅潤有光澤,四肢溫暖,納眠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陽和湯為溫里劑,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鹿角膠補腎助陽,兩者合用,溫陽養血,共為君藥。佐以麻黃宣通經絡,與其他藥配伍,開腠理,散寒結,引陽氣由里達表,通行周身。全方補血與溫陽并用,化痰與通絡并行,益精氣,扶陽氣,化寒凝。
筆者認為,臨床治療痤瘡時一定要分清陰陽,不可忽視陰證的痤瘡而只用清熱藥,這樣只會南轅北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