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書店舉行的“明亮的對話”辯論活動,有兩場非常有趣,主題也有接近性。
一場是在七夕節。書店外的小舞臺,被臨時租給一個交友網站搞線下活動,他們設備先進,游戲設置也很精巧,但是參與者不多。
而在書店和咖啡吧臺中間的過道,幾十個人正在辯論“一個人可以養老嗎?”兩邊的活動構成某種有趣的互文。
我注意到,正方(認為一個人當然可以養老)包括支持正方但沒下場辯論的,以年輕女性為主。
她們的重點不是參加“辯論賽”,而是在表達自我。我觀戰的那一會兒,反方(認為一個人不可以養老,所以……)表現更成熟,更有邏輯,但是正方似乎更“熱切”。
第二場是昨天的,“我們是否還需要生小孩”,我在河南老家,據說反方(認為不需要生小孩)一辯、二辯、三辯全都是年輕女性。
我猜,她們未必都是堅定的不生育者,而是主張“可以不生”“不需要”,也就是一種真正的生育自由。
上野千鶴子在一篇文章中談到,所謂生育自由,就是女性生育的自由——生與不生的權利掌握在女性手里。也許在這樣的辯論中很明晰地表達了出來(可惜沒在現場)。
這兩個辯論都成為女性表達的舞臺。其實內在邏輯是一樣的:女性正在準備“一個人養老”,掌握是否生育的主動權——她們做好了準備,“一個人”。
作為男性,不得不為她們贊嘆,并且感受到一種力量。
其實不光是和自身處境有關的話題,即便是看上去乏味、枯燥的公共議題,參與討論的女性也比男性多。
前不久參加《故國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討論會,不管是參加者還是發言的人,女性都比男性多。
2019年的時候,我有一次在新山書屋的二樓喝咖啡,那里靠窗位置有一排座位,一共17個位子,全部坐滿,有16個是女生——那個男生是來陪女友自習的。
當然,這不足以得出過于樂觀的結論。書店和公共空間女生更多,也許反映出她們在城市感受到的壓力更多,她們必須關注“自我成長”。
男人們去哪里了?這當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更多是在玩游戲或者打麻將,這背后更傳統也更有權力感的社會生活。
但是,至少在成都,女性正積極地投身于公共生活,這是一個事實。她們是熱心提問,參與辯論,并且試圖在公共空間構建一種新的倫理。
女性不但更有愛心,更關注他人的痛苦,也更有行動力,大多數時候,她們也更勇敢。在公共空間,她們更容易找到同類,構建一種新的團結——甚至不需要男性參與。
作為男性,認識到這一點,感受當然是復雜的。但是這也是一個機會,你可以重新學習,至少獲得一個反思的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