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這個字指幸福快樂,中國人很喜歡把這個字貼到門上,貼倒了代表‘福到了’。”2017年,“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非洲組決賽的一字沖關環節,趙之行抽到了“福”字,他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細致觀察引得現場一片贊嘆。在隨后的總決賽中,他代表蘇丹、代表非洲闖過重重關卡,最終奪魁,成為首位獲得“漢語橋”全球總冠軍稱號的非洲選手。
時隔七年,趙之行作為冠軍團成員,來到福氣滿滿的福建,與“漢語橋”再續前緣。
起而行之,行進致遠
趙之行的中文學習之路始于家人的鼓勵。他的母親是蘇丹喀土穆大學中文學院的院長,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情與敬仰,而父親也因職業關系與中國有著深厚的聯系。“考大學的時候,媽媽鼓勵我學習中文。她認為這不僅能幫助我了解不同的文化,還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趙之行回憶起他在中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笑著談到最初的發音困境。記得第一次背誦課文時,他在老師辦公室站了五個小時,僅僅為了糾正一個“雨”字的發音。雖然常常感到挫敗,但在老師和家人的鼓勵下,他堅持了下來,并逐漸在發音和表達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份堅持不懈的精神,讓他在中文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有句名言:“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漢語橋”比賽結束后,趙之行申請了孔子學院獎學金,他遠赴中國,在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繼續進修中文。
留學期間,他喜歡和同學們一起探索中國的各個角落,從北京的現代都市風貌到古老的小鎮風情,他都沉醉其中。“有一次,我在古鎮迷了路,被一個熱心的大爺請到他的茶館里,一邊喝茶一邊聽他講述古鎮的歷史,最后還帶我參觀了一些不對外開放的古建筑。”這些難忘的經歷加深了他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中文之“橋”,發展之“橋”
畢業后,趙之行回到蘇丹,在孔子學院擔任中文老師,“反哺”中文課堂。現在,他在一家中國頭部手機品牌的中東非地區部工作,在跨文化的工作環境中,他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梁。
例如,在一些商務合作中,當外國合作伙伴對中方同事的含蓄表達感到困惑時,趙之行就會及時介入,幫助雙方消除誤解,推動合作順利進行。這種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和溝通能力,正是他在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時所積累的寶貴財富。
再次站在“漢語橋”的舞臺上,趙之行的身份已從選手轉變為出題官。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給選手們出了一道關于“菌草”的題目。
“之前在中國留學的時候我曾經聽說過中國的菌草技術,當我回非洲的時候發現這個技術也來到了我們非洲。”趙之行說,菌草技術已經幫助非洲許多農民走出了貧困,有很多年輕人,甚至是婦女都能夠用菌草來創業,比如在盧旺達,在南非,已經有數萬人的生活因菌草而改變。
“小小一株草,情接萬里長。”趙之行也將繼續保持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探索,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談及重返“漢語橋”的感受,趙之行表示既懷念又激動,“看到在場的選手,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那種緊張感又回來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趙之行借用李白的《將進酒》,鼓勵選手珍惜當下、盡情享受人生,“雖然比賽過程緊張且充滿挑戰,但也要享受這個難得的經歷,用積極的態度,迎接每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